蘇菜怡,程招敏
(廣東省中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痛風性關節炎作為臨床風濕免疫系統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機體尿酸排泄出現障礙導致尿酸鹽在關節囊、軟骨、滑膜及骨質或其他組織部位發生沉積,進而引起的炎性反應及組織病變[1]。本病以血清尿酸升高、痛風石及反復發作性急性關節炎等為特征性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期、間歇期及慢性期。急性痛風患者絕大部分在首次發作時向單關節發生累及,最常見為第1跖趾關節,患者常表現出關節劇痛,這一癥狀可于數小時內達到高峰導致其難以忍受,因此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十分重要[2]。本研究將雷火灸聯合腕踝針中醫特色療法實施于我院痛風性關節炎疼痛患者中,并深入探討其體會,現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文將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內五科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72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4組(n=30、17、15、10)。其中患者男31例,女41例,年齡為41~91歲,平均(66.04±5.35)歲。四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痛風性關節炎中西醫臨床診斷標準;患者知曉認可并同意加入此研究。排除標準[3]: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近期使用藥物治療者;存在針刺或雷火灸禁忌癥者(如暈針)。
1.2 方法。A組:囑患者自行靜養。B組:患者擺放仰臥位將疼痛部位充分暴露,其他部位需保暖,具體方法如下:①選穴:選取患者阿是穴、公孫穴、太白穴、血海等穴及疼痛部位。②操作手法:操作者旋開灸盒,再將由多種藥材(沉香、麝香、干姜及木香等中藥藥材研磨成粉與艾絨混合)制作而成的雷火灸條固定于灸盒上,點燃灸條后,將其置于患者皮膚上方2~3 cm處,與穴位及部位對準后施灸2 s停留。③注意事項:雷火灸灸至患者局部皮膚發紅發熱即可,以確保中藥熱透入皮膚深部,注意避免燙傷發生;20~25 min/次,1次/d,連續治療7 d。C組:腕踝針具體操作手法如下:首先囑咐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選擇上肢手掌面腕橫紋上二寸對上1~3區實施針刺,手背腕橫紋上二寸對4~6區實施針刺;下肢外踝上三寸選擇下4~6實施針刺,下肢內踝上三寸對下1~3實施針刺;針刺方向指向病癥方向,即病癥在針刺部位以上時,針朝向近心端;若病癥在手足部位,針朝離心端。所有針刺穴位實施常規消毒,取一次性針灸針(長度:25 mm、直徑:0.25 mm)與皮膚呈15°~30°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將針緊貼皮膚表面,針體沿真皮下進入1.2~1.4寸,以針下有松軟感為宜,不捻轉不提插。這一階段患者應無明顯感覺,若存在進針感或疼痛感,則需要拔出再重新進針;每次留針時長為0.5~2 h,注意留針期間無須行針,1次/d,連續治療7 d。D組:患者先采取雷火灸,再實施腕踝針,具體操作同B、C組。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判定標準: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緩解為顯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為好轉;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治療總有效率。②運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10分為劇痛難忍[4]。③隨訪調查四組患者疼痛復發情況。
2.1 療效。D組總有效率為90.00%,與A組40.00%、B組64.71%、C組66.67%相比差異顯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 四組療效對比[n(%)]
2.2 疼痛改善情況。四組干預前疼痛評分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經過干預后D組患者VAS評分下降情況均優于A、B、C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四組疼痛改善情況對比(±s)

表2 四組疼痛改善情況對比(±s)
注:與C 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C 組治療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VAS(分)干預前 干預后A組 30 7.39±1.23* 4.71±1.12#B組 17 7.28±1.31* 3.94±0.51#C組 15 7.42±1.16* 3.53±0.62#D組 10 7.35±1.28 2.15±0.31
2.3 疼痛復發情況。C組疼痛復發率為20.00%,顯著低于A組83.33%、B組64.71%、C組60.00%(P<0.05),如表3所示。

表3 四組患者疼痛復發情況對比[n(%)]
中醫將痛風性關節炎歸屬于“痹癥”范疇,當機體正氣不足時,容易衛氣不固,再加上外邪(風、濕、寒)侵襲,導致津液紊亂,聚集生痰,痰濕在血脈內阻滯,日久成毒,流經關節部位引發疾病[4]。其中肝腎虧虛型主要是由于痹癥日久,導致機體肝腎不足,進而造成筋骨失養無力。肝腎虧虛型以關節痛如被杖、關節變形、晝輕夜重、肌膚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頭暈耳鳴,舌紅尖苔,脈弦細數為常見證候[5]。因此及時采取科學合理的中醫特色療法顯得尤為必要。
雷火灸屬于中醫常用診療技術,其主要功效為扶正祛邪、消腫鎮痛及疏通脈絡等,通過將中藥燃燒所產生熱能施于病癥相應穴位形成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6]。雷火灸輻射能譜較強,其對穴位進行刺激,可調節患者臟腑功能,使之生理機能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研究發現,對機體某些穴位(如足三里、阿是穴、太白穴、公孫穴、血海等)及疼痛部位實施雷火灸能夠改善關節功能,加快新陳代謝,有利于機體免疫力增強,促使炎癥緩解,有利于患者疼痛減輕[7]。不過,盡管雷火灸治療操作手法相對簡單易行,但臨床操作者實施過程中仍需注意控制中藥燃燒的溫度、與患者皮膚間隔的距離等,避免發生皮膚燙傷等問題。腕踝針屬于臨床針刺療法中近些年發展出的一種新型中醫特色療法,其相比傳統針刺手法,更注重于皮下實施淺刺進行治療,不僅具有起效快的優勢,同時在治療過程中也不會出現酸麻脹痛感,避免引發患者不適,有利于患者接受程度提高,從而廣泛應用[8]。臨床目前針對腕踝針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疼痛的具體機制尚未明確,部分學者認為,可能與其作用于十二皮部、十二經脈特定穴、皮下衛氣及孫絡之脈等存在一定聯系[9]。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中,D組經過干預后,患者治療總有效率,VAS評分及疼痛復發率均優于A、B、C組(P<0.05),充分證實雷火灸聯合腕踝針中醫特色療法運用于痛風性關節炎疼痛患者臨床治療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針對痛風性關節炎疼痛患者選擇雷火灸聯合腕踝針中醫特色療法開展治療,能夠顯著提升臨床療效,促使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有效緩解關節疼痛癥狀,還能夠減少疾病復發情況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