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在發展新形勢下,要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構建新發展格局”,到“逐步形成新發展格局”,再到“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充分反映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性。目前,對于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推進路徑等問題,仍存在一些認識偏差,需要加強辨析引導,以更好推進實踐工作。
隨著經濟實力的穩步提升,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曲解不斷累積,打壓不斷升級。而國內某些習慣于唯西方馬首是瞻的人臆測,如果中美“脫鉤”,中國外貿將一蹶不振,中國經濟將不堪一擊,因而散布“失敗論”。他們錯誤地認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被迫”轉向內部的無奈之舉。
從客觀上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可以有效應對外部不確定性,可以有效避免全球經濟低迷、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引發的外部動力不足等問題,可以增強中國經濟發展韌性,擴大經濟發展的回旋空間。總體上看,新發展格局的選擇,從根本上是以是否有利于生產力進步、綜合國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為標準的,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規律性要求和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來判斷的,是立足于破解我國經濟的長期結構性問題、實現國民經濟良性發展的戰略選擇。
實際上,早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國就明確提出“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提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可見,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國經濟發展自主性的體現,是主動作為的長遠之策。
在新發展階段,只有立足國內,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才能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只有立足國內,穩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充分激發和釋放居民購買力,才能為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強大動力;只有立足國內,破解物流不暢難題,進一步縮短流通時間,提高流通效率,建立現代化流通體系,才能為發展營造良好流通環境。構建新發展格局,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外循環”水平有較大提升。少數長期參與“外循環”工作、對國際市場有較高依賴度的企業,面對新發展格局有些茫然,有的產生了一些錯覺,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不再重視“外循環”,就是封閉運行,還有個別企業將“內循環”等同于“出口轉內銷”等短期應急舉措。這些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其實,“外循環”離不開“內循環”,國內大循環有利于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確要盡快摒棄某些人過度倚重“外循環”的慣性思維,但并不是放棄“外循環”,而是力求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的不合理位置,通過激發和強化“內循環”各大主體的內在潛力,把更多資源放到產業基礎高級化上去,推動我國的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有機嵌入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之中,并成為其中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對于微觀企業而言,有效開拓國內大市場也不意味著放棄“外循環”,而是要在原來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新的國內市場,實現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以科技創新和技術突破實現企業發展的躍升。
同時,“內循環”離不開“外循環”,國際循環促進國內循環。“外循環”對于更好地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保持“內循環”肌體的活力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內循環”面臨的產業結構升級緩慢、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等問題,都迫切要求加大自主創新力度。而創新不是關起門創新,而是要開門創新。中國增長潛力無限的超大規模市場,會形成對全球產品研發設計、品牌建設等資源的引力場,進而推動中國創新發展。因此,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僅不是封閉運行,而是要更好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為我所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舉措,充分調動各地經濟發展積極性,取得了豐碩發展成果。在此過程中,各地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紛紛各顯神通,進行各種改革創新探索,形成了自身的比較優勢。新發展格局強調不同地區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共同提高經濟整體發展水平。因此,黨中央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針對全國而言的,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自給自足。
新發展格局建立在提升發展質量基礎上,要求不同地區加強協作,彼此促進。從系統觀念看來,經濟良性循環需要各子系統協調運行,形成有機運行整體。如果子系統高度相似而不能協同互補,就可能影響系統整體運行,制約經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更加需要不同地區摒棄地方保護主義,明確產業定位,科學布局產業結構,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形成區域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推進新發展格局構建進程。
根據新發展形勢,我國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不斷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區域產業轉移,有利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產業鏈,有利于提升國際競爭力。為此,我國推出了多方面政策措施,加速信息、資金、人、物在區域間的高效流動,推進建立滿足區域間高效流通需求的綜合運輸體系,實現流通現代化。為了促進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和內需潛力,實現“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我國積極鼓勵東部沿海地區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不斷提高中西部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費能力,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區的消費潛力。當前,我國正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不斷貢獻新的強大力量。
(作者:馬靜,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王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