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趙南星《笑贊》中有則“秀才買柴”的故事。秀才問:“其價幾何?”賣柴者報了價錢。秀才又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意思是說,你的木材外干里濕,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賣柴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便擔著柴走了。笑話揭示了一個道理:說話要讓人一聽就懂、一想就明白,否則會事倍功半,甚至毫無作用。
現實工作中,常看到有些領導干部著裝板正、講著官話套話,而這恰恰成為干群之間的“隔心墻”。尤其對鄉村社區的百姓來說,習慣了聽方言、說土話,對“高大上”的話不好理解。如果所說的話,老百姓聽不明白、聽不透徹,就容易產生溝通障礙,甚至引發誤會。
對此,毛澤東曾指出:“我們是革命黨,是為群眾辦事的,如果也不學群眾的語言,那就辦不好。”在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時,針對中國農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文盲和半文盲占絕大多數的實際,毛澤東提出夜校講課一定要通俗易懂,講農民一聽就懂的話。談到群眾路線,他還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話風折射作風。講好老百姓語言,說好家常話,不僅體現領導干部的能力水平,也彰顯我黨優良傳統。官話套話會成為干部群眾之間一堵無形的墻,它會疏遠與人民群眾的距離,降低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領導干部與群眾交流,要善于把“官話”轉變成老百姓聽得懂的“土話”“白話”,多一些人情味,站在“自家人”的角度,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用“接地氣”的語言,回應百姓關切,把話說到百姓心坎上,讓老百姓聽得明白、聽得舒坦、聽得親熱,進而拉近干群距離。
家常話是聯系群眾的通行證,是打開群眾心扉的金鑰匙,善說家常話是領導干部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功。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中明確提出,領導干部要“善于同群眾說話”,強調領導干部要思考怎樣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跟群眾做好溝通。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善于講老百姓語言、家常話,用簡單通俗的語言闡釋高深的道理,少講官話、大話、空話、套話、晦澀難懂的話。在工作中,我們要通過深入基層調研,在與群眾交流交談的過程中,了解群眾關心、關切、關注的問題,用小故事講清大道理,切實提升講話的質效,讓群眾聽得懂 、聽得進。
語必關情方入腦,話須通俗才傳遠。語言是一門藝術,如何說話則更是一門藝術。黨員干部只有會說、多說、善說百姓語言、家常話,尤其是和老百姓在一起的時候就更需要用話語打開心扉,這樣才能真正走入群眾心中,不斷增進與群眾的感情,密切黨群血肉聯系,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
責任編輯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