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生
(武漢市新洲區徐古中心衛生院 普通外科,湖北 武漢 430405)
結腸癌屬于臨床高發消化道腫瘤疾病之一,相關研究調查顯示,我國2015年結腸癌心法人數42.92萬例,死亡人數為28.14萬例,死亡風險極高[1-3]。而患者受到腫瘤影響,出現組織病變,腸腔狹窄逐漸進展,合并腸梗阻的概率極高,而合并癥將會大大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因此加強結直腸癌伴腸梗阻防治成為臨床共識,需要及時采取手術治療,但是由于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出現術后切口感染的風險也隨之提高,因此有必要對合并癥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做好預防措施,并對感染病原菌分布進行鑒定,明確致病菌,并采取對癥的有效抗菌藥物,進而保障患者的生命質量[4]。基于此,本研究將對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間收治且行手術的結腸癌伴腸梗阻126例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實驗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間收治的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126例,均行手術治療。患者男69例,女57例;年齡39~83歲,平均(64.43±4.37)歲;患者納入標準:①均經臨床病理診斷為結腸癌伴腸梗阻;②滿足手術治療適應證;③患者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手術。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或伴有嚴重是指器官功能障礙。
1.2 病原學檢測方法。采集術后10d患者的檢測樣本,對于閉合性膿腫需應用無菌注射器抽吸膿液進行細菌培養,對于淺表或創面過大傷口經過局部消毒后,應用肉湯拭子采集膿性分泌物。實驗室使用ATBEX-pression細菌鑒定儀(來源: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均按照《全國臨床實驗室操作規程》進行嚴格執行。應用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分析系統(梅里埃公司)鑒定細菌,根據NCCLS2004年版標準判斷鑒定結果。
1.3 觀察指標。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手術方式)等情況,切口感染判斷標準:患者切口出現自然裂開,且有膿性分泌物,病原菌分泌物培養陽性。統計術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并分析術后感染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Excel2010統計病原菌分布率和構成比并進行數據制表,應用SPSS 22.0軟件對影響因素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及百分比表示數據,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明存在統計學差異。采用logistic非條件回歸分析多因素,P<0.05表明存在統計學差異。
2.1 結腸癌伴腸梗阻術后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在126例結腸癌伴腸梗阻手術患者中,術后切口感染13例(10.32%);共分離出38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菌13株(34.21%),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8株(21.05%)、表皮葡萄球菌5株(13.16%);革蘭陰性菌25株(65.79%),分別為大腸埃希菌11株(28.95%)、銅綠假單胞菌7株(18.42%)、肺炎克雷伯菌5株(13.16%)、鮑氏不動桿菌2株(5.26%);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結腸癌伴腸梗阻術后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n(%)]
2.2 結腸癌伴腸梗阻術后切口感染影響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術后出現切口感染與年齡、體重指數、糖尿病、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后留置引流管時間有著密切聯系(P<0.05),與性別、住院時間無關,影響單因素見表2。

表2 結腸癌伴腸梗阻術后切口感染影響單因素分析[n(%)]
2.3 結腸癌伴腸梗阻術后切口感染多因素影響分析。以術后切口感染作為因變量,將上述單因素(年齡、體重指數、糖尿病、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后留置引流管時間)作為自變量,低于賦值0分,高于賦值1分,腹腔鏡賦值0分,開腹賦值1分;結果顯示,合并年齡、糖尿病、手術方式、手術時間是引起患者出現術后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隨著我國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出現結腸癌風險大大增加,而結腸癌患者普遍存在浸潤性病變,腸腔狹窄,出現腸梗阻概率極高。為了降低結腸癌并腸梗阻患者的死亡風險,節約患者醫療費用,需要做好臨床預防工作,同時對于已經出現術后切口感染患者需要及時采取對癥治療措施,抑制疾病進展,降低疾病對患者機體造成不良影響[5-6]。相關研究顯示,對手術治療患者進行病原菌分析實驗,對于臨床及時治療有種重要意義。
人體腸道內含有大量菌群,經過手術治療后,將會破壞菌群平衡,影響胃腸道臟器,進而誘發切口感染。本研究結果顯示,革蘭陽性菌的檢出率最高的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革蘭陰性菌的檢出率最高的為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通過鑒定及統計病原菌分布情況,可以明確致病菌,避免應用耐藥性高抗菌藥物治療,及時有效改善感染癥狀[7-10]。而影響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術后出現切口感染與年齡、體重指數、糖尿病、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后留置引流管時間有著密切聯系(P<0.05);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齡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調節系統平衡能力較弱;肥胖患者體內脂肪也會直接影響到體內免疫功能,一出現脂肪壞死司機液化,為病原菌提供了繁殖環境,糖尿病患者自身皮膚粘膜防御機能出現下降,出現軟組織感染性疾病概率會明顯升高,且長期高糖環境有利于病原菌繁殖;此外手術時間、手術方式等均會導致患者組織長期暴露于環境中,促使免疫功能下降,增加術后感染風險。多因素logistic分析顯示合并年齡、糖尿病、手術方式、手術時間是引起患者出現術后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對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進行病原菌檢測臨床應用價值高,出現切口感染與合并癥、手術方式、手術時間、年齡等因素有關,因此臨床需要對影響因素進行提前預防及識別,并根據病原菌分布情況合理用藥,避免濫用抗菌藥物事件,提高術后感染治療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