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推動京津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對加快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制造業法人單位數大幅增加,人均資產顯著提高,行業結構趨于優化,人均收入穩步提高,但同長三角、珠三角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制定專項規劃,打造世界級產業鏈(集群),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注重機制創新,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制造業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是“十四五”時期實現京津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 協同;" 制造業;" 產業鏈;" 創新鏈;"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D6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10-0059-03
在“推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實現國內經濟大循環需以區域經濟發展為支點。發展區域經濟則應培育優勢產業,精心布局產業鏈,提高產業鏈的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區域作為我國重要增長極,其制造業對全國的貢獻應與其在全國的地位相適應。因此,把握京津冀制造業發展走勢,補齊本區域制造業發展短板,謀劃并規劃足以支撐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產業鏈(集群),對“十四五”京津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如期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京津冀制造業的規模與結構
根據2020年統計公報數據測算,2020年京津冀區域工業增加值為19950.53億元,占本區域生產總值的23.09%,比全國這一比重低7.72個百分點。根據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測算,2018年京津冀區域制造業營業收入總計為73958.95億元,占本區域二三產業合計的21.82%,比全國同一比重低14.03個百分點;從業人員622.04萬人,占本區域二三產業合計的18.79%,比全國同一比重低8.53個百分點。無論是從產出、收入還是就業比重來說,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京津冀區域現代工業和先進制造業有較大發展空間。
從地區分布來看,2020年河北省工業增加值占本區域的比重為57.87%,北京市、天津市工業增加值分別占本區域的比重為21.13%和20.99%。2018年河北省制造業營業收入占本區域的比重為54.1%,北京市、天津市制造業營業收入分別占本區域的23.0%和22.9%。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工業(制造業)體量最大,超過了北京市和天津市之和;北京市和天津市工業(制造業)規模大體相當,北京市略高于天津市。
從行業結構來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位列京津冀制造業收入前三的行業,其余依次為:金屬制品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等。前10個行業營業收入合計占制造業營業收入的74.15%,其中前五個行業占52.87%。三省市中,北京市制造業的前三大行業是汽車、電子和制藥;天津市制造業的前三大行業是鋼鐵、汽車和電子;河北省制造業的前三大行業是鋼鐵、金屬制品和汽車。
京津冀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京津冀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數顯著增加。京津冀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數由2013年的17.13萬增加到2018年的28.35萬,5年增長65.54%,但與此同時,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卻分別減少11.25%、9.83%。三省市中,北京市由于疏解非首都功能,將制造業向外地轉移,企業數量有所減少,但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都呈增加趨勢,北京市實行減量發展成效顯現;受去產能、產業轉型和環保等因素影響,天津市制造業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利潤都呈下降趨勢;河北省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也有所下降,但企業利潤總額是增加的,且企業數量快速增長,這也得益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京津冀制造業人均資產上升趨勢顯著,人均收入明顯提高。2013—2018年5年間,京津冀制造業資產規模快速增加,資產總計5年增加21.91%;與此同時從業人員5年減少26.13%。這也使人均資產5年提高65.05%。資本深化趨勢顯著。資本深化也是制造業智能化的結果,大量自動化機器設備進入工廠,代替部分勞動力,提高了勞動效率,也使制造業人均收入5年提高20.15%。但這種資產投入的增加,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并沒有使制造業收入得到同等幅度的上升,這也使得資產效率5年下降27.20%。勞動效率的提高不足以抵減資本效率的下降,導致綜合效率也略有下降。
京津冀制造業行業結構趨于優化。隨著去產能、調結構的推進,京津冀制造業中高能耗、高污染行業規模明顯減小,而一些先進制造業規模明顯增加。2013—2018年,京津冀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減少900多億元,紡織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減少超過1000億元。與此同時,汽車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分別增加32.38%、31.94%,平均每年增長5.77%、5.70%。
京津冀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明顯提高。京津冀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由2013年的0.95%提高到2018年的1.29%,提高了0.34個百分點。三省市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增長最快的是河北省,5年增長60.98%,天津市增長14.47%,北京市增長7.73%。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高,但研發人員數量呈下降趨勢,京津冀規模以上企業研發人員合計由2013年的266702人降到2018年的257195人,5年下降3.56%。
加快京津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京津冀區域常住人口占全國的8.08%,創造出了全國8.59%的生產總值,而制造業營業收入僅占全國的6.98%。同期,長三角、珠三角常住人口分別占全國的16.15%、8.13%,創造出了全國24.07%、10.87%的生產總值,制造業營業收入分別占全國的25.52%和14.14%。京津冀制造業規模相對較小,同長三角、珠三角制造業之間的差距遠遠超過了生產總值的差距,京津冀制造業對全國的貢獻與其在全國的地位很不相稱。因此,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加快補齊京津冀制造業短板,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大力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應成為“十四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當務之急。
打造先進鐵基材料、金屬制品、裝備制造(重型)等世界級產業鏈(集群)。近年來,京津冀區域淘汰了一大批鋼鐵行業中的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技術改造力度加大,工藝裝備不斷升級,產品結構趨于優化,鋼鐵行業綠色減量發展,2018年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仍占到京津冀制造業的23.16%,占到全國同行業的22.65%,仍是京津冀區域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行業。“十四五”期間,要圍繞這條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布局國家實驗室,打造一流的協同創新共同體;發揮本區域科研、人才優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市場需求,精準開發新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提升鋼鐵品質;結合下游金屬制品、重型裝備等產業對以鋼鐵為基礎的金屬材料的剛性需求,重點面向國內大循環生產高品質的金屬材料;努力實現該產業鏈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拓展新能源汽車(專用)、軌道交通裝備及零部件產業鏈。京津冀三省市在這個產業鏈上都有一定的基礎,汽車是北京市制造業30個行業中排名第一的行業,也是天津市制造業30個行業中排名第二的行業,還是河北省制造業31個行業中排名第三的行業,近年來京津冀區域汽車制造業發展較快。面對國內外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十四五”京津冀區域該產業鏈發展的重點應由高碳能源為動力的普通乘用車,轉向重點研發和生產低碳新能源汽車以及各類專用車。
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目前京津冀區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同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相比還有著較大差距,著眼未來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應作為“十四五”京津冀區域重點布局的一個戰略性產業(鏈)。
發展生物醫藥健康(食品)產業鏈。該產業鏈京津冀區域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也應作為“十四五”京津冀區域重點打造的一個產業鏈。
營造推進制造業穩步發展的良好環境
為加快京津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在培育優勢產業、打造世界級產業鏈(集群)的同時還應從多方入手,完善保障機制,優化發展模式,為京津冀制造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加大京津冀制造業研發投入。“十四五”期間應加大京津冀尤其河北省制造業研發經費投入力度,鼓勵創新的同時注重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區域內實現落地轉化,推動京津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高度重視機制創新。把提高重點產業鏈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作為京津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不僅要以“畝均”(地效)論英雄,還要以“勞效”“資效”“能效”“水效”“數效”等論英雄;“十四五”時期,要著重從優化空間布局和資源配置、推動技術創新、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破解京津冀制造業資產低效及節能節水等突出問題。
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精心打造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鏈,不斷進行“強鏈、補鏈、延鏈”以完善產業鏈,并根據產業鏈中急需攻關的技術難題去打造技術創新鏈;圍繞重點產業鏈建設一批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圍繞各類研發平臺建設一批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同時緊緊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充分利用北京市的科研優勢、天津市的制造業基礎及河北省的發展空間,大力培育技術經紀人隊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加快京津冀制造業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間應將北京現代服務業與河北省制造業優勢相結合。加快研發設計與其他科技服務業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以提高產品品質,結合消費者需求進行多樣化、個性化生產;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提高制造業質量和效率;加快物流業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降低制造業成本。
[參考文獻]
[1]趙劍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基于智能制造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0,(3).
(作者簡介:武義青,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旭,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生)
責任編輯 / 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