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文化傳播便成為促進各個歷史時期及各地域文化和諧發展的重要源動力。在西方音樂文化中,鋼琴音樂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自鋼琴傳入中國以來,經過漫長的發展,鋼琴音樂已成為我國文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我國民眾精神生活及高校鋼琴專業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儲望華先生創作的鋼琴作品為例,剖析其作品背景、文化內涵、歷史時代意義,了解作品的時代性、民族性和豐富的演奏技法等在教學中的價值。
[關鍵詞] 儲望華;音樂文化;鋼琴演奏
[中圖分類號]J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HTSS]1007-2233(2021)02-0048-03
[基金項目\]2020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
[作者簡介\] 吳 迪(1983— ),女,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秦皇島 066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我國鋼琴作品具有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深厚的音樂內涵,要想實現更好的傳承,不僅要將鋼琴演奏技巧傳授給學生,還要將鋼琴文化傳播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深入分析中國鋼琴音樂文化內涵,從而使我國傳統文化和鋼琴音樂文化相融合。
一、儲望華及其作品創作概況
儲望華,江蘇宜興人,1941年出生于湖南藍田,著名的旅澳華裔作曲家、鋼琴家。1952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56年學習作曲,1958年轉入鋼琴系。儲望華1959年至1960年創作了處女作《江南情景組曲》以及根據歌曲《海淀是個好地方》創作的《變奏曲》,開啟了鋼琴作品創作的歷程。其創作的鋼琴作品多達四十余首,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大學至“文革”期間(1961-1975);第二階段:“文革”結束至出國留學前(1976-1981);第三階段:旅居澳大利亞之后(1982-1999);第四階段:21世紀以來。
儲望華先生創作的每一首作品都傾注了他探索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心血,那份濃濃的華夏情懷是他畢生追求的音樂創作理念。他的鋼琴作品在教學、音樂會及鋼琴賽事中被頻繁選用,是眾多中國鋼琴作品中有口皆碑的上品,有著極高的學術研究與鑒賞價值。
二、儲望華鋼琴作品中的中華文化
儲望華先生巧妙地將中國元素與西方音樂創作技巧相結合,成功地將中華文化在鋼琴這件外來樂器上表現得出神入化。有一種作品是在特殊歷史時期下誕生的音樂文化產物,也有一種作品是根據文人故事、古詩詞文化、地域民族文化而創編,這類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且保留了特有的中國人民為革命奮斗的愛國精神,是藝術與文化的雙重產物。
(一)歷史文化素材作品
1.革命題材
《解放區的天》是儲望華先生1963年根據冀魯同名民歌改編創作的鋼琴曲。
1963年秋,儲望華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期間被派到北京郊區參加轟轟烈烈的“四清”運動,返校后,盡管工作繁忙,但仍對創作絲毫不懈怠。當時正處于革命化、群眾化、民族化的社會大環境下,藝術創作目標也以“三化”為標尺。歌曲《解放區的天》又名《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作者劉西林在1943年填詞,也有資料說其根據陳志昂作曲的同名歌曲《高樓萬丈平地起》改編。后經證實《解放區的天》是劉西林根據河北民歌直接填詞而成。鋼琴曲《解放區的天》是帶有引子的復三部曲式。
《翻身的日子》是儲望華在1963年根據朱踐耳同名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改編而成,與《解放區的天》可稱為“姊妹”。該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是朱踐耳為1950年《中國人民的勝利》(又稱《偉大的土地改革》)大型電影紀錄片而寫的插曲。原是中西混合樂隊演奏,后改為民族管弦樂。鋼琴曲《翻身的日子》描述了全國農民經過土地改革后翻天覆地的變化,喜氣洋洋的精神面貌,樂曲中包含了過春節、鬧元宵、慶豐收等民俗景象的歡騰場面。儲望華先生為了在鋼琴上營造板胡的效果,加入了小二度“碰音”及各類裝飾音,使作品更貼近民族樂器本土化的親切感。本曲是帶有引子和尾聲的二部曲式。
《紅星閃閃放光彩》是儲望華先生于1974年根據電影《閃閃的紅星》插曲之一《紅星照我去戰斗》的旋律改編而成。歌曲講述了上個世紀30年代江西革命根據地小英雄潘冬子積極參加紅軍,打倒土豪劣紳的故事。作品充滿激情、富有朝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行。電影中的“紅星”是指工農紅軍帽子上的帽徽,象征著工農團結,也與自然界夜空中的星星有一定的聯系。鋼琴曲《紅星閃閃放光彩》是有引子和尾聲的復三部曲式。
2.古詩詞題材
《左手前奏曲——滿江紅》是儲望華先生在2002年根據同名古曲改編,歌詞是南宋英雄岳飛寫的。《滿江紅·怒發沖冠》這首詞誕生在公元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這一時期正是中原地區遭受女真鐵騎踐踏和蹂躪的歲月,岳飛矢志抗金,執著追求收復失地、壯志宏圖,是我國千古流傳的歌頌壯士豪情的愛國名篇,全詞充滿著忠義的豪氣,感情激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有著強烈的感染力。\[2\]鋼琴曲是專為左手而作的前奏曲,是嚴格變奏曲式,作者在保留了古曲曲調的同時在和聲織體上進行了突破,使音響效果更加立體,更好得表現原詞曲的內涵。
《隨想變奏曲》是儲望華于2014年根據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的詩句“萬籟此俱寂, 唯聞鐘磬音”而創作的帶有引子、尾聲、一個主題和七個變奏的變奏曲式,每個變奏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委婉、有的寧靜、有的優美、有的堅定,作品在保留中國民歌原有特色的基礎上,融入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從而使中國民族風格更具國際風范。
(二)民族文化素材作品
1.戲曲元素
《劉海砍樵》是儲望華1985年根據湖南同名花鼓戲——最著名的傳統劇目之一改編而成的,1999年重新修訂,是一首帶尾聲的三部式鋼琴曲。這部花鼓戲講述了樵夫和狐仙的愛情故事,刻畫了男主人公堅強勇敢、勤勞善良、對愛情忠貞不渝、追求幸福生活的人物形象。另一首是在1977年根據湖南花鼓戲唱段《瀏陽河》改編同名鋼琴小品《瀏陽河》,作品描繪了長沙地區最大的湘江支流瀏陽河。
《即興曲》是儲望華在2000年根據京劇片段創作的一首京劇韻味十足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即興曲。樂曲是帶有20小節引子、5小節尾聲的復三部曲式,形象生動地擬喻了京劇中不同場面和不同形態的人物。把京劇的兩種基本聲腔“西皮”“二黃”以及京劇特有的宏大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現了京劇中常用的京胡、板胡、板鼓等樂器的音色模仿,委婉細膩的人物唱腔,以及形象的文武場面。
2.曲藝元素
《音樂會練習曲——風雨歸舟》是儲望華1961年創作的帶有標題的兩首練習曲之一。那個年代大多數作曲家比較注重西方作曲技巧,偏偏儲望華先生對中國民間曲藝元素——京韻大鼓、樂亭大鼓等感興趣。這首作品便是根據京韻大鼓《風雨歸舟》的旋律創作而成的一首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復二部曲式民族五聲調式左手快速跑動的練習曲。
3.宗教元素
《隨想組曲——靈隱之聲》原名《中國之詩》,是儲望華1982年在澳大利亞留學期間創作的,是1983年其碩士學位考試的作品之一。這首作品是將中國五聲調式與西方現代主義無調性風格相結合的成果,運用到了十二音序列嚴格排列的創作技法。全曲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描寫了僧人沉思吟詠和修例南國的畫面;第二樂章類似托拉塔,大量使用了十二音列不同音程排列反向序列;第三樂章描述的是“廟宇、庵堂辟世獨靜,幽森的鐘聲,月光下尼姑靜處的身影,萬念皆靜的修煉……華彩樂段是自由十二音序列,一切均有戲劇性的變化。結束部,節奏自由奔放多變,從而形成全曲高潮。
(三)地域文化素材作品
1。華北地區
1958年儲望華還在上學期間,跟隨鋼琴系師生到北京郊區進行勞動鍛煉,以當地流傳的歌曲《海淀是個好地方》作為主題于次年創作了《變奏曲》,2019年更名為《第一變奏曲》,這首作品也是儲望華的處女作。以山西民歌為素材的、旋律優美的、音樂表現力強且具有舞曲性質的《音樂會練習曲——舞曲》,是儲望華在大學三年級(1961年)創作的一首復三部曲式的八度練習曲。
2。華中地區
湖南省的洞庭湖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發源地,曾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春江舟影》是1980年儲望華在游歷風光迤邐的洞庭湖后觸景生情隨性而作。作品運用中國民族調式創作技法的同時,借鑒了西方印象派的作曲技法,體現了中國樂曲衍展體環環相扣的特點,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3。華東地區
儲望華先生在1979年游歷青島嶗山,自然美景激發出他的創作靈感,而后創作了《幽谷潺音》。從音樂中仿佛看見郁郁蔥蔥的山林,聽見潺潺流水之音,美妙的和聲、流水般的琶音,展示了儲望華先生細膩的內心情感。儲望華先生結合自己游歷祖國名山大川的親身體驗,讓我們感受到山間生氣勃勃、富有朝華的氣息,仿佛置身于一個幽深寂靜的山谷中,身臨其境地感受著神奇大自然里和煦的陽光、空曠的草地以及徐徐吹拂的山間清風。樂曲為再現三段體,是其首例動靜結合的鋼琴作品。
《茉莉花幻想曲》是儲望華于2003年根據江蘇民歌《茉莉花》改編而來的。《茉莉花》是一首享譽世界的中國民歌,描繪了溫文爾雅的少女被芬芳淡雅的茉莉花所吸引,想要摘下卻不忍的心情。其歌詞“前身”刊載于清朝乾隆[JP2]二十九至三十九年間(1764-1774)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刊載《茉莉花》“前身”歌詞的出版物,是由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木刻本。盡管此時沒有曲譜,僅是民歌流傳記載,但卻是對后來的流傳具有“基礎”意義的歌詞,經久流傳,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出現了東北、河北、湖北和江蘇版本,其中江蘇版本最為著名。
《江南情景組曲》創作于1959年,取材江蘇江陰地區優美的民歌,組曲包括《田間小唱》《紡紗謠》《堤邊春柳》《短訴》《蕩湖船》五首小品,表現了此地的美好生活和自然美景。
4.華南地區
《南海漁童》又名《南海小哨兵》,是1975年儲望華根據廣東海豐地區的漁歌《斗歌》的旋律創作的,當年正處“文革”十年動亂后期。作品描繪了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海邊生活的少年,朝氣蓬勃、機智靈活、奮勇前行的精神面貌。是具有敘事性的自由曲式。
5.華西地區
革命老區陜北,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也是民歌薈萃之地。《山歌》原名《正月新春》便是儲望華在1998年根據陜北民歌《信天游》創作。《信天游》又稱“順天游”“小曲兒”,在山西被稱為“山曲”,在內蒙古則被叫作“爬山調”。形式自由靈活,比興手法廣泛,節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扣人心弦、回腸蕩氣,這同溝川遍布的陜北地貌有很直接的關系。因此《信天游》的曲調悠揚高亢,粗獷奔放,韻律和諧,不加修飾地透著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觀、社會風貌和陜北人的精神世界。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地,地貌東西差異大,地形復雜多樣。四川民歌數量繁多,當地人民善用歌聲唱出悠揚的曲調。取材四川民歌“啰兒調”的《太陽出來喜洋洋》是儲望華1985年改編創作的。作品活潑歡快,表達了四川人民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面貌。《情歌》是根據四川康定男女對唱民歌《康定情歌》(又叫《跑馬溜溜的山上》)于1980年改編創作的,作品表達了青年男女相知相愛,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
云南省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特點,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屬山地高原地形,氣候基本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是多民族省份,地處邊疆,多種文化在這里匯聚、交融、相互滲透,各民族語言文字豐富多樣,有八十余種曲藝,為全國之冠。《猜調》是儲望華1980年創作的,素材源于云南彝族民歌,是兒童游戲時唱的對歌。作品主題通過倚表達了問的得巧,猜得妙的趣味性。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形復雜,地貌多樣,具有獨特的高原大陸氣候,正是這樣的地貌氣候孕育了獨具一格、旋律優美的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創作于1999年,是民歌《在那樣遠的地方》的再升華。作品表達了年輕的帥小伙對美麗姑娘的愛意。
新疆風景壯美,同時具有雪山、草原、沙漠、盆地、河谷等自然景觀;不僅如此,昔日繁華的絲綢之路又給新疆帶來了多姿多彩的東西方文化,在新疆各地留下了飽含文化韻味的遺跡。《新疆隨想曲》創作于1978年,靈感源于儲望華受委托為1977年前后鄭秋楓創作的歌曲《美麗的孔雀河》配伴奏。當時正值“文革”結束,思想得到了解放,文化領域開始繁榮,作曲家們開始了自由遐想的創作。演奏此曲時可極大地開拓您的想象力來體現新疆人民內心的歡歌笑語。
三、儲望華鋼琴作品在教學中的價值體現
(一)提高鋼琴演奏技巧
儲望華的鋼琴作品中借鑒了多種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從而使之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一書中曾說,“我們可以從中國各種民族民間樂器的演奏方法上,借鑒不少方法成為獨具中國民族特性的指觸方法。如:撫、抹、推、拉、挑、彈、按、揉、摳、刺、點、舔、勾、剔、刮、吟、輪、綽、注等方法,多由借鑒演奏民族民間樂器而來,對演奏中國作品有特殊的音響效果,行之有效。”如:在演奏作品《二泉映月》,通過前倚音、波音模仿二胡滑音、顫音的演奏方法;演奏《翻身的日子》中運用小二度“碰音”模仿板胡滑音奏法;《箏簫吟》中[JP2]琶音演奏借鑒了古箏、琵琶等樂器演奏方法。這種借鑒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演奏中國作品,有助于提高鋼琴演奏技巧。
(二)傳承中國民族音樂文化
演奏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不單純是技術上的練習,我們要把中華文化傳承給學生,這是愛國教育的一種方式。演奏這類作品對于高校鋼琴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演奏技能,更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將中華文化融入到這件外來樂器中。在教學中,要制定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計劃,通過演奏中國鋼琴作品了解作品創作背景、社會背景、地域文化特點和中國鋼琴作品特有的中西結合演奏技巧,只有把這些內容熟知才能更好地把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精髓演奏出來。
除儲望華的鋼琴作品外,我國還有王建中、汪立三、權吉浩、譚盾等諸多優秀作曲家,他們的作品同樣具有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演奏中國作品時要融入到文化氛圍中。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不僅要對學生的文化道德修養做出正確引導,更要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使學生由心出發演奏中國作品,向全世界展現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魅力。
注釋:
\[1\][ZK(#]陳國紅儲望華鋼琴作品演奏解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234—236
\[2\]陳國紅儲望華鋼琴作品演奏解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172
\[3\]儲望華儲望華鋼琴作品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227
\[4\]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357—358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