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李秀穎心里,心理學不僅是自己的興趣愛好,是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與自己的一把鑰匙,偶爾還能用自身所學幫助別人。工作時間,她是一所中學的干事,每天與各種資料打交道,給它們分檔歸類;工作之余,她是一位心理學愛好者,也是一位心理咨詢志愿者,她將抑郁癥比喻為一場“心靈感冒”。她認為,抑郁癥和其他生理疾病一樣,只是內心被病毒細菌感染了,同樣可以被治療被治愈,但前提是及早發(fā)現及早接受正規(guī)心理和藥物干預。
興趣也可以玩出專業(yè)
2020年年末,李秀穎在朋友圈曬出一張榮譽證書,并配文:“點個贊,將興趣玩出了專業(yè),用專業(yè)助人解困,感謝熱愛生活、聰明敏感的自己。”榮譽證書來自泰康積極心理治療援助熱線,表彰她在2020年2月至4月的“泰康新冠肺炎心理防疫·積極心理治療援助服務”項目中,以高度專業(yè)的志愿精神,無私奉獻的愛心與技能,為求助者提供因疫情引發(fā)的心理危機干預服務。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突發(fā)。為幫助大眾更好地調適疫情期間的心理狀態(tài),促進自我心理防護,全國新冠疫情心理援助熱線陸續(xù)開通。李秀穎從朋友那里得知泰康積極心理治療援助熱線招募志愿者的消息,第一時間報了名。
志愿者需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李秀穎是2018年拿到這一證書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前推出的職業(yè)資格認證,2018年是這一資格考試的最后一年,之后人社部取消此職業(yè)資格考試。但目前已獲得證書的從業(yè)者,職業(yè)資格仍然有效。拿到資格證書后的兩年里,李秀穎一直沒有間斷心理學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又參加了沙盤游戲指導師和認知行為療法的學習。
初審合格后,李秀穎參加了線上崗前培訓,培訓老師是專科醫(yī)院精神科醫(yī)生,有豐富的心理咨詢經驗,對志愿者在情緒把握能力、應急能力、溝通能力進行培訓。因心理熱線資源有限,每次咨詢最長時間為15分鐘,到時自動掛斷電話。15分鐘的時間很短,志愿者們只能盡自己所能,幫助全國各地的來訪者緩解焦慮、抑郁問題。
抑郁癥并非“矯情病”
2018年,李秀穎在沈陽的一家培訓機構學習心理咨詢師的相關課程。她記得很清楚,第一節(jié)課,老師問大家學習心理學的目的。幾十人的班級集合了不同年齡段的同學,也得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有人因為興趣,有人為了就業(yè),其中一位女同學給出的答案讓李秀穎印象深刻。
這位同學剛做母親不久,她的母親和她住在一起,幫她一起帶孩子。在這一過程中,她發(fā)現自己與母親的分歧越來越大,大到自己脾氣暴躁,甚至有抑郁傾向。她說:“我就是來這里學習解決我和原生家庭的問題。”其他同學為她的分享鼓掌,老師也肯定她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因為“覺察了就是改變的開始”。
通過半年的學習,李秀穎通過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考試。一起上課的同學有個微信群,她不知道那位想解決自己原生家庭的同學有沒有加入,也不知道她有沒有通過考試,但她相信那位很早就覺察自己問題的同學應該已經解決了自己的問題,至少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有朋友知道李秀穎學習心理學,而且考下心理咨詢師證書,會問她有什么收獲。李秀穎說,從最簡單的方面來說,就是在自己情緒不對的時候,會意識到這一點,比如焦慮,比如抑郁。那該做點什么呢?“暫時不做什么,平靜一會兒。在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與別人交流,總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可能當時覺得很生氣、很氣憤,但是你如果能站在對方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就會發(fā)現事情不一定如你想的那樣無法接受。”
很多人覺得抑郁癥就是一種“矯情病”,都是吃飽喝足后瞎想造成的。李秀穎認為這是一種誤讀,其實抑郁癥是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關系的劊子手。這種疾病嚴重的話會導致患者有自殺或傷人的傾向。
臨床上,常根據癥狀的數量及嚴重程度將抑郁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抑郁癥可伴有情緒低落、不合群、離群、軀體不適、食欲不振及睡眠障礙。而重度抑郁癥患者會出現悲觀厭世、絕望、幻覺妄想、功能減退,并伴有自殺行為。一般抑郁癥的輕度患者可以通過自我治療緩解,自我治療方法包括多運動、多做事、多玩樂、多發(fā)展興趣愛好、多和人交流。
很多時候,抑郁癥患者不能控制自身的情緒,其想把自己從悲觀的情緒中拉出來,但無法控制自己。遇上抑郁癥患者,不可從道德的角度評價抑郁癥狀,如指責患者懦弱擔心、不夠堅強、不思進取等,將疾病和思想問題、性格問題混為一談。也不可簡單地安慰患者“沒事的,堅持一下就好”“有人比你更不幸”等,一味讓他振作,反而使他加大沮喪和絕望。更不可對他說,他的痛苦只是他空想而來的,也不要埋怨批評他多疑。抑郁癥患者十分敏感,旁人一句不中聽的話也可能會在他心中攪起大浪,甚至將他推入更加絕望的黑洞中難以自拔。
抑郁癥發(fā)病年齡有變小趨勢
作為一名老師,李秀穎比較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做班主任的同事、擁有青春期孩子的朋友,也經常跟她探討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癥呈現患病率上升且發(fā)病年齡下降的趨勢。每年開學季后不久,都會有一些青少年患者到精神科就診,一些學生是不適應新學期生活出現的厭學,但也有一些比較嚴重的學生,因為學業(yè)壓力出現了心理障礙。任何心理因素影響了大腦,都會影響學習效果。比如因為焦慮不安,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或是對于學習成績下降非常著急,覺得學習不好一切都完了,也會選擇逃避。
有研究認為,約30%的青春期孩子可能出現抑郁、焦慮等問題。常見的癥狀包括煩躁、易怒、悲傷、失眠,甚至可能出現自我傷害、自殺等傾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相關調查顯示,15歲到34歲群體中,死亡原因第一位就是抑郁癥。半數抑郁癥患者,在14歲以前就已顯現相關癥狀,但大多數人沒有得到及時的重視和治療。
一些高校輔導員也反映,學生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發(fā)病年齡有變小的趨勢,以前不少學生是到了大學后才發(fā)生問題,而現在通過入學時的調查問卷和學生的訪談對話發(fā)現,一些孩子剛上大學就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那么很可能中學時就有問題。
在中國,成人抑郁癥經過近些年的普及,逐漸走進公眾的視野,但孩子可能受情緒問題的困擾,需要專科醫(yī)生的診斷、治療和心理干預,對于許多人來說都還是盲點。現在沈陽的許多中學都建起了心理咨詢室、心理港灣等,配備了相應的心理老師。李秀穎認為,心理老師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更重要的還是要靠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其中原生家庭是很重要的因素。有些家長沒有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對孩子的精神世界不夠重視,只關注物質的、外顯的部分,覺得讓孩子生活無憂就可以了。孩子自身沒有幸福感,或者感覺到被忽視,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的關愛不夠多,就容易出現叛逆、撒謊、厭學等情緒。時間長了,或者遭遇突發(fā)事件的刺激,極易形成抑郁等心理問題。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問題“休息一陣就好了”,如果孩子一上學就發(fā)病,那就停學一陣,于是許多孩子就在上學和停學之間來回折騰。但抑郁癥并不會自行消退。一個看起來被學業(yè)困擾的孩子,往往也不會單純因為終止學業(yè)就獲得康復。既然孩子生病了,就得治病。生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療也需要采取多種手段。
疏于防控抑郁癥給社會帶來的教訓已經夠多了,除了可治療,抑郁癥也可提前防控,易發(fā)人群要注意觀察自身情緒的變化。抑郁癥“潛伏者”往往在思維和信念上對自己作出不合邏輯的推論,自我貶低和自我責備,低估了自己的潛力、夸大了自己的弱點,從而導致情緒憂郁。抑郁癥多數因生活事件而激發(fā),如工作、學習或人際關系嚴重受挫。良好的社會家庭支持系統可幫助患者解決現實的困難,渡過眼前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