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我們現處的21世紀,音樂已經成為我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無論是收音機,有線電視或是互聯網……都可以作為我們傳播音樂的媒介。當我們回望延安時期,那個戰火紛飛,物資匱乏的年代,竟也掀起了一個音樂發展的浪潮。所謂浪潮,并不僅僅是在藝術創作方面涌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在人民群眾中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大量的演出,媒體的高度報道以及相關劇本的出版,使音樂出現在了田間地頭,形成大眾化的趨勢,并成為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中的一個高潮。這一時期的許多作品經久不衰,至今仍被大家所傳唱。
[關鍵詞] 延安時期;音樂;大眾化;人民群眾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HTSS]1007-2233(2021)02-0078-03
[作者簡介\] 劉 陽(1999— ),女,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本科學生。(開封 475000)
一、延安時期音樂教育的發展
延安時期是中共中央在陜北的13年。在此之前常年的戰亂,民不聊生,再加上自然環境的影響,該地區一直處于非常落后的狀態。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尚且無法保障,又何談精神的建設?在中共中央進駐陜甘寧地區之前,只有富裕人家才有可能讓孩子讀書識字,學習了解音樂更是無從談起。在中共中央進駐之后,紅色政權走進陜甘寧土地,教育的推進發展,也帶來了音樂教育的變化。
(一)學校音樂教育
1.中小學的音樂教育
首先談起教育,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便是師資力量。師資力量本就不夠雄厚,其中還有一批較為“保守”“腐朽”的老先生。顯然,“老”先生的“舊”思想是無法滿足時代對教育的急切需求的。邊區的教育廳便出了政策,思想落后的老先生自然要讓位給在師范院校受到過科學系統教育后的年輕人才。雖說這一變化使教員隊伍趨向于規范,但是仍然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員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很長一段時間音樂教育都是由普通教員去“勉為其難”地進行教學。但是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中小學仍然沒有取消音樂(唱歌)這一課程。
對于這一課程的教育在當時并不局限于課本,老師也會將課堂的權利部分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相應的曲調,編創符合時代的歌曲,也經常會在學生創編歌曲中出現“抗敵”“勞動”“團結”“擁軍”此類的語言。
中學的音樂教育相對于小學來說,是更加深入地在課程中加入一些較為專業的學習內容。樂曲難度方面會加大,音樂理論方面也會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習。
中小學是孩子的三觀樹立時期,良好的音樂教育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能更好地培養出來一個有思想的人。
2.高等學校的音樂教育
首先我們以抗日軍政大學(以下稱為“抗大”)作為例子來論述。抗大作為一個非音樂類院校,音樂并沒有成為這所學校所開展的教學課程之一,但是在課程之余,學校仍會組織合唱隊、社團開展音樂歌詠活動。并且此類以活動形式出現的音樂教育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緊密結合,隨處可見學生們寫下來的歌詞,在活動之余也激起了這群熱血青年的愛國之情。學校也曾聘請專業人士對學生的音樂活動進行指導,如鄭律成,呂驥等著名樂界人士。
其次,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魯迅藝術學院(以下簡稱“魯藝”)的成立。1938年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魯藝正式成立。作為藝術類專業院校,不僅需要培養大量的藝術人才,也需要創造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戰爭年代條件艱難,但是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魯藝”吸收國內外人才,利用優秀畢業生擴充師資隊伍不斷壯大。“魯藝”的教學注重與實踐的聯系,面向戰時的需求,鼓勵學生們走出校門,將課堂學習與實踐進行結合,尤其是在文藝整風之后,大量的優秀作品面世,音樂系近乎停止了教學工作,師生們投入到了面對人民群眾的演出之中,這不僅僅提高了師生們的專業水平,也讓軍隊和老百姓獲得了藝術的熏陶。
(二)社會音樂教育
這一時期的社會音樂教育,對于學校音樂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對于因為某些原因無法進入學校受教育的群體,可以參與學習小組、俱樂部或夜校、冬學\[3\]……這些群體充分利用了當地的知識分子作為教師力量,在對百姓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普及音樂教育,學習愛國歌曲,以音樂學習的形式增添民族意識。
同時,社會音樂教育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許許多多優秀作品的出現,讓老百姓能夠充分汲取“營養”。
當然,無論是在學校或是社會的音樂教育,在這一時期都是一個高度的普及階段,雖然音樂的主題可能較為類似,但是我們不能否定音樂對于大眾的教化作用。在動聽悠揚的旋律中,陶冶廣大人民的情操,在質樸無華的歌詞中,蘊含著許多做人做事、民族國家的道理。
二、傳統音樂重煥生機
在這一時期的傳統音樂方面,民歌和戲曲都重現生機與活力,各根據地也建立起了以各種研究會進行整理采集研究的工作。
(一)民歌
許多文藝工作者,在收集整理之后,對民歌進行改編與加工潤色。這樣的加工一般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根據原有的民歌旋律改編與創新,加入符合時代特征的語言,是一種“舊曲填新詞”的形式。一些老百姓也加入了這種形式的創作當中,來表達他們對新生活的感受。這種類型也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家所演唱的旋律相近,可能歌詞就大不相同,這也符合我國民歌具有隨意性,即興性的特點。對于老百姓來說,這種“舊曲新詞”會有一種更為親切的感覺,因為旋律本身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調子,即使加上了新的語言,唱起來也依然是朗朗上口。在這種情況下,沒讀過書,不認字,這就都不是問題,自己加入與眾不同的歌詞,人人都能把歌唱,誰改編的更好,我們就唱誰的。另外一種類型,就是在原有民歌的基礎上,將歌曲與舞蹈或表演相結合,形成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這種形式比之前的民歌更為熱鬧,更具有趣味性與觀賞性,在閑暇時分,便可以兩三人或多人結合進行表演。此種形式娛樂性也會更高,唱的人歡愉地表演,聽的人也從中得到了內心的歡愉。
(二)戲曲
戲曲藝術在中國可以用源遠流長來形容,從古至今也都有著相當大的群眾基礎。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推陳出新”推動了戲曲改革的發展。藝術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摸索,民間藝人也參與到了創作與演出當中去。大批的反應現代革命生活的優秀作品面世,并在群眾中傳唱開來,如《血淚仇》《李香香》《三打祝家莊》……
隨著戲曲的發展,劇團也不斷發展,演職人員不斷增加,場次也越來越多。由于群眾對此類現代戲的強烈喜愛,許多劇團甚至出現了人員緊張的現象,有時團長、劇務炊事員,由上到下一人身兼數職,待到有演出的時候,大家又都是演員。
現代戲的受歡迎,各劇中之間的交流也會大幅度增加,唱腔、伴奏,包括書籍符號也有著一定的發展融合的趨勢。更多的戲曲愛好者在農閑時,加入戲曲劇團,參與演出創作,人民群眾的投入與努力讓戲曲在這一時期,也煥發出了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三)說唱
說唱藝術大都由說書人將有趣的故事或詩篇口頭散布在各處。這種藝術形式篇幅較長,也許不太方便觀眾記住其中的唱段,但這種形式極具趣味性與教化性,在當時的環境下也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需要。
“對陜北說書的改造,是文化大眾的邏輯必然。”中國共產黨到陜甘寧地區后,一直在普及文化、普及教育,可是許多農民的文化水平還遠遠不夠,加上需要適合當時的文化運動,所以這就要求說書人對唱段進行適當的改編,以故事的方式對觀眾的思想加以引導。也有把喜歡說書的人組織在了一起設立說書會,挑選出來一些教員對有興趣的人進行教授。說唱藝術在推動音樂發展的同時,也服務于群眾的利益,傳播藝術文化,提高群眾認識。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基本方法。傳統藝術是歷史的產物,對于它的改造與發展,必須依靠于民間藝人與人民群眾。對于這種各地區不同特點,土生土長的藝術形式,我們既要保持它原有的特點與形態,又要結合時代需求,扎根于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既要在藝術上培養文藝人才與骨干,又要讓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藝術的熏陶與洗禮。
三、秧歌劇、新歌劇、大合唱喚醒群眾共鳴
(一)秧歌劇
秧歌這種藝術形式在北方一直十分流行,而在延安時期,隨著形勢的要求,文藝工作者和群眾也在探索著這種藝術形式的新出路。對于秧歌劇,許多來自大城市的藝術工作者,沒有充分的經驗,所以必須深入群眾進行學習。
此時期秧歌劇的一大變化就是加入了符合時代的農民、八路軍、漢奸等形象。它的音樂采用了陜北群眾喜歡的地方戲和民歌的曲調,這也是受到群眾喜愛的原因之一,并且也十分好學,容易上口,不拘泥于演出的場地,田間、地頭、村口,隨時隨地都可以唱起來。許多地方都成立了自發性的秧歌團體,“根據邊區‘第一屆文教會議’的統計,當時平均1500人,就有一個秧歌隊,觀眾達800萬。”這樣的數目,即使對于現在來說也是相當驚人的,當然,這對于群眾產生的影響也是空前的。=
(二)新歌劇
就歌劇而言,這是一種從西方傳入進來的藝術形式,在中國發展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短,尤其是在陜甘寧地區,可能對于許多老百姓來說一輩子都沒有聽見過這種藝術形式。國外傳入的體裁,國外傳入的唱法,國外傳入的結構……顯然,歌劇的這些特點對于它在中國發展來說是較為不利的,所以藝術家必然要解決的首先就是這種藝術題材,與我國現實和傳統音樂該如何結合。在新歌劇發展的過程中,藝術家借鑒了秧歌劇的實踐經驗,深入斗爭,生活找到了正確的途徑。馬可等人創作的《白毛女》為我國新歌劇開辟了新的道路。《白毛女》首演之后便在各解放區、敵后根據地迅速傳播,在陜甘寧地區這部新歌劇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該歌劇的劇情,既貼近生活,又有藝術的升華,廣大勞苦人民也在這部歌劇中找到了共鳴。在第二次演出中,直接把結局改編為由區長宣布黃世仁死刑,得到了觀眾們的高度認可(這部歌劇在短期時間內被群眾所喜愛或留下深刻印象,對于人民群眾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三)大合唱
這一時期大合唱的創作與發展也達到了一個高潮。包括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劉熾的《工人大合唱》、馬可的《勝利聯唱》、呂驥的《鳳凰涅槃》……藝術家們用高超的水平以及新穎的形式,直擊人們的內心深處。延安時期的大合唱是抗日歌詠的升華,不僅結合了時代的特征,也考慮到了受眾的審美習慣。也許在這樣的環境中演唱并沒有那么的專業,但是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的感情都是發自內心,這種氛圍才是最感人的。延安的大合唱的產生也影響到了全國,提高了群眾文化的水平,激起了人們心中的斗志!
四、人民群眾唱響時代強音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當一個音樂作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必然會被人民群眾所接受。
大眾化音樂發展是這一時期的一大特點,所謂大眾化并不是指每個人都有很高的音樂造詣,或是會演唱、表演許多的優秀作品,而是指在音樂發展的過程中,它的內容形式被大多數所接受及認可。比如當一個老農民看到了《白毛女》他會想到自己之前也曾受到地主階級的迫害,不再甘于受壓迫,激發出他內心斗爭的欲望;或是當一個年輕人聽到《兄妹開荒》然后聯系到自己身上,會更加努力地進行勞作;亦或是當一個商人聽到了《河邊對口曲》也會引起他對歌中人物的同情,以及對戰爭與侵略者的不滿。這都是這一時期音樂大眾化的影響或是表現。
“延安魯藝四期的孟于\[7\]回憶說‘延安是一座歌詠城……整個河邊會變成歌聲的海洋,不同單位會演唱不同的歌曲……’”也許延安時期的音樂發展并不如現在音樂的“姿態萬千”,但是它的大眾化發展也注定使這一時期音樂的大繁榮。
注釋:
[1\][ZK(#]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干部的學校。
[2\]魯迅藝術學院,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培養抗戰文藝干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創辦的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
[3\]冬學是指農村在冬閑時開辦的季節性學校。私人或宗族設立的一種學校。
[4\]董麗娜延安時期對陜北說書的改造及其啟示研究\[D\]延安大學,2017
[5\]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314
[6\]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部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后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7\]孟于,女,歌唱家,四川成都人,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畢業于延安魯藝音樂系,曾任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演員。1945年后演出《白毛女》《血淚仇》等歌劇。
[8\]石一冰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延安合唱運動發展紀略(1935—1945)\[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2):79—85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