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恩格斯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哲學家,他創造性地把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運用于軍事領域,為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科學體系的創立作出了突出貢獻。根據與馬克思的不同分工,恩格斯專注軍事領域研究,系統回答了戰爭的根源、性質、本質等問題,深刻揭示了戰爭領域矛盾運動基本規律,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戰爭觀。恩格斯認識戰爭問題、指導戰爭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認識和把握現代戰爭規律、創新戰爭指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恩格斯;" 戰爭研究;" 方法論;"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 A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10-0024-05
恩格斯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哲學家,他從19世紀50年代初開始,潛心鉆研軍事40多年,寫下300余篇150多萬字的軍事論著,被馬克思譽為“大軍事作家”和“曼徹斯特陸軍部”。恩格斯之所以能夠在軍事領域取得杰出成就,與其研究軍事和戰爭的科學方法分不開。進入新時代,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軍事技術和戰爭形態發生深刻變化,軍事戰略主動權的爭奪更趨激烈,深入探究恩格斯戰爭研究方法論,對于認識和把握現代戰爭規律、創新戰爭指導具有重要意義。
恩格斯戰爭研究的基本觀點
根據與馬克思的不同分工,恩格斯專注軍事領域,在與各種機會主義的論戰過程中,對戰爭問題進行了科學考察,寫下了《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經典著作,系統回答了有關戰爭根源、戰爭性質、戰爭本質等問題,深刻揭示了戰爭領域矛盾運動的基本規律,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戰爭觀。
戰爭根源。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恩格斯和馬克思就提出了“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1的基本觀點,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的理論基石。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首次提出經濟不僅是暴力的根源,而且是暴力的物質基礎,“不是暴力支配經濟狀況,而是相反暴力被迫為經濟狀況服務”。2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恩格斯通過比較原始社會與階級社會戰爭的區別進一步揭示了戰爭的制度根源。他指出,在生產力低下、剩余產品不足使部落和氏族社會時期的戰爭“沒有統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3生產力不斷提高以及三次社會大分工促使了私有制的發展,國家和軍隊成為保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維護私有制的制度形式和暴力工具,原始社會“血族復仇”戰爭逐步被階級社會掠奪性、奴役性戰爭所取代,私有制導致了階級社會中的物質經濟利益的對抗性沖突,成為戰爭最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
戰爭性質。科學判斷戰爭性質是解決對待戰爭態度問題的必要前提。恩格斯根據戰爭的政治目的,把戰爭性質區分為反對階級壓迫、爭取民族解放、抵御外來侵略、反映歷史進步要求的正義戰爭,以及反動的、奴役的、侵略的、進攻性的非正義戰爭。恩格斯分析了兩次鴉片戰爭性質并指出,戰爭是由英國對中國的海盜式掠奪引起,是其“所特有的古老的海盜式掠奪精神”1的大暴露,是極端不義的戰爭,他高度評價中國人民反對英軍的侵略戰爭,“這是保衛社稷和家園的戰爭,這是保存中華民族的人民戰爭”。2恩格斯還充分肯定正義戰爭的歷史作用,提出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它是社會運動借以為自己開辟道路并摧毀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3認為革命暴力有助于打破制約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及相應的上層建筑,是先進階級推翻落后階級統治的有力武器,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并號召支持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必要時打敗非正義戰爭;強調戰爭性質會隨著戰爭政治目的的改變而改變,對待戰爭的態度應依據每一場戰爭的具體情況而定。
戰爭本質。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克勞塞維茨“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4的觀點,認為政治不是超越階級對立的“整個社會的一切利益的代表”,5而是把戰爭看作是當時各有關國家(及其內部各階級)的政治的繼續。他聯系參戰國的社會政治狀況考察戰爭的政治本質,指出戰爭本質上是階級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的直接產物,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即階級矛盾尖銳到一定程度而進行的暴力斗爭。“各國統治者和他們的臣民之間、國家和社會之間、階級和階級之間發生沖突”,當這種沖突日趨尖銳,以致劍拔弩張時,就“非訴諸武力不可”。6這種階級矛盾、階級斗爭的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方方面面,但其中最主要的則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政治斗爭。政治不僅能導致戰爭爆發,而且貫穿于戰爭的始終,影響戰爭的各個方面。當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斗爭形勢日趨嚴峻的時候,暴力斗爭方式取代和平斗爭方式從而引發戰爭,這是人類歷史上階級斗爭發展的一般規律。
戰爭規律。從1853年克里木戰爭爆發到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恩格斯在《歐洲軍隊》中詳細地評述了歐洲軍隊的組織、編制、訓練制度、官兵的戰斗素質等對戰爭的影響;在《步槍史》《論線膛炮》《法國輕步兵》等文章中考察了各種武器的改進過程,指出科學技術對于戰爭形態演變和戰爭制勝的重要作用;在為美國內戰、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等重大軍事沖突撰寫的約200篇戰爭評論和軍事論文中,恩格斯通過對具體戰爭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戰爭與政治、軍事與外交、戰略與戰術、兵器發展與作戰方式演變之間的必然聯系。通過對戰爭實踐的分析和對戰爭規律的把握,恩格斯成功預測了未來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規模、特征、結局,揭示了“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等基本規律,探討了制止戰爭爆發的可能因素,闡明了馬克思主義者對待戰爭的基本態度。
恩格斯研究戰爭的主要方法
恩格斯關于戰爭問題的研究奠基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不僅揭示了戰爭領域內部各個環節間的聯系,而且探究了戰爭領域同其他社會領域之間的相互關系,指明了科學把握戰爭現象的方法路徑。
立足社會基本矛盾研究戰爭。戰爭不是脫離特定社會歷史條件的抽象存在,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恩格斯不是從抽象的人性、心理等出發去研究戰爭問題,而是立足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社會基本矛盾,從戰爭與整個社會的內在聯系中具體分析研究戰爭現象。一是從社會物質生產方式中尋找戰爭的根本動因。強調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戰爭既是由這一社會基本矛盾引發的,又是解決這一基本矛盾的最高手段,必然受到物質生產方式的規定與制約。二是從社會關系變化中尋找戰爭的發展動力。恩格斯堅持從戰爭與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聯系中揭示戰爭的本質及發展規律。“暴力不是單純的意志行為,它要求具備各種實現暴力的非常現實的前提。”1不僅武器、彈藥、糧食等物資需要龐大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軍隊體制的變革、士兵素質的培養、戰略戰術的創新、軍事理論的完善等也都是社會關系變化的產物,受到社會關系變化的制約。三是從現實的社會歷史運動中尋找戰爭的制勝前提。戰爭同樣是人追求自己的目的的活動。戰爭主體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具體的人。人決定著戰爭的前提,也決定著戰爭的結果。既要認識到制約人的活動的客觀自然條件、歷史條件,也要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肯定人民群眾在軍事實踐中的首創地位,為戰爭制勝凝聚強大物質力量。從社會屬性研究戰爭,從根本上克服了“單純軍事論”“戰爭種族論”“心理決定戰爭論”等非科學態度,為科學研究戰爭問題提供了基本前提。
考察現實利益關系研究戰爭。古往今來,許多學者從不同立場、不同角度考察戰爭問題。“民主和平論”“人口增長論”把戰爭爆發的主要根源歸結于政治制度、人口數量等觀念的東西,近些年恐怖主義活動在一些地區仍頻繁發生,有人認為這證實了“文明沖突論”觀點。應該看到,當代戰爭的直接起因確實趨于多樣化、復雜化,但戰爭起因并不是戰爭根源,政治、文化、宗教沖突背后仍然蘊藏著更深刻的經濟根源。恩格斯認為,物質利益是促進人們變革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內在動因,利益關系的重大改變實際構成了戰爭爆發的客觀基礎;推動人們改造自然、創造歷史,是社會分工、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不斷擴大的強大動力,為戰爭發展創造充分條件;是人們在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方面彼此聯合、彼此斗爭的經濟根源,利益主體(集團、階層或階級)之間的矛盾變化是推動戰爭發展進程的基本杠桿,并從根本上影響戰爭的結局。恩格斯在研究戰爭時總是抓住物質利益這個最本質的問題,從交戰國家或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中尋找戰爭爆發的原因,根據不同類型的利益沖突判斷戰爭的不同性質,根據雙方利益沖突的空間位置和利益得失預測戰場態勢的變化,有效避免了對戰爭問題的純粹主觀臆斷,為判斷戰爭爆發條件、預測戰爭發展趨勢、把脈戰爭制勝規律提供了根本依據。
分析軍事運動內因研究戰爭。內因是事物自我運動的源泉,規定著事物的本質和發展方向。恩格斯尤其注重深入軍事領域內部,從軍事運動自身的特殊矛盾運動出發探究戰爭的內在規律。在人與武器的關系上更加強調人對戰爭的決定作用。“贏得戰斗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2人是武器的制造者、使用者,是具有精神力量的物質力量,人和武器只有在戰爭運動中有機結合才能構成強大的戰斗力。在士兵與將帥的關系上更加強調士兵對戰爭的基礎作用。恩格斯指出杰出將帥在戰爭中的重大作用必須以廣大士兵在戰爭中的作用為前提,廣大士兵的作戰實踐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基礎力量。在戰略與戰術的關系上更加強調戰略對戰爭的指導作用。戰略是對戰爭全局籌劃和指導的方略,依據敵對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等因素,指導實際戰術的具體運用,從根本上規定著戰爭全局的各個方面、各個階段之間的關系。恩格斯系統揭示了戰爭與起義、軍隊組織指揮的優和劣、集中兵力和分散兵力、戰爭中精神因素和物質因素等軍事辯證關系,糾正了宗教迷信、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思想對戰爭指導的干擾,提供了運用唯物辯證法去分析戰爭現象的光輝范例。1870年普法戰爭時期,恩格斯以《戰爭短評》為總標題,在英國倫敦的著名報紙《派爾—麥爾新聞》上連續發表了50多篇軍事評論文章,由于發表的文章分析深刻、多次準確預見戰爭走向,使當時的輿論界和軍界大為震動。馬克思稱贊道:“如果戰爭再延續一些時候,那你很快會被公認為倫敦的頭號軍事權威。”1
恩格斯戰爭研究方法論的當代啟示
恩格斯戰爭研究方法,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研究戰爭問題的典范,為人們認識戰爭、駕馭戰爭提供了科學方法,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正確認識世界軍事戰略形勢。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之下的世界軍事形勢更加復雜多變,誘發戰爭和制約戰爭的因素相互交織,必須借助恩格斯戰爭研究方法這一“政治上軍事上的望遠鏡和顯微鏡”加以分析考察,科學研判和塑造于我有利的軍事戰略態勢。一是立足當今社會物質生產狀況。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嚴重阻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西方一些國家保守主義、單邊主義思潮上升,逆全球化傾向深刻改變著軍事領域矛盾運動的物質經濟基礎。當今世界,“唯有發展,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2在嚴密防范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鋌而走險的同時,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將捍衛世界和平的基點牢牢建立在自身實力的基礎上。二是著眼當代世界政治現實。世界政治格局塑造了當代軍事實踐的政治母體,這是判斷軍事戰略形勢的現實著眼點。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仍然是當代戰爭的主要根源,但逐漸形成的多極化的國際政治格局是遏制戰爭的有利因素,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關聯更加緊密,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要積極構建多極化的國際政治格局,不斷擴大遏制戰爭的有利因素,為維護國家和平發展創造有利政治環境。三是分析各國物質利益需求。有限的全球資源爭奪必然導致國際沖突,但各國之間利益仍存在平衡調和的巨大空間。當代國際社會的利益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利益呈現多層次、多元化趨勢,競爭與合作并行不悖。要深入分析當前世界各國利益的層次特征,在堅決捍衛國家核心和重大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利益,破除“零和博弈”“弱肉強食”的傳統利益觀,正向塑造全球利益共同體。
深刻揭示現代戰爭制勝規律。從一定意義上講,恩格斯對戰爭規律的深刻揭示已經具有現代戰爭的特征,但恩格斯戰爭研究方法論的指導作用更具有現實性。一是更加關注高新技術對戰爭領域的革命性作用。恩格斯指出:“軍隊的全部組織和作戰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勝負,……取決于人和武器這兩種材料,也就是取決于居民的質與量和取決于技術。”3世界新軍事革命迅猛發展,現代戰爭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智能化特征日益顯現,打贏未來戰爭必須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二是處理好軍事和政治的辯證關系。全球政治影響力的爭奪不斷升級,新一輪“制度競爭”既是聲譽之戰,也是生死之戰,軍事力量運用和局部戰爭仍然是奪取國際政治制高點的可能手段。要堅信恩格斯“正義戰爭推動歷史進步、非正義戰爭阻礙歷史進步”的戰爭規律并未改變,從政治的高度考慮戰爭問題,堅持軍事服從政治、戰略服從政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目標下做好軍事斗爭準備。三是更加重視人的因素在戰爭實踐中的突出地位。人既是戰爭制勝的物質因素,也是戰爭制勝的精神因素,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仍存在于民眾之中。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進一步釋放人民戰爭的強大力量,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風險挑戰,使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思想在新時代更加熠熠生輝。
科學統籌國家發展和安全。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一百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得益于我們黨科學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相統一。當前,我國發展和安全的內涵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深遠,內外部挑戰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艱巨。面對新形勢,我們要樹立戰略思維。恩格斯站在世界發展、人類解放、文明賡續的戰略高度,研究分析戰爭對全人類整體發展與安全的影響作用,為我們黨在新時代推動民族復興、增進人民福祉、維護共同命運拓寬了戰略視野、增強了戰略定力。堅持辯證思維。破解突出矛盾問題,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歸根到底要靠發展,而安全穩定的內外部環境則是發展的必要條件。正確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辯證關系,保持發展和安全的均衡態勢,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運用系統思維。戰爭是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龐大系統工程,統籌發展和安全同樣需要從多因素、多層次、多方面入手,堅持把總體國家安全觀擺在核心位置,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統籌方式,整體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大安全格局。
牢牢掌握軍事斗爭主動權。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覆蓋了戰爭和軍隊建設全部領域,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軍事斗爭戰略主動權的爭奪更加激烈。戰略博弈的根本目的是爭取戰略主動,繼承和發展恩格斯在政略和戰略的視界統合中研究戰爭的思想,占據國際道義的制高點。豐富和完善積極防御戰略思想的內涵,增強軍事戰略指導的進取性和主動性,努力實現維權維穩的積極動態平衡,從國家政治外交大局和安全戰略全局籌劃軍事行動,最大限度爭取國際社會的信任與支持。繼承發展恩格斯從世界地緣戰略格局的視角研究戰爭,占據軍事布局的制高點。根據我國地緣戰略環境、面臨的安全威脅和軍隊戰略任務,構建全局統籌、分區負責,相互策應、互為一體的戰略部署和軍事布勢,形成積極進取、主動作為、深遠經略的軍事戰略布局。繼承發展恩格斯的戰爭指導藝術,占據謀略決策的制高點。戰爭謀劃貴在機動靈活,要善于運用戰爭的矛盾法則,搞清敵人優勢在哪里、軟肋在哪里,我們強在哪里、弱在哪里,著眼于發揮我們的優勢,應對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夏征難.恩格斯軍事治學的方法[J].軍事歷史,2003,(2).
[3]盧厚明.恩格斯軍事思想研究[J].毛澤東思想研究,1996,(1).
(作者簡介:李志軍,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琦,國防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65529部隊助理工程師)
責任編輯 / 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