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語謂聰明過頭,通常指的是算計太多,結果反而受累。《紅樓夢》有句曰:“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所以,當我們說某某人聰明過頭時,通常帶有貶義的色彩。
其實,聰明永遠不會過頭,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計算機芯片、人工智能等產品日新月異,足以證明人類具有無可比擬的聰明。通常說聰明過頭,其實說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聰明沒有伴以智慧,或者說是缺乏智力判斷,最聰明的人可能就是鑄成最大錯誤的人。
可以舉一個例子來區別聰明和智慧:一輛馬力大的跑車馳騁飛快,足以使你在一天內玩轉上海,但是大排氣量的馬達不足以保證你能安全地玩上海,如果開車的人不懂交通法規,不諳安全開車,那么上路不多久,肯定會吃到罰單,甚至命喪黃泉。報章曾有過報道,說是美國很早就有專家認為“千禧一代”(24-39歲)頭腦聰明,但容易犯錯,但是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直到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那些所謂專家、所謂學者的經濟主張幾乎使得人人遭劫,美國才開始強調投資理財的判斷必須是理性的,要以證據為基礎等等。
人們稱學習成績優秀的人為“學霸”,“學霸”者,聰明的人是也。但如果對名牌大學的“學霸”作一調查就可以發現,缺少基本生活常識的人大有人在。我中學的一位同班同學,被公認為數學奇才,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進北京的一所著名的大學,后來在研究所工作。但是,他連料理自己基本生活的能力也不具備,不到70歲就被家人送進了養老院,實在令人扼腕。
這就是聰明的圈套:學習成績優秀的人,往往不太容易聽取別人的忠告,也不太會從自己的失誤中吸取教訓;有多個學位的人面對問題往往會固守自己的偏見,其后果不僅僅是個人受累,也會造成災難性后果。
更有甚者,那些中招聰明圈套的人,往往善于用各種理由來使自己的中招合理化,甚至倚重迷信八卦來為自己辯解。一位朋友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攢了些錢回上海買房子、買股票,結果屢屢碰壁,卻迷戀上算命、八字等,最近他說正在思考寫一本書,用命運的理論來闡述投資理財。其實,他忽視了自己判斷力上的問題,充其量是用一種偏見來替換另一種偏見而已。
擺脫聰明的圈套,不需要靈丹妙藥。謙卑一點看待自己,放下身段待人,廣開言路,容忍反對的意見等等,這些看似常識,卻是自以為聰明的人最難做到的。我注意到有一檔電視節目談及夫妻間發生激烈爭吵,節目主持人沒有作直接的調解,而是要雙方放下架子,平心靜氣地思考一下發生沖突的原因,看看自己有沒有錯誤的地方,結果是不僅沖突迎刃而解了,夫妻還增加了互信和親密感。
聰明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而智慧是可以學會的。問題是當今的社會依然鼓勵逞能、強勢,而比較慢條斯理、比較周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受重視。記得上小學時,老師提出問題要學生舉手回答,嗣后,老師往往不忘表揚第一位舉手的學生。據我所知,這種把速度、把反應快奉若神明的教育方式,有些老師還在運用。過于急功近利,就會看重速度。我們往往說此人有小聰明而沒有大聰明,就是指此人比較功利而缺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