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親密關系中的許多人都在探討一個問題,夫妻關系的質量到底是由誰來決定的?其實,是由“病”得較重的一方決定的。
朋友L先生長期被派駐國外,妻子是位空姐,兩人郎才女貌,非常般配。結婚時,L先生決心要好好呵護妻子。他知道妻子的成長經歷不易:早期父母離異,生父長期缺席。后期融入新的家庭,不僅有融入的困境,還要應對繼父嚴格的要求。所以,他決定給妻子足夠的愛。
可天不遂人愿。現實卻讓他離這一步越來越遠。原因是夫妻倆太過頻繁的吵架。幾乎所有事情都能吵起來,從柴米油鹽到孩子上幼兒園。如,搬家換房子,兩人眼光不同。倆人有分歧,卻無法溝通。丈夫希望坐下來理性溝通,解決問題。但妻子是先說服丈夫同意自己的決定,到后來,兩人始終不能一致,這個話題就成了一個不能觸碰的話題。每次談起來,妻子都會以歇斯底里收場。
這樣的起因不僅僅是因為房子,還可能因為“襯衫扔在了沙發上”等任何一件一言不合的小事。家庭中,一方想溝通,而一方卻似乎沒辦法溝通。這一度讓L先生非??鄲?。直到有一天,妻子被診斷出精神分裂癥。這時,L先生忽然理解了妻子:她這樣的反應并非她所愿。他以為,他們只是在討論房子或襯衫之類的現實問題,卻并不知道,在妻子那里,她的心里正在經歷著什么。
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已不僅是心智化水平低的問題,所以,即便L先生的人格結構不存在太大問題,心理發展水平也不錯,但他卻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婚姻風平浪靜,他仍然會被妻子裹挾進那個歇斯底里的風暴中去。夫妻關系的質量,是由心智化程度較低的一方決定的。心智化水平不一致,足以讓一個人根本聽不懂另一個人在說什么。
生活中我們也常見這樣的場景:女人掰開揉碎了表達一些東西,男人一臉懵,完全聽不懂。如我的一對夫妻朋友:倆人總是吵架,婚姻亮起紅燈。妻子說:“我認為是我們的性格和相處模式的問題,我們要好好討論一下?!边@時,男人表現出非常的不耐煩和回避,反問妻子:“我們不吵架不就完了嗎?”
這位妻子告訴我,她老公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吵架”的背后是有原因的,對方只是本著“頭痛醫頭”的單線條思路處理。后來,妻子提出離婚,老公極力挽留,妻子提出的條件是:婚姻存續的一個前提是,他們要去接受婚姻治療。
在治療中發現,原來,早年她老公的父母幾乎每天都會爭吵,爭吵時,他們不惜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對方。目睹了這一切的他,接受不了任何爭吵。這就是“一旦夫妻雙方遭遇爭吵,他就馬上回避,并不能解決問題”的原因。
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短板效應在家庭中同樣適用。親密關系的質量,往往是由夫妻兩人中早年有更糟糕的親密關系的那個人決定的。如果情況一直得不到改善,雙方的溝通長期不能在一個頻道上,久而久之,勢必破壞關系。那么,要如何去做,才能扭轉這樣的情況?
首先,停止沒有意義的爭吵。要知道,如果雙方的心智化程度差異過大,此時,雙方在爭吵的事情根本不是同一個事情。
其次,心智化程度低的一方,可以選擇自己主動地、有意識地成長。離開分歧中的困境,冷靜下來,不妨覺察一下自己:在夫妻的系統中,我們是哪個角色?如果是心智化程度低的一方,就要自己去做一些成長。這不僅僅是為了夫妻關系的相處,更是為了自己。更好的自己,有利于構建一段更親密、融洽、相互支持的關系。
第三,心智化程度高的一方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去溝通。讓一個人自己對自我有覺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也會有這樣一種情況發生:心智化程度低的一方,對自己沒有覺察,這時,更高心智化程度的一方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因為你更有能力幫助對方成長。比如,當看清楚了相處模式本身,就可以主動停止爭吵,避免觸發對方,用對方可以聽得懂的語言和行為去和對方相處。所以,有這么一句話:吵架時,誰能第一個停止爭吵,誰就是那個更成熟的。因為,你能更早地從困局中抽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