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8月3日,有媒體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2020年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的博士生張霽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華為“天才少年”項目是任正非發(fā)起的用頂級挑戰(zhàn)和頂級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入選者的工資按年薪發(fā)放,共有三檔,最高年薪達201萬元。目前,全球僅4人拿到最高檔年薪,張霽就是其中一人,但他的心情卻十分平靜:“我并不是天才少年,只是普通人。”
養(yǎng)成有主見意識
張霽出生于1993年,湖北咸寧通山人,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親是一名中學老師,母親是幼兒園教師,他們對張霽的影響特別大。從張霽3歲開始,父母就特別尊重他的選擇,幾乎任何事情都會詢問他的意見。父母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希望張霽能養(yǎng)成有主見意識。
張霽讀小學一年級時,報名參加了一個武術興趣班。一天,他興高采烈地去上課時,看到有一位母親提溜著一個哭哭啼啼的小朋友來興趣班,便問那個小朋友:“你怎么哭了?”“我不喜歡上武術課,我媽非要逼我上。”小朋友委屈巴巴地回答。張霽很是吃驚:“怎么會這樣?無論什么事,做還是不做,我爸爸媽媽都不會給我做決定的。”他為自己擁有這樣的父母感到自豪。
沒過多久,張霽發(fā)現自己對武術根本不感興趣,當初報名也是一時沖動。回家之后,他立馬告訴父母:“我不想學武術了,我要學畫畫和電腦。”張霽本以為父母會立刻答應他,怎料,父親心平氣和地說:“學畫畫和電腦都可以,但是武術課不能停,你必須上完這一期。”張霽不明白,老師明明說過中途可以退費的。父親卻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當初是你自己提出要上武術課的,你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張霽恍然大悟,不再爭辯。
由于從小養(yǎng)成自主意識,張霽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他會每天規(guī)劃好自己的學習時間,學習效率非常高。有一天,他突然問父親:“爸爸,我覺得一年級的內容太少了,我每次很快就學完了,你可以教我提前學二年級的知識嗎?”父親一聽,欣然答應了。
張霽在讀一年級時,就已經把二年級的內容都學完了。這時,父親想讓張霽跳級讀三年級,但母親不同意,覺得還是應該按部就班地來。但最后,他們都覺得這件事該由張霽自己來決定。結果,張霽聽后十分高興,愿意直接上三年級。于是,父母就跟校方商量,讓張霽跳級。上了三年級后,張霽又提前學完了四年級和五年級的知識,便又提出跳級到六年級的請求。父母二話不說,再次積極與校方協商,校方也再次同意了。
兩次跳級,難免讓張霽被冠上“學霸”甚至“神童”的頭銜。父母卻一再提醒他:“你是好孩子,但你也只是普通的孩子,不過,你比別人更會規(guī)劃自己的時間,所以學得快。”然而,上了六年級乃至中學后,張霽的總體成績并沒有遙遙領先,自然也沒受到特別的關注,甚至一度讓人感到失望,覺得他后勁不足。但就在這時,父母卻發(fā)現了他在計算機方面過人的能力。
上過許多興趣班的張霽,用肯定的語氣告訴父母,自己最感興趣的就是計算機領域。父親露出和藹的笑容:“既然感興趣,那就好好鉆研,不要半途而廢,以后還可以選擇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那我就可以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了!”張霽開心地笑了。父親完全支持張霽的選擇和決定,并由衷地表示,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肯定是最快樂的。
2009年,16歲的張霽考上了武昌理工學院的電子信息專業(yè)。盡管沒有考上重點本科大學,但父母絲毫沒有責怪他的意思,還笑呵呵地祝賀他考取了自己最喜愛的專業(yè)。看到父母喜笑顏開,張霽那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開始憧憬美好的大學生活。臨入學前,父親又拍拍張霽的肩膀,對他說:“你永遠都是爸媽的驕傲,上了大學也要保持思考問題的習慣。”張霽鄭重地點點頭,揮手作別父母。
潛心學習勞逸結合
進入武昌理工學院后,張霽通過深入思考,準確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大一開學后不久就制定了自己大學的四年規(guī)劃,也確定了大學畢業(yè)后考研繼續(xù)深造的學習目標。由于小時候養(yǎng)成了好習慣,他在學習上擅長做規(guī)劃,也沒有拖延癥,嚴格地執(zhí)行計劃。這樣一來,常常讓他事半功倍。一年下來,他各門成績都在院系名列前茅,成為了老師與同學眼中名符其實的“超級學霸”。
2010年7月,張霽放暑假回到家后,父母卻發(fā)現他沒有以前那么開朗活潑,變得有些沉默寡言了。父母并沒有直接指出他的變化,而是小心翼翼地詢問他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父親溫和地說:“小霽,潛心學習固然重要,但該玩的時候也要開心地玩,勞逸結合。再說,所有的工作其實最終都是為社會、為人類服務的,不能脫離集體。當然,爸爸更希望你不要放棄其他的樂趣,有一個豐富快樂的大學時代。”張霽徹底明白了,并且在這個暑假就開始學習他一直很感興趣的中國畫。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個暑假的學習,張霽的中國畫得到了老師的贊許。
大學畢業(yè)后,張霽如愿進入了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繼續(xù)攻讀研究生。如同本科階段一樣,張霽快馬加鞭,奮發(fā)圖強,雖然身邊很多同學本科畢業(yè)于一流名校,但在高手如林的學校里,他依然能保持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且成功當選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2013屆學生會副主席。
2016年,張霽成為一名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繼續(xù)深造,多次出國訪問學習。與此同時,他進入了騰訊公司實習,實習期間發(fā)表國內、國際專利7項,研究成果獲得騰訊公司2016、2017年度杰出貢獻獎,2019年度卓越運營獎。2020年,張霽順利獲得博士學位。由于科研項目比較多,張霽基本上沒有刻意去找工作,甚至沒有主動投遞簡歷,都是企業(yè)或者高校主動聯系他。但他思考再三,都一一拒絕了,直到遇上了華為團隊。
入選華為“天才少年”
2020年4月,張霽應邀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接觸到了許多不同的公司團隊。張霽在會議上展示自己的科研能力,他的發(fā)言也令人印象深刻:“科研比工程更需要一雙慧眼,要看得長遠;科研很容易失敗,但貴在堅持。”會議上很多公司都向張霽拋出橄欖枝,包括華為、騰訊、IBM、阿里巴巴、深信服,以及兩個初創(chuàng)公司,年薪最高的超過360萬元。其中,華為團隊所說的“天才少年”項目,令張霽好奇。經過了解,張霽認同華為的發(fā)展方向和理念,希望能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些對人類社會有重大意義的事,他決定去華為公司面試。
去到華為公司,張霽才知道華為“天才少年”的招聘標準非常嚴格,需要經歷7輪面試:簡歷篩選、筆試、初次面試、主管面試、若干部長面試、總裁面試、HR面試。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經過嚴格的考核和篩選,因此也會遇到很多挑戰(zhàn)和阻礙,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或表現不佳都有可能導致失敗。幸好,張霽以強勁的實力和富有魅力的個性,成功入選華為“天才少年”,并拿到了最高檔年薪,于2020年5月底正式入職。
一畢業(yè)就獲得201萬元的年薪,父母一方面替他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又替他感到擔憂。母親拉著他的手,憂慮地說:“聽說,在華為工作壓力很大,還要經常加班。”父親也忍不住開口:“有那么多公司呢,你真的想好了嗎?”“爸、媽,我在很小的時候,你們就已經教我自己的人生要自己來決定和規(guī)劃啦。所以,我早就想好了。”張霽爽朗自信地笑起來,“在公司,我就做好每一件事,如果一個人抱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壓力絕對不是絆腳石。”父母很欣慰,他們的兒子早就長大了,甚至變得成熟了。雖然擁有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薪水,但張霽內心卻出奇地平靜。他認為,憑借自己多年來的努力和規(guī)劃,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020年8月3日,媒體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張霽入選華為“天才少年”的事,遂對他進行了一次采訪。面對記者一口一個“天才少年”,張霽連連擺手:“我并不是什么天才少年,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是的,他只是比普通人更早地挖掘出自己的興趣愛好,并規(guī)劃好方向,然后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