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新生兒尿布皮炎發生的危險因素及預防進行綜述,總結歸納新生兒尿布性皮炎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新生兒自身因素、喂養方式和護理三個方面,從皮膚的清潔、皮膚保護劑的使用和尿布的選擇與更換三個方面進行闡述預防措施,以降低新生兒尿布皮炎的發生率,提高患兒的舒適度,降低醫療花費,為護理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新生兒;尿布性皮炎;影響因素;預防措施
新生兒尿布皮炎(Diaper dermatitis)又稱紅臀,是指發生在尿布覆蓋區域的任何皮膚炎癥的臨床癥狀,是新生兒期常見和多發的皮膚損害性疾病,也是住院新生兒常見而棘手的護理難題[1]。典型臨床表現為肛周、會陰部、臀及腹股溝周圍皮膚(主要集中于尿布接觸的皮膚部位)的潮紅、破損、丘疹或斑丘疹,可伴有糜爛、潰瘍、膿點或膿性分泌物等[2]。國內外報道新生兒尿布皮炎的發病率為14.1%~35.1%[3]。新生兒不會言語,不能自理大小便,尿液、糞便持續不斷的產生并難于做到及時清理,往往令尿布性皮炎反反復復,難于痊愈,不僅增加了護理的難度,增加患兒不適感,延長住院時間,降低家長滿意度,嚴重者還會導致敗血癥,危及生命[4]。因此,尿布性皮炎的預防和護理是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盡管國內外發表了大量關于尿布性皮炎的綜述、指南和研究,多是參照成人失禁性皮炎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成果制定,但臨床中對新生兒尿布皮炎的防治尚沒有統一的、標準的護理方案。本文將現有關于尿布性皮炎的預防護理研究進展綜述如下,旨在對臨床工作的開展有所啟示。
1尿布性皮炎發生原因
皮膚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由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組成,在保護皮膚免受感染和環境中有毒物質的滲透方面非常重要。表皮屏障功能存在于最外層的表皮層,即角質層,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分流失和其他外部不利因素對皮膚產生影響。因此,當角質層受損時,定植在其表面的微生物易引起感染,可導致繼發感染的發生。尿片區域長期濕潤導致角質層浸漬,角質層的浸漬增加了皮膚和尿布織物之間摩擦的敏感性,這會對角質層造成物理損傷,化學和酶的局部刺激,以及微生物感染,損害表皮屏障功能。尿液的pH值從4.6~8不等,糞便的pH值通常更高,為6.5~7.5,而臀部的正常pH值約為5.5。尿片區域的酸性pH值有助于該區域的健康微生物群,這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皮膚暴露在尿液和糞便的混合物使尿片區域pH值增加,pH值的升高不但會增加皮膚的滲透性,同時還能導致糞便蛋白酶、脂肪酶和脲酶的活性增加,增加皮膚的水和作用、提高滲透性,對皮膚產生強烈的刺激,使皮膚失去對刺激物和微生物的有效屏障功能,從而導致尿布性皮炎的發生。
2尿布性皮炎的風險因素
2.1 患兒因素
2.1.1 患兒自身皮膚特點
新生兒和成人的表皮有顯著的不同,其表皮由更小的角質形成細胞組成,微松弛結構更致密,角質層和表皮更薄,細胞增殖更大,真皮中膠原纖維組織結構不同,致使新生兒皮膚屏障薄弱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新生兒在出生后不久,環境微生物開始在角質層上定居,表皮細胞快速增殖,皮膚微生物組相對不穩定,皮膚發育不成熟,皮膚防御屏障功能太差,容易受到環境條件致病菌和過敏原的影響。此外,新生兒尚未建立系統的排尿排便功能,尿布區域皮膚不斷接觸尿液和糞便,暴露于細菌定植,增加尿布區域皮膚的pH值和濕度,pH值的任何上升都會導致致病微生物的過度生長,從而侵蝕皮膚的角質層和真皮層,導致局部皮膚炎癥。
2.1.2 患兒自身疾病因素
當研究的主要注意力是尿布性皮炎的預防或治療時,患兒自身臨床疾病往往作為潛在的危險因素而被忽視。腹瀉時大便次數增多,加大尿糞與皮膚接觸的可能性與持續性,間接導致尿布皮炎的發生。患兒患有胃腸道功能障礙、免疫能力低下或營養不良時腹瀉頻率增加。黃疸患兒最常見的治療方案是藍光照射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腹瀉。早產兒的角質層更薄,保護作用更弱,在30~32周齡出生的嬰兒,其完整的屏障功能僅在出生后2~4周開始發育,這表明早產兒對尿布性皮炎的發展特別敏感。此外,某些新生兒先天性疾病如魚鱗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皮膚較正常患兒脆弱,更易發生尿布皮炎。因此,在尿布性皮炎的管理中,也要考慮患兒自身疾病的危險因素。
2.2 喂養因素
不同的喂養方式對尿布性皮炎的發生有不同的影響。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品,它不僅含有嬰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還含有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等。馮麗琪等[3]在對390例新生兒尿布性皮炎的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與分析,發現母乳+配方奶混合喂養的新生兒比單純配方奶喂養的新生兒患紅臀的機會大,可能與母乳喂養新生兒大便較稀,次數增多有關。范景秀等[5]在乳母飲食與新生兒臀紅關系觀察發現,患兒母親進食高蛋白、低纖維素食物者新生兒臀紅治愈時間長,均衡飲食組治愈時間短,說明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是引起新生兒臀紅的高危因素,可能與母親進食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導致母乳內脂肪含量增高,容易造成嬰幼兒生理性腹瀉等,加重尿布性皮炎發生的可能性。尿布性皮炎與喂養方式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3 護理不當
導致尿布性皮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皮膚與尿液和糞便的長期接觸。根據英國一項的調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NICU)是發生尿布皮炎的高危場所,護士人員的管理、醫務人員的認知是直接影響新生兒尿布皮炎的重要因素之一。NICU患兒病情危重,護士人手不足將縮短每位患兒的平均護理時間。一個NICU護士平時負責5~8個新生兒的生活護理和治療性操作、哭鬧撫慰及每位患兒的護理記錄,有限的NICU專科護士和繁重的工作任務會減少責任護士觀察和更換尿布的頻率,一些臀部敏感的嬰兒更容易長時間暴露于糞尿交雜的環境中,因此NICU新生兒發生尿布皮炎的概率是居家嬰兒的1.7~2.3倍。另外,NICU室溫過高,患兒衣物包裹太厚,尿布接觸部位容易受汗液和大小便的刺激;更換尿布時使用摩擦法,擦拭力度太大,皮膚角質層被破壞,均使尿布性皮炎的發生率增加。
3尿布性皮炎的預防
3.1 皮膚清潔
有效的皮膚清潔能夠預防尿布皮炎的發生。盡管皮膚清潔極為平凡,但新生兒生后4周內皮膚發育對于未來的皮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普遍采用清水或嬰兒專用濕紙巾進行臀部清潔,含有酒精、堿性物質的嬰兒清潔產品已被禁止使用于出生4~6周的嬰兒[6]。何種方式能有效預防尿布皮炎還需要進行大樣本的研究進一步探討。大多數現代濕巾是不含酒精和香味的,但不同品牌之間存在差異,不同品牌的濕巾的pH值是不同的。
3.2 支持皮膚屏障功能
皮膚屏障功能主要依靠角質層的作用,健康的角質層有較高的柔軟性及彈性,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減少皮膚水分的流失以及微生物和有害分子的侵蝕。皮膚保護劑能夠加強皮膚角質層對外來刺激的抵抗。國內臨床上使用的皮膚保護劑種類繁多。李元馳[7]隨機對照研究表明,3M液體敷料可有效提高家長護理滿意度,降低尿布皮炎發生。葉凌[8]等的研究顯示,紫草油和賽膚潤療效相近,均可以有效防治嬰幼兒尿布皮炎。
3.3 尿布的選擇與更換
與傳統棉布類尿布相比,現代的一次性尿布在預防尿布性皮炎的發生具有優勢。有證據表明,由于傳統的耐洗尿布吸收機制較差,難以保持皮膚干燥,在一次性尿布中使用一種新的吸收凝膠技術可以有效地將尿液從尿布區域吸走,保持皮膚干燥,減少尿布區域的皮膚問題。盡管現代尿布無疑滿足了嬰兒的衛生需求,但穿戴尿布的閉塞性也會同時增加局部濕度、水合作用和pH值,這些因素與尿布皮炎有關。因此,需要經常更換尿布,增加尿布更換頻率與降低尿布皮炎發生率密切相關。而皮膚保護劑雖然在預防和治療方面都有好處,但不能代替頻繁更換尿布。
4小結
綜上所述,尿布性皮炎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新生兒的皮膚屏障功能在其發育階段還不夠完善,患兒自身疾病因素,喂養方式的差異以及醫護人員的護理不到位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下,使得相對較弱的皮膚更容易受損。尿布性皮炎最佳的管理是預防。輕柔的會陰部皮膚護理,皮膚保護劑的使用和適當的尿布選擇及更換都能夠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尿布皮炎。現有研究雖應用了許多方法來治療和護理尿布性皮炎的患兒,但在前期預控上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包括預防性評價的不足、護理方案的不明確、護理內容不統一;而在后期監控方面也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希望今后新生兒尿布性皮炎研究的關注點不應局限在治療,而更應著眼于預防,從而完善尿布性皮炎的評估及護理路徑,這些空白的填補將對預防新生兒尿布皮炎工作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玉俠.實用新生兒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12):179.
[2]梅國建.兒童護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5):21-43.
[3]馮麗琪,江瑜茵,李小薇等.影響新生兒紅臀發生因素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5):3-4.
[4]盧曉冰.新生兒尿布皮炎的原因分析與護理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2):306.
[5]范錦秀,劉翠菊.乳母飲食與新生兒臀紅關系的臨床觀察[J].護理研究,2016,30(13):1659-1660.
[6]陳羽雙,楊斯鈺,黃玉婷,等.新生兒尿布皮炎的影響因素及預防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1,29(3):277-280,284.
[7]李元馳.3M液體敷料對早產兒尿布皮炎的預防效果觀察[J].皮膚病與性病,2020,42(1):123-125.
[8]葉凌,梁文兵.紫草油和賽膚潤防治嬰幼兒尿布皮炎的療效觀察[J].全科護理,2011,9(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