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俠
(菏澤市單縣精神康復醫院,山東 菏澤 274000)
根據臨床數據統計顯示,抑郁癥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已經成為造成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的主要疾病。顯著且持久的情緒低落是抑郁癥的典型臨床癥狀,多數精神狀態不佳甚至出現精神障礙,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健康安全。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控制聯合行為治療、心理治療、改善睡眠等非藥物方式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展。但隨著臨床對于抑郁癥的研究逐漸增多,發現抑郁癥發病發展與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及心率變異性有關,抑郁癥狀改善后自主神經功能和心率則隨之改善[1];基于此,本文著重就抑郁癥治療及其對心率變異性和自主神經功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詳情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對2019年1月至12月間收治抑郁癥患者進行研究,從中隨機抽選出120例,將其分成對照組、觀察組,每組60例。比較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男女比例、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病程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和檢查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癥狀明顯且典型;②無不良嗜好,治療依從性良好;③本研究開展征得醫院相關部門和患者家屬同意。
1.2.2 排除標準:①排除有既往治療史或治療不適癥患者;②排除合并罹患嚴重器官、系統疾病患者;③排除不配合或中途退出治療的患者。
1.3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先行基礎的檢查和治療,觀察組患者服用鹽酸文拉法辛緩釋膠囊,開始每天服用劑量不得超過75 mg,后續增加劑量,3周后不得超過225 mg/d;對照組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初始計量10 mg/d,逐漸增加至20 mg,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個月的治療。
1.4 觀察指標。治療效果:以治療總有效率為觀察指標,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為評估依據,減分率大于75%即為痊愈,減分率大于50%即為顯效 ,減分率大于25%即為有效,減分率小于25%則判定為無效[2]。心率變異性:采用心率變異差異性系統進行指標分析,計算正常RR間期標準差、5個RR間期平均標準差、低頻值 、高頻值和總頻閾值。自主神經功能:檢測交感神經皮膚點位變化,記錄交感神經皮膚反應起始波潛伏期和波幅。
1.5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對比。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種治療方案效果的對比[n(%)]
2.2 治療前后心率變異性變化的對比。治療后,同組內各項指標進行對比P<0.05存在顯著差異;治療后,兩組間各項指標進行對比P<0.05,觀察組指標增加幅度更大,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率變異性各項指標變化的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率變異性各項指標變化的對比(±s)
注:治療后,兩組間統計學比較aP<0.05 表示存在顯著差異。
組別 例數 SDNN SDANN TP LF HF觀察組(治療前) 60 108.45±23.21 74.35±4.34 2897.45±231.6 623.45±65.23 514.54±43.45觀察組(治療后) 60 134.34±14.45a 93.35±5.43a 3345.56±200.9a 921.56±45.33a 633.45±41.45a t-13.434 12.563 16.626 12.453 11.042 P-<0.05 <0.05 <0.05 <0.05 <0.05對照組(治療前) 60 108.42±21.34 73.34±6.43 2901.34±210.5 622.34±57.89 515.56±45.43對照組(治療后) 60 123.45±15.32 82.45±3.32 3178.53±209.5 853.45±54.79 600.54±43.23 t-8.235 9.624 10.328 8.325 9.366 P-<0.05 <0.05 <0.05 <0.05 <0.05
2.3 治療前后自主神經功能變化對比。變化趨勢與心率變異性指標變化相同,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自主神經功能指標變化的對比(±s)

表3 治療前后自主神經功能指標變化的對比(±s)
注:治療后,兩組間統計學比較bP<0.05 表示存在顯著差異。
組別 例數 潛伏期(s) 波幅(mv)觀察組(治療前) 60 1.71±0.21 0.69±0.21觀察組(治療后) 60 1.44±0.16b 0.93±0.17b t-9.535 9.754 P- P<0.05 P<0.05對照組(治療前) 60 1.70±0.21 0.65±0.23對照組(治療后) 60 1.56±0.19 0.84±0.21 t-6.423 5.642 P- P<0.05 P<0.05
文拉法辛和艾司西酞普蘭是臨床治療抑郁癥的常規藥物,文拉法辛主要通過抑制去甲腎上腺素,艾司西酞普蘭則通過抑制5-羥色胺的再攝取發揮改善抑郁癥狀的作用,治療效果均較顯著;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90.0%,統計學無顯著差異,與臨床多數研究結果一致[3-6]。
心率變異性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心血管功能評估,近些年來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其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副交感神經活性減弱,心率變異性各項指標值更低[7-9],且與抑郁癥病情嚴重程度呈明顯負性相關,可見抑郁癥患者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性更高[10-13]。交感神經皮膚反應是檢測交感神經功能的主要指標,主要檢測潛伏期的長短和波幅的高低,潛伏期代表著興奮在整個神經傳導中的過程,波幅則代表興奮性的高低[14],與正常人相比,抑郁癥患者其潛伏期短且波幅低,這表明抑郁癥患者神經興奮傳導過程時間較短,且興奮性低,與心率變異性各項指標相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與抑郁癥病情嚴重程度成明顯正相關關系,即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越嚴重,抑郁癥病情越嚴重[15]。由此可見,僅是針對改善抑郁癥狀是不夠,改善心率變異性指標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尤為重要。本研究數據表明,文拉法辛和艾司西酞普蘭均對其有顯著作用,但是文拉法辛對于心率變異性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治療效果更為顯著,更具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