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因地制宜發展養蜂產業,實現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贏,是密云馮家峪鎮作為生態涵養區產業振興的基礎。一箱蜂一畝田,憑借優質的自然資源稟賦,馮家峪鎮圍繞“小蜜蜂大產業、小蜜蜂大生態、小蜜蜂大發展”3條主線,把中華蜂這個特色小產業做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文章。
[關鍵詞] 產業融合;" 生態平衡;" 中蜂產業
[中圖分類號] D6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10-0053-03
2020年,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密云調研時指出,小蜜蜂有大文章,要加強產銷對接,發揮合作社作用,擦亮“蜂盛蜜勻”品牌。1密云區馮家峪鎮地處燕山山脈北部的高山峽谷地區,位于北京水源保護區、生態涵養區腹地,是北京首個“中華蜜蜂特色小鎮”。近年來,馮家峪鎮深入挖掘中華蜂的產業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按照“小蜜蜂大產業、小蜜蜂大生態、小蜜蜂大發展”思路,踐行“兩山”理論,發展中華蜂(簡稱“中蜂”)產業,奮力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中華蜂的產業價值、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
中蜂又叫“土蜂子”,是我國“土著”,只有高海拔、環境優良的深山區才具備規模養殖條件,曾一度是我國飼養的主流蜂群。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受生態環境變化、西蜂如意大利蜂(簡稱“意蜂”)迅速擴張等影響,中蜂數量急劇下降,分布形態從集群連片變為點狀零星分布,目前已成為我國瀕危生物物種。與意蜂相比,中蜂體態小、不懼寒涼、出巢早歸巢遲、善采分散零星小花,對于高海拔深山區、晨昏雨霧時開花植物的繁衍生息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是保持地區生態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
密云區的中蜂養殖區集中在云蒙山系的馮家峪鎮和石城鎮,兩鎮目前共養殖中蜂1.5萬群,其中馮家峪鎮占比約為88%。馮家峪鎮地處密云水庫上游的西北部,林木覆蓋率達90%以上,野生蜜源植物高達上千種。憑借優質的自然資源稟賦,馮家峪鎮所產蜂蜜品質好,售價高,當地素有“一箱蜂一畝田”的說法。2016年以來,馮家峪鎮黨委和政府將中蜂養殖確定為主導產業并列入鎮域“十三五”規劃,由政府主導發展中蜂產業,助力農民脫低增收。
經過5年的發展,馮家峪中蜂產業從散到優,已成為密云蜂業的高端特色組成部分。馮家峪鎮作為北京首個中華蜜蜂小鎮,已成為北京市乃至整個華北地區中蜂的重要養殖地。截至2020年底,鎮內有蜂農138戶,養殖中蜂約1萬群,年產蜂蜜約7.5萬公斤,實現蜂產品年收入約750萬元,59戶低收入戶實現脫低。鎮黨委和政府成立中蜂養殖合作社1家,創建“益窩蜂”“大熊”兩個蜂蜜品牌并開發20余種蜂產品,建成養殖示范基地6處,其中華北最大的崖壁蜂場憑借其最接近蜜蜂原始生存狀態的養殖環境、極具特色的景觀環境和最優質的蜂蜜產品,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養蜂產生的生態效益也十分可觀。密云發展蜂產業以來,蜜蜂授粉有效促進了全區148.19萬畝闊葉灌叢生態系統和15.3萬畝草叢生態系統的植被更新,豐富了密云水庫79條小流域的生物物種。其中,馮家峪鎮的中蜂養殖發揮了重要作用。
打造北京首個中華蜜蜂特色小鎮
從目前來看,馮家峪鎮中蜂產業已打下較好的基礎,但產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程度不高,中華蜜蜂小鎮建設僅處于起步階段。
生產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較低,抵御風險能力差。馮家峪鎮中蜂養殖產業呈現“兩高兩低”,“兩高”即蜂農老齡化和兼業化程度較高,50歲以上的中老年蜂農占比87.6%,兼業蜂農(在農事勞動之余從事養蜂生產)占比99.3%。“兩低”即養殖規模和組織化程度低。截至2021年6月底,鎮內共有中蜂1.3萬群,而蜂農戶均養蜂僅有80群左右,51—100群占比為53.5%,中蜂養殖較為分散。同時,馮家峪鎮中蜂養殖產業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尚未形成“龍頭企業+養蜂合作社+蜂農”的運行模式,僅有的養殖合作社在品牌營銷、市場開拓等方面經驗尚淺,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市場行情,議價能力低,使得中蜂產品市場認可度不高。另外,作為傳統農牧業,中蜂養殖產業依賴年景,抗自然風險能力較弱。雖然有專門的蜂業保險,但保險產品設置不夠合理,蜂農投保積極性不高,不能有效抵御自然風險。
中蜂養殖的生態價值未得到充分重視。作為本土物種,中蜂在維護區域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方面遠優于意蜂,但是由于意蜂產蜜量大、意蜂產業更加成熟等原因,意蜂的分布區域也更加廣泛,體量偏小的中蜂易受意蜂侵擾,因此兩個種群不能近地飼養。對中蜂養殖的保護性措施仍有欠缺,馮家峪鎮雖然蜜源植物眾多,但大部分為野生蜜源,蜜源植物底數不明。同時,中蜂產業缺乏針對其區域載蜜量增長的具體規劃,產業的生態價值未得到充分重視,使得中蜂產業的發展基礎仍顯薄弱。
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蜂產業發展受載蜜量和勞動力數量的限制,產業本身可吸納的勞動力和價值產出較為有限。據專家測算,馮家峪鎮中蜂種群承載極限為3萬群,蜂產品的極限產量為24萬公斤左右。密云區級規劃對密云蜂業的發展定位是精致、高端的小而精產業,但獨木無法成林,中蜂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只有和休閑旅游、高端商務、健康醫療、生物醫藥等區級規劃的大產業深度融合,才能實現跨域式長久發展。
做好小蜜蜂特色產業大文章
馮家峪鎮堅持“小蜜蜂大產業、小蜜蜂大生態、小蜜蜂大發展”3條主線,把中蜂這個特色小產業做成大文章,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案例。
小蜜蜂大產業。推動中蜂、意蜂“一進一退”。綜合考慮馮家峪鎮載蜜量和勞動力情況,在全鎮范圍內適度適量推廣中蜂養殖,提高產業的規模化和機械化水平,同時有序退出鎮域內4000群意蜂,為密云區中蜂產業發展做先行先試典范。延伸產業鏈條“一下一上”。在3—5年內,以馮家峪鎮為核心,發展小而精的中蜂產業,向蜂產品加工的下游拓展產業鏈,從蜂蜜加工向醫療保健、生物醫藥、化妝美業等延伸。在8—10年內,在密云全區實現中蜂產業大而專的發展,向蜂蜜加工的上游拓展產業鏈,發展蜂糧供應、蜂藥生產、蜂機具制售,形成完整的中蜂產業鏈條。以科技創新賦能中蜂產業發展。借助科研院所和市、區林業部門的專業力量,提高密云區中蜂的抗逆性、耐寒性、溫順性和高產性能。推動建立中蜂科技養殖和質量控制體系,加強良種選育、飼養管理、蜂具開發、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發,提升中蜂產業現代化水平。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導向相結合。強化政府引導,推動成立中蜂產業發展專班,用足用活市、區產業發展政策,圍繞中蜂擴群、產品開發、市場銷售、產業貸款、蜂業保險等方面加大落實力度,提高產、供、銷全環節的市場競爭力。
小蜜蜂大生態。推動中蜂產業與馮家峪鎮乃至整個密云區的山花經濟互惠共贏。開展全區域蜜源植物普查和更新保護工程,摸清蜜源植物種類、分布、泌蜜規律、載蜂量等,為中蜂產業的整體布局與規劃提供參考依據。加大蜜粉植物建設、保護與更新力度,以密云區“人間花海”“玫瑰情園”、馮家峪鎮“鮮花谷”“映山紅峽谷”等花海、花谷建設為重點,在造林綠化工程中有規劃地栽植刺槐、向日葵等人工蜜粉源作物,推動區域載蜂量增長。建立中蜂保護區,制定并實施農作物花期農藥使用規范,在授粉關鍵季節,通過生物防治等技術減量或替代農藥,避免對中蜂造成傷害。加大蜜蜂授粉的生態效應評價和對農作物增產的機理研究力度,加強中蜂授粉技術的推廣工作,探索建立蜜蜂有償授粉機制,對受、授雙方均給予相應補貼,刺激蜂農養蜂和租售蜂群授粉的積極性。建立中華蜜蜂傳花授粉基地,搭建蜜蜂授粉業專業化信息平臺,為蜂農和大棚農業經營者提供授粉信息和服務,推動密云區蜜蜂授粉業專業化、標準化發展。針對密云及周邊其他區的不同特點,拓展本地及環密地區果樹授粉服務,發揮蜜蜂作為“農業之翼”對促進農業增產、農產品品質提高和農民增收的作用。
小蜜蜂大發展。中蜂產業要做好產業融合,走“產業+”路徑,將中蜂產業和旅游、文化、康養、研學融合,以小蜜蜂帶動大發展。中蜂產業+文旅。將“蜂旅”發展列入區、鎮旅游發展規劃,以中蜂、花谷元素為主線,以“屾林秘境”等高端民宿為依托,高質量建設中華蜜蜂小鎮,精心打造“蜂花蜜月”甜蜜主題旅游基地。依托密云300余年養蜂歷史和馮家峪鎮白馬古道文化,深入挖掘中蜂和白馬古道的文化內涵,圍繞中蜂的主題開發文創產品,從賣產品向賣文化轉變。中蜂產業+康養。密云區水庫周邊尤其是云蒙山系物種豐富、生態優良,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是消夏避暑、蜂療康養的勝地。積極倡導“蜂養生”理念,建立富含蜂元素、具有高端中蜂療養功能的特色民宿、特色餐廳、養生山吧,融合蜂元素修建休閑步道和森林驛站,將蜂針療法、蜂味療法、蜂產品食療、養生養老和鄉村康養民宿建設結合起來,推動鄉村健康養生和中華蜂業融合發展。中蜂產業+教育。建立中蜂博物館、中蜂文化主題園和中蜂科普基地,通過視頻、圖片、文字、實物等形式,普及中蜂的起源、生物習性、生態價值等方面的知識。對接教育、研學機構,依托馮家峪鎮成熟的割蜜節、鹿鳴山居研學營(團)平臺,開發集科普文化、教育培訓、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為一體的優質研學路線。
小蜜蜂可做大文章,以保水為第一責任、生態為第一資源的密云區,將發展中蜂產業作為踐行“兩山”理論的重要舉措,必將實現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雙贏,檀州大地上也必會因小蜜蜂這篇大文章而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守住生態涵養區定位 打造鄉村振興的“密云樣板”[N].北京日報,2021-07-10.
(作者簡介:付新華,北京市密云區委政法委副書記、二級調研員)
責任編輯 / 曹"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