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曲藝社團是曲藝藝術傳承與傳播的重要組織。曲藝作為一門藝術必然擁有成熟的技藝與藝術思想,在傳承千百年的曲藝藝術背后是深厚的曲藝文化,這些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高校曲藝社團的建設以專業化和大眾化為主要方式,完成傳承與傳播,培養大學生欣賞曲藝、熱愛曲藝,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使大學生在曲藝的感染下完善人格修養,塑造美好心靈。
[關鍵詞]高校曲藝社團;曲藝;曲藝美育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9-0202-03
[收稿日期]2021-04-28
[作者簡介]趙思宇(1996— ),男,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柳帥君(1998— ),男,山西大學碩士研究生。(徐州221100;太原030000)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曲藝用“說、唱”的手段集中表現中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故事,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藝術結晶。400多個曲種將中國眾多優秀傳統故事傳唱至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給人們以美的享受。隨著國家對曲藝的重視,特別是對曲藝人才傳承與培養的重視,高校紛紛建立起曲藝社團,這既是對大學生學習、傳承曲藝的極大支持,也是對大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方法之一。學生們在其中了解中國故事、體會傳統藝術之美、掌握藝術表現技巧,在曲藝社團中全方位、多層次地體驗與學習,感受曲藝的魅力。因此,高校曲藝社團建設與曲藝美育有著重要聯系。
專業化與大眾化是高校曲藝社團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曲藝來源于民間、貼近群眾,人們大都認為其表演的專業門檻不高,也敢于嘗試、樂于嘗試,既簡單又輕松。然而曲藝之所以稱為藝術,其簡單中帶著復雜與深奧。舞臺上看似只有一兩個人,但一定要“裝龍像龍,裝虎像虎”,在敘述者與人物表演之間“跳進跳出”,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語言特點與形象表現,演員要全方位地展現給觀眾故事情節與人物情感,既有“敘述體”也有“代言體”,這是極其專業的。
正是由于曲藝表演的專業化要求,大學生曲藝社團在社團的管理、教學、演出實踐等多個方面向專業曲藝院團靠攏,并結合其自身性質和特點不斷調整,從而形成一套專業化建設方案,以實現社團更全面、更高效的發展。“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大眾化則是曲藝吸引眾多學生的基礎,然而真正要使這些大學生走近曲藝則需要專業教師的引領,觀藝術、知典故、識道理,讓大學生們更深一層地領略曲藝之美,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高校曲藝社團的建設就應從這一核心出發。
一、高校曲藝社團的專業化
高校培養曲藝愛好者、曲藝新人,要帶領他們探尋曲藝藝術的真諦,體會曲藝藝術的語言美、音樂美、行為美、心靈美。曲藝是表演藝術,需要藝術實踐場所與非遺傳承的體驗場所,高校曲藝社團正是這一傳承與實踐的基地。這里匯集著一批癡迷曲藝的大學生,他們在此完成了從學、練到演的全過程。
(一)社團教學專業化
因曲藝的專業藝術水準高,舞臺表現深見功底,專業化教學顯得更為重要。曲藝學是我們國家正在建設、發展的一門學科,曲藝理論與曲藝實踐是曲藝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高素質人才應該學習曲藝理論,理解曲藝美學,深刻體會曲藝文化內涵。“大學生從學科專業的視角認知曲藝,明了其學術文化地位”[1],在此基礎上進行舞臺演出實踐才能更好地塑造舞臺之美。
1.專業教師指導與名家交流
專業化教學的方式就是要邀請專業教師作為曲藝社團的指導老師。專業教師對這門藝術往往有著深厚的史論基礎,可以清晰地向大學生們解釋曲藝的歷史與民俗以及背后存在的文化淵源。大學生們需要在滑稽有趣的故事背后凝練升華自我的思想,正所謂在曲藝作品中“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曲藝作品中塑造的每一個鮮活的形象都是一類人物的代表,他們或有性格缺陷,或尊老愛幼,或正氣凜然,這樣一種人物精神值得學生們反思,這正需要專業教師解讀與引領。湖南科技大學仁人樂曲藝社指導老師李躍忠,常年潛心研究民間戲曲曲藝,在學校先后開設戲曲曲藝選修課。學生們在李老師的指導下將一些曲藝問題成功申報為科研項目計劃,調動了學生們欣賞、觀看、學習、研究曲藝的積極性,也為曲藝學學術發展提供一些見解。
“口傳心授”是中國傳統藝術教育的普遍方式,只有在專業演員老師的指導下,才能練得精、學得活、用得巧。曲協的老師們樂于同大學生朋友交流、探討藝術。湖南省曲協、湘潭市曲協經常對湖南科技大學曲藝社進行專業指導,使得曲藝社成員們的表演水平迅速提高。與老師們交流、學習藝術的本質,讓大學生們知道如何塑造人物、表現故事,將大美之藝表現得淋漓盡致。
2.加強基本功訓練
藝術的成熟要靠基本功的累積,許多藝術前輩耄耋之年還堅持每天練功。大學生在訓練時也要從零開始,氣息、發音、繞口令、貫口、快板、學唱再到劇目作品,要經過日積月累的練習。這種訓練一是使得大學生舞臺表現力更強;二是使大學生養成堅持奮斗的好習慣;三是在訓練中感悟藝術真諦。有些人認為學生社團以愛好為主,不以培養曲藝傳承人為目的,沒必要加強基本功訓練,實際上這個基本功的訓練不是以培養傳承人來定位的,而是體驗、繼承與傳播。正如鮑震培所說“傳是帶有傳播和繼承兩層含義的”[2]。因而我們提出了這一相對專業的社團建設要求。仁人樂曲藝社2014年被評為湖南省大學生曲藝人才培養基地,該基地印刷內部基本功訓練資料極具實用性。
(二)演出實踐專業化
舞臺演出實踐是在專業化教學基礎上實現的。舞臺演出實踐包括校園晚會、曲藝專場、重大曲藝賽事等。隨著國家對曲藝的重視,各地開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曲藝賽事,例如遼寧省大學生曲藝節、長沙市“芙蓉韻”曲藝大賽、全國大學生曲藝周等。比賽不僅要求學生們有參與的熱情,對大學生曲藝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向表演專業化邁進,學生們必須不斷提高舞臺表現能力。
二、高校曲藝社團的大眾化
高校曲藝社團的使命一是培養學生演員,二是培養更多的曲藝愛好者。曲藝愛好者愿意觀看曲藝演出、了解曲藝文化,是曲藝社團或者說是高校曲藝傳播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演出作品能夠吸引更多的大學生觀眾,從校園走到劇場,繼而關注整個曲藝事業發展,為現如今的曲藝作品叫好,這是大眾化的目的。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曲藝演出活動
大學生觀眾在這一演出活動中體驗欣賞藝術的樂趣,實現曲藝在高校的傳播。曲藝社團在演出活動中對作品的題材選擇也尤為重要。校園相聲作品更多涉及美好的校園生活、學生學習成長中的問題與思考,不斷創作與改編一批“傳得響、演得好、唱得開”的曲藝作品。校園晚會演出的節目,若演出水準不高,則會給大學生觀眾帶來些許負面影響;而演出節目若是經過錘煉的、專業指導的作品,一招一式表演出來是美的,大學生觀眾從中認識曲藝表演,接受并深入了解更多曲種,增強曲藝的影響力。這種傳播是大眾化的,但這是與之前所提專業化分不開的,也是需要高校曲藝社團建設者關注的方面。
(二)走進劇場
劇場是舞臺表演藝術繞不開的話題。大學生們只有親身體驗劇場演出的文化氛圍,才算完成曲藝欣賞之旅。隨著手機、電腦的普及,大多數學生喜歡在手機上觀看各種節目、演出,對于劇場越來越陌生。舞臺藝術的生命力在劇場,正所謂“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演員口中有不同的韻味與美感,每個演員對藝術的理解不同,表達出來的是不一樣的人物形象,這是曲藝的奧妙之處。曲藝社團需要帶動這一批學生走進劇場,將關注點漸漸介入曲藝名家與曲藝演員的演出中來,這對曲藝、戲曲等傳統藝術都有促進作用,使舞臺藝術充滿活力。
(三)曲藝宣傳大眾化
高校曲藝宣傳可以采取眾多宣傳方式引導學生們走近曲藝文化。現如今,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app、嗶哩嗶哩視頻網站都成為大學生們經常瀏覽的媒體平臺,曲藝宣傳也要借助這些網絡平臺,加快建設曲藝宣傳的新陣地。許多高校曲藝社團紛紛將校園曲藝活動上傳至網絡
平臺,將曲藝與校園文化融合,一方面宣傳校園曲藝文化;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大學生了解曲藝文化、參與校園曲藝活動的積極性。高校曲藝社團大力宣傳優秀作品、社團活動、校園新聞、曲藝公選課等內容,豐富網絡曲藝文化。曲藝網絡宣傳也成為湖南科技大學學生“互聯網+”的創新項目,學生們樂于開發更廣闊的網絡宣傳渠道。
三、高校曲藝美育引領
校園曲藝活動終究是為了育人,這些藝術活動感染人、影響人、塑造人。這對于高等院校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人生觀、價值觀、國家觀都有重要意義。能夠增強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培養學生崇德尚美、開智養正,培養高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曲藝作為藝術載體,在節目中“潤物細無聲”地教育學生、感化學生。大學生們在每一個故事中學習與反思,將故事背后的文化內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美育是美育的重點,它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有組織的、系統的教育。高校曲藝社團就是實施系統美育的主要載體。
(一)學習中華美德故事、培養優良品德
傳統曲藝作品往往取材于民間故事、歷史小說話本等,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故事,或抨擊丑惡,或弘揚美德,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也給人以思想啟迪。《正氣歌》《勸人方》這些故事傳承千百年,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新時代的青少年不能忘記,要學習這些英雄人物的思想,篤志敏行。中華故事由不同曲種表現出來,優美動聽,令人熟記于心。相聲《論捧逗》詼諧幽默,告訴人們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都要盡職盡責,相互配合,將工作完成得更為出色。鼓曲《勸人方》,提倡鄰里和睦、勤儉持家。快板書《奇襲白虎團》《劫刑車》《千錘百煉》則展現戰士們智勇雙全、保家衛國的豪情。評書《岳飛傳》《七俠五義》,將中華故事活靈活現展示出來,學生既曉故事,又體會古人的精神境界。
曲藝藝術是一門有著“老先生”的藝術,正因為有“老先生”的不斷教育,才使曲藝得以傳承,尊師重道的精神在曲藝文化生態中傳承至今,曲藝人尊重老師、注重傳承。這種精神推及到高校,將尊師重道文化內涵感染學生,傳承中國千年文脈,藝術是人類全部文化傳統孕育的產物,其價值就在于背后的文化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曲藝故事中都有體現,使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成長、成人、成才。在學生們的心中深深扎下了對中華民族的敬畏與熱愛之情,在一言一行中踐行著中國精神。讓大學生們“觸摸中華文脈,汲取中華文化藝術精髓”。
(二)提高審美能力與創造力
學習藝術、欣賞藝術則是提高審美能力的主要手段,美是通過載體表現出來的,藝術是最明顯的美的載體,藝術美是學生們在體驗與實踐中探尋的。曲藝的藝術理論與思維不同于西方藝術,是一種東方古典之美,民間藝術之美,民俗不是“俗”而是“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是美的藝術。大學生通過體驗曲藝,增強對曲藝的審美能力,分辨美與丑,將這種審美能力運用到生活中,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與現實工作中的美的素養。曲藝演出的體驗中,從文本到舞臺演出,將文本加以改造完成二度創作,這一過程充滿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力。大學生參加曲藝表演,自己完成舞臺藝術呈現,激發參與美的創造活力,在排練和演出過程中不斷加強他們對藝術的理解,不斷升華作品藝術美感,進而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與審美創造力。
結 語
高校曲藝社團是曲藝藝術在高校傳承與傳播的重要組織,是曲藝文化得以傳承的必然形式。高校曲藝社團一方面重視團隊建設與團結協作,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曲藝表演與藝術審美能力。曲藝社團應加強專業化與大眾化建設、提高校園演出參與度,完成美的塑造。高校曲藝社團利用多種宣傳方式,將曲藝文化灑遍校園,激發大學生參與曲藝活動的熱情,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使古老的曲藝年輕化。大學生通過對曲藝作品、曲藝故事的欣賞、表演、創排,感悟曲藝文化內涵,不斷增強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中華文化的高度自覺與自信,提高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在曲藝美育中完善人格修養,塑造美好心靈,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注釋:
[1]
宋 輝.高校曲藝文化建設的必要性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3):84—87.
[2]鮑震培.高校曲藝鑒賞課與社團建設在曲藝活態傳承中的作用[J].曲藝,2019(05):57—59.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