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李樹化作為我國早期一代鋼琴家,自1927年留法歸國后便投身于中國鋼琴藝術的創作、表演和教育等。他在杭州藝專教學的十年間,創作出十多首鋼琴獨奏曲,這樣的數量在中國早期階段占有著重要比例。鋼琴組曲《四景》(1936—1937)是歷史上最早的鋼琴組曲之一,作為20世紀20、30年代鋼琴曲中較有分量的一套作品,它是中國早期第一批留學歸來的先輩音樂家們,運用西方音樂體裁進行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實踐。本文擬以音樂學視角,從創作概況、民族化手法、美學特征等方面對這首早期鋼琴組曲進行探討,以展現這首早期鋼琴曲的獨特魅力以及為人們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李樹化;鋼琴組曲;民族手法[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9-0084-04
[收稿日期]2021-01-08
[作者簡介]馬天嬌(1994— ),女,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武漢 430079)
20世紀初,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鋼琴伴奏的運用愈加廣泛,中國鋼琴音樂創作開始出現民族化的萌芽。1935年,齊爾品首次提出“中國風味”一詞,舉辦了“征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創作比賽,涌現出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次年,作曲家劉雪庵創作出了鋼琴作品《中國組曲》,它將中國風味濃郁的戲曲音調、生動形象的傳統音樂語言加以鋼琴化,展現出了四幅不同的民俗民間場景。曲中大膽運用以五聲音調為基礎的四度、五度和弦,奏出了不一樣的中國風味。這首作品受到了他的老師齊爾品的極大贊揚:“這首作品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當時青年作曲家創作的第一件成功之作”[1],并在法國、美國等地發行、出版。此曲也被鋼琴界普遍認為是第一首中國風格的鋼琴組曲。
事實上,在同時期,當時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音樂系主任李樹化也創作了一首鋼琴組曲,名為《四景》,由于歷史的原因,此曲未被人所知。與《中國組曲》中琵琶、鑼鼓、古箏等民族化的音響不同,《四景》更多地透露著優雅、婉轉、清新的韻律。初識此名,讓人不由想起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等作品,作曲家同樣是借助季節景物的描繪,帶領我們領略了杭州西湖的“春夏秋冬”。此曲是他描述自然風景的作品中情感最為豐富、技巧最為多樣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國近代鋼琴音樂創作中對此類題材的最初嘗試。
本文著重從音樂本體的視角對《四景》的創作概況、民族化手法、美學特征等進行探討,展現這首早期鋼琴曲的獨特魅力。
探
李樹化出生于1901年,自小跟隨父母在泰國生活,10歲后被送回家鄉廣東梅縣讀書,這時的他開始接觸中國文化,為之后創作中的民族底蘊奠定了基礎。1919年,李樹化受到“庚子賠款”的資助前往法國里昂留學,在里昂市立音樂學院學習鋼琴、作曲等。在法國留學的7年間,他受到了西方先進音樂教育的培養與法國浪漫主義的藝術熏陶。直至1926年,剛回國時的李樹化正值年華,滿載期待地將自己在法國所學悉數傳授給學生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鋼琴教育事業中[2]。在杭州藝專任教期間,他在歌曲、合唱曲、藝術歌曲、鋼琴曲等不同類別上均有大量創作,在鋼琴音樂題材的運用上,以自然景色居多,如幽靜如歌的《湖上春夢》(1928),訴說出作曲家對心中“藝術夢”的無限憧憬與期待;簌簌鳥聲的《林間》(1930),是對杭州湖山“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自然寫照;輕盈俏麗的《錢塘江幻想曲》(1934),在輕快徜徉中蘊含了豐富細膩的杭州煙雨美景。
鋼琴組曲《四景》——《春》《夏》《秋》《冬》起初只是存在于史料的記載,在《音樂教育》[3](五卷四期)的“音樂新聞”中寫道:“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九周年紀念演奏會,四月十日下午二時舉行音樂演奏會,節目有:……《四景》,李樹化作……”《音樂教育》第五卷的發行時間為1937年,四期在4月,由此可知,此曲的創作時間應該在1937年4月前,這個時間與劉雪庵鋼琴組曲《中國組曲》的時間相差無幾。
李樹化在中西多元文化環境里成長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音樂思想與藝術創作。他的音樂作品中往往帶有西方浪漫時期作品的影子,旋律如同門德爾松的《無詞歌》,小而精致,親切甜美,而《四景》作為他所有鋼琴作品中篇幅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一首,值得我們細致品讀。
品
《四景》由四首獨立的小品組成,從春天湖面的波光粼粼,到夏日山間的笛聲悠揚,再到秋季豐收的欣喜愉悅,最終是冬日的熱鬧歡騰,作曲家用鋼琴將他感受到的西湖四季一一呈現在音樂中。
第一首《春》(湖上),Lento assai(=52),復三部曲式。作品中6/8的節拍對位使湖中泛舟的蕩漾自然而出,在看似尋常的三拍子結構下表現出了作者的獨具匠心,樂曲恰恰是在這樣簡單的進行中表現出西湖寧靜的意境。曲中低音聲部柔和、輕微的兩小節保持音勾勒出了一條悠長的旋律線,高聲部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跑動輕盈流動,與低聲部形成動靜對比。中段更加突出了旋律的歌唱性,主旋律在高低聲部間穿插,三次不同調性上的主題變化,表現出時而平靜,時而波瀾的湖面形態。再現段是對第一樂段的完全重復,在結構上樂曲遵循了首尾呼應的中國式結構特點。
第二首《夏》(山間笛聲),Andante(=88),音樂由單音的重復敲擊開始,長短音值相間,營造出寂靜、空曠的山谷意境。隨后,主題在高音區嘹亮唱出,以笛音獨有的三度音程模仿山間笛音陣陣的情景,貫穿作品始終。這首《夏》看上去像是一首復調習作,在14—17小節中,高聲部五度的一拍半長音、中聲部大二度的級進下行與低聲部的主題單音旋律,如山間各類交織的聲音,自由而和諧。在樂曲結尾處,引子以擴充手法再度出現,音樂在空寂的氛圍中結束。
第三首《秋》(豐收),Allegro(=132),音樂一開始,兩個帶有呼喚感的樂句渲染了秋收時節的勞動氣氛。與前兩首描繪自然風景的樂曲不同,它改用了活潑、有力的二八節奏型,如人們在豐收之際,歡慶的舞步聲、鼓點聲。在中段,作曲家借以同名大小調的轉變,運用不同音區和調性間的色彩差異營造豐富的音響效果,隨著舞步與鼓聲的走近,音樂頓時熱鬧起來。最終,音樂在PPPP的寧靜中結束。
第四首《冬》(年終歡舞),Presta(=184),是一首活潑熱烈的小型舞曲。經歷了秋天豐收的喜悅,冬季迎來的是更加熱烈、激昂的慶典。音樂描寫了人們冬季歡天喜地的慶祝收獲與新年的到來,在鑼鼓聲中盡情起舞的場景。本曲是回旋曲式,也許是為了更加突出年終慶典的熱鬧氣氛,作曲家以10小節的強音和弦作為引入,高聲部二度音程的上下行運動充滿活力,旋律歡暢地向前發展,跳脫出的三連音節奏,具有生動的性格色彩。曲中三次插部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來源于引子素材而做出的變化。在第二插部中,音程式的旋律樂段,對位規整,和聲性突出,與主題樂段形成情緒上的對比。
韻
在音樂標題上,整首組曲按照季節命名,選取每個季節中最有代表性的情景作為副標題,如春天的湖上泛舟,夏天的山間納涼,秋天的慶祝收獲,冬天的年終狂歡,音樂內容呈現出一個完整的、連續的時間發展,這些形象鮮活的標題使作品散發出生活的氣息,也由此成為音樂內涵的點睛之筆。
在和聲旋律上,整首作品呈現出獨具匠心的語言思維。第一首《春》中(譜例1),樂曲在船歌式的節拍中以低聲部上、下行四度、五度和聲旋律為起始,空曠悠遠,讓人們不禁想起門德爾松《威尼斯船歌》的風格韻律。緊接著右手聲部在古樸、細膩的二度旋轉中第一次呈現出“春”的主題,旋律圍繞在Ⅰ級—Ⅲ級的音程之間,C與E兩個音符構成了大三度和聲結構,而C-D-E的旋律源自C宮調式,建立了五聲音調基礎上的三度和聲框架,這種創作手法早在1928年趙元任發表的《中國派和聲的幾個小實驗》[4]一文中曾有過類似表述,在三度結構的和聲中運用一些五聲性手法,以與五聲旋律的風格相適應的做法在三度結構的和聲中運用一些五聲性手法。在第4小節,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二度疊置音程(F-G),與低聲部構成七和弦,增添了旋律的色彩變化,并富有獨特的民族韻味。
譜例1:
在《夏》中借用西方古典和聲語言來烘托和塑造音樂意境(譜例2),低音聲部分解和弦背景為E大調T-S的進行,這是典型的古典主義變格進行和聲語匯,Ⅰ級到Ⅳ級的和聲轉位削弱了功能序進和音樂調性的傾向性,模糊了原本的調式色彩,而和弦上聲部由B-C的平行級進突出了旋律的平穩、流動。高音聲部三度疊置的雙音主題上下行滾動搖曳,從容寧靜,仿佛耳邊回蕩的是斯卡拉蒂的“牧歌”。而在小三度、大二度的和聲音響又將人拉回中國旋律,這種游離于中西風格間的音樂色彩恰是這首作品的妙趣所在。笛子原本是單聲部的民族樂器,作者別具心裁地以三聲部疊置的手法模仿出笛聲吹奏時的回音感,再與低聲部和弦相疊加,音響立體而生動。在此,作者借用西方鋼琴這種多聲部樂器,加上踏板等演奏手法的運用,塑造出中國音樂中空靈流動、超然灑脫的藝術氣質。
譜例2:
《秋》中線性旋律與跳躍式和弦相結合,為音樂增添了動力和對比。旋律依然以線性進行為主導織體,和聲上保持了前兩首中具有的二度級進特征,旋律歌唱而流動,充滿愉快的情緒,樂句收尾時的重音和弦統一了雙手的節奏型。第2樂句在高于二度的音調上再次奏起,低聲部輔以三度、六度大跨度二八節奏的跳躍和弦,兩聲部呼應,“對位”手法鮮明,發揮出多聲部音響的豐富性,靈巧機敏的斷奏音響,仿佛是對秋收舞步、鼓點的模仿。低聲部采用的二八節奏,是西方古典舞曲中的典型節奏型,在全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凸顯出中西融合的特點,見譜例3。
譜例3:
在音樂織體方面,從《夏》《秋》中都能夠看到作曲家復調技法的嫻熟運用。如《夏》主題一開始(譜例4),高、中聲部保持三度間距同向齊奏,加深了和弦織體本身具有的空間感,轉第2樂句后,上、下方聲部反向進行,并構成七和弦色彩,高音聲部保持空五度、六度音程,與搖曳的低聲部主題交錯契合,形成了動人的復調旋律特點。
譜例4:
《秋》中第二樂段始于g小調,整個樂段都呈現復調語言(譜例5),以和弦、八度對位于下方單音跳躍,形成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的作用,就像一個簡小的二部創意曲,帶有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韻律感。其中巧妙延續的“前八后十六”節奏特征,再次強調了A段的主題節奏。這種復調手法的運用,使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線性思維不再單薄,很好地烘托了主題旋律的發展。
譜例5:
此外《冬》中,“阿貝蒂”低音織體在曲中循環出現,三連音的前進、動力感令全曲充滿活潑喜悅的情緒。在借用“阿貝蒂”低音上加以旋律外音(第11小節)構成增三和弦、小二度關系(第13小節),以這種不協和音響表情來增添音樂的變化性和緊張性,李樹化在當時就已意識到小二度對民族風格的塑造,見譜例6。
譜例6:
在調性布局上,組曲中的每一首雖篇幅不長,但在短小的內容中均蘊含了不一樣的轉調手法。《春》中,由第一樂段的C大調轉向第二樂段的A大調,遠關系轉調營造出截然不同的音響效果,變化的音樂色彩恰似波瀾變幻的湖光春色,使奏者、欣賞者產生人在其中的共鳴感;《夏》是四首作品最為短小的一首,僅47小節的篇幅中作者也沒有放棄轉調的運用,在調性上采用了巴洛克時期慣用的轉調方式——主屬關系轉調。第一樂段從E大調開始,在第二樂段轉為其屬調式的B大調,最終又歸回到E大調,通過調性間的往返對比以及和弦屬性的差異,營造出山間迭起的笛音;后兩首《秋》《冬》在調性變化上是前兩首的對稱重復,第三首《秋》同第一首相似,旋律在G大調與g小調之間頻繁轉變,通過同主音大小調的轉調營造對比性的音樂情緒;第四首《冬》因其回旋曲的曲式特點,音樂圍繞在主調A大調上展開,第一插部是最為鄰近的屬關系E大調,后又返回主調,鞏固了主調色彩,在第二次變化時則至下屬的D大調上,情緒更加明亮、熱烈,隨著主題的回歸,調性最終回到了A大調。
四首小品各具特色,整體上有著鮮明的組曲特征,樂曲以四季為題材,由“春”到“冬”的標題串聯出完整的樂思,在大自然景色的描繪下蘊含著對生活的表現和熱愛,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相融、天人合一”思想的表露。無論是泛舟湖上還是最后的歡舞,雖然旋律看似不同,但在和聲手法上卻帶有著統一性、連貫性,常常可以傾聽到相互之間的影子。在曲式上,遠近轉調手法的運用,更是契合了整套作品從優雅溫婉到清新空曠再到熱情奔放的情緒,從中深深感受到作曲家豐富細膩的情感與嚴謹的音樂思維。在對音樂語言的表達上,因為特殊的成長經歷,使他的音樂中帶有了一種特有的雙重風格,這種雙重風格既有著精致典雅、詩意浪漫的西歐小品氣質,又有著純樸含蓄、意趣悠遠的民族韻味。
終
創作于1936年的《中國組曲》是劉雪庵讀書期間的一首鋼琴習作,它以四個截然不同、相互沒有直接關聯性的民俗場景為主題,開篇第一首《頭場大鬧》先是在悠揚的鼓樂聲中“跳官”,再以第二首《傀儡舞傭》滑稽、戲謔的川劇旋律惟妙惟肖地展現了中國民間戲曲中的喜劇意味,接著是第三首《西樓懷遠》惆悵憂慮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之情,最后一首《少年中國進行曲》鏗鏘有力的歌唱出東方少年青春活力、朝氣蓬勃的氣質。這四首作品沒有明顯意義的貫穿組曲體裁特點,是作曲家對兒時所看所遇所想的鋼琴化創作,是一幅幅充滿民間生活味的畫卷。與李樹化的這套鋼琴組曲相比,可謂“一文一舞”。在此我們也可以大膽地推測,1934年齊爾品舉辦的“征求具有中國風味鋼琴曲”活動不單是影響了《中國組曲》,也同樣對身在杭州的李樹化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激勵了他堅持創作中國風格鋼琴的作品。
此外,師從于李樹化的鋼琴家老志誠也曾在20世紀30年代創作過鋼琴組曲《西山組曲》,遺憾的是,由于歷史的原因,這首作品已遺失而未能發現樂譜。這些事實證明了在抗日戰爭前的中國早期階段,中國音樂家們就已經開始嘗試“大型體裁”的創作,并呈現出不同特點的探索與表現。而在此時,作曲家丁善德尚在上海國立音專讀書(1928—1933年),若干年后,他的鋼琴處女作《春之旅》組曲(1945年)誕生,這也是我國抗日戰爭結束后第一首組曲體裁的鋼琴曲。
2020年11月20日,筆者參加了在廣東梅州嘉應學院舉辦的“紀念梅州籍音樂家李樹化學術研討會”,這次研討會是國內首次最為全面完整展現李樹化鋼琴作品的一場音樂盛會,其重要的歷史意義不言而喻,必將在中國近代鋼琴史研究的路程上留下重要一筆。感謝它使我能夠有幸現場聆聽《四景》的演奏,嘉應學院鋼琴教師余天鵬精湛的表演引領聽眾經歷了一場西湖畔的四季變幻之旅。在領略了田園愜意、悠然自得的“春天”風光后,耳邊響起了“夏天”靈動美妙的陣陣笛聲,時近時遠。正當人們沉浸在一片寂靜的林間,又忽被一曲活潑、有力的豐收之歌所吸引,意猶未盡之時,“冬天”年終熱鬧灑脫的歡聲鼓舞將音樂的氛圍推至高潮。一曲終了,仿佛令人回到了80多年前的杭州,體會到當時作者的生活、創作與追求。倘若,在當時它就能夠流傳,一定會因其獨特性,而成為鋼琴組曲中不可忽視的經典存在,也必然會在音樂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鋼琴組曲《四景》在世人面前的展現,使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音樂家李樹化。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首作品,還是一代音樂家們在西方音樂文化影響下孜孜以求地追尋中國鋼琴文化的藝術精神。歷史需要記憶,音樂需要傳承,以一首作品,啟發人們回顧歷史,從而對中國鋼琴音樂源頭進行更多的探索。
注釋:
[1]
李明忠.何日君再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4:112.
[2]梁茂春.李樹化20世紀30年代在杭州譜寫的鋼琴曲——新見李樹化十二首鋼琴曲手稿的研究(上)[J].鋼琴藝術,2018(11):18.
[3]《音樂教育》是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籌辦發行的專業音樂期刊,由1933年4月起至1937年底停刊,共發行有5卷57期.
[4]趙元任.“中國派”和聲的幾個小試驗(附歌譜)[J].音樂雜志,1928(04):1—6.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