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古琴學習人數迅速攀升,其中自學古琴的群體逐漸擴大,已成為古琴藝術傳承與發展中不容忽視的新現象。在當代琴壇,關于古琴能否自學頗具爭議。本文針對古琴能否自學這一問題做了初步可行性分析,認為古琴自學是可行的,并進一步介紹了古琴自學的幾種途徑、自學的局限性及如何應對。本文可為古琴自學群體提供指南,也可為當代琴壇評判古琴自學現象提供參考。
[關鍵詞]古琴;自學;可行性;學習途徑;傳承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古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代表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已從曾經的冷門樂器轉變為當下熱門樂器之一。在此轉變過程中,古琴演奏的傳習方式也隨之改變,多元化學習已成趨勢,其中自學群體已占相當比例,成為古琴藝術傳承與發展中不容忽視的新現象。當代琴壇對于自學古琴之態度頗有分歧,褒貶不一。在此情形下,古琴初學者對于古琴能否自學莫衷一是,憑借自學而有所成者對于自學之事實也往往諱莫如深。如此現狀顯然不利于古琴藝術的健康發展,所以,本文針對古琴自學的可行性作一番分析,并進一步歸納自學古琴的幾種途徑,目的在于對古琴自學這一爭議話題有所明晰、有所建議,以資圈內人士進一步探討。
一、古琴自學的界定
古時學琴必經拜師,“口傳心授”為其主要學習形式;近世以來,隨著學校教育興起,古琴學習納入學校音樂教育體系;近十余年來,古琴熱催生了琴館教學模式,已成當前受眾最廣的學琴途徑。以上三者,皆有師承,有教有學,與所謂“自學”涇渭分明。然而,近年來隨著古琴學習群體迅速擴大和網絡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學習資料尤其是演奏視頻和教學視頻資料越來越容易獲取,借助網絡的在線教學模式也成一時之熱,“自學”與“非自學”的界限已變得模糊,所以我們有必要首先厘清“自學”的概念,以便能準確界定“自學”與“非自學”兩種學琴方式。
《辭海》對“自學”一詞的解釋是:“不是在校從師受業﹐主要靠自己獨立學習。”筆者以為該解釋之關鍵在于“在校從師受業”,即指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教學模式,而且教師必須行使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至于釋義中的“獨立學習”,是在不具備“在校從師受業”條件下的必然選擇。由此可以判斷,純粹依賴于演奏視頻和教學視頻的學習方式不屬于“在校從師受業”,依賴于書籍和音頻也不屬于;網絡在線教學模式,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教學反饋,但仍然不屬于“在校從師受業”范疇。所以,本文討論的“古琴自學”即以書籍、音頻、視頻、在線學習等為主要學習途徑的獨立學習方式。
二、古琴自學的可行性分析
古琴能否自學是古琴圈爭論的焦點,支持方和反對方各執一詞,本文僅就支持一方歸納幾條,并逐條闡釋,即作為可行性之分析。
(一)自學古琴不乏成功者
琴壇一代宗師吳景略先生從自學中受益頗多,其自學《梅花三弄》更是一段琴壇佳話。吳先生起初是向王端璞先生學琴,數月之后因后者赴外地履職而學琴中斷,不得已采取據琴譜按彈的自學方式繼續學習,而后遇到李明德先生面彈《梅花三弄》,于是強記節奏和特點,一夜之間自學成曲,次日李明德先生聽其演奏,直贊之為“無師自通的琴人”。其實,吳先生自學古琴并非個例,通過自學精進琴藝者其實大有人在,于今愈多。筆者所見琴友之中,通過自學(或者以自學為主)達到可觀演奏水平者不乏其數,“私淑”比“親授”更有成效者也并不罕見。所以,古琴自學是有成功案例為證的。
(二)其他樂器的自學經驗可為古琴參鑒
古琴之外眾多樂器皆可自學已是不爭的事實,其他門類樂器的自學經驗完全可以為古琴自學所借鑒,事實上,近年來古琴自學相關的指導書籍、教學視頻不斷涌現。但也有不少琴人認為:其他樂器皆可自學,而唯獨古琴不可以自學。筆者認為,這一類觀點通常是將古琴演奏的技術性和相對深邃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有所混淆,又或是過分強調“口傳心授”傳統傳習方式的長處,其觀點有失偏頗。
(三)學習資料和學習工具的進步
舊時古琴傳習方式是以琴師示范講解和師生對彈為主,如果離開琴師,單憑參閱琴譜幾乎不可能完成自學,原因在于:琴譜雖有指法釋義和圖畫描繪,而僅憑這一資料很難準確把握;琴曲沒有節奏劃分和演奏處理的細致標示,除非已經具備打譜能力,否則難成一曲。尤其是在初習古琴階段,如果沒有琴師對指法和手勢嚴格規范和訂正,后續學習必將受到極大的影響,正如近代琴學大家楊宗稷在其《琴學叢書》中所說:“手勢關系最大,如學書者執筆,一錯則終身墮落苦海矣。”[1]由此可見,舊時學琴由于學習資料的局限性,獨立自學并不可行,乃至十分危險。
如今,古琴學習資料的積累和整理已是今非昔比,近年來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也使得音頻和視頻資料唾手可得,這就為古琴自學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具體來說,一方面,學習資料已極大豐富,比如,舊時琴譜已有相當數量的琴曲依據傳譜琴人的演奏實況或者打譜而標注節奏,成為目前通行的減字譜與五線譜(或簡譜)雙行對照譜,節奏缺失的問題已經解決;再如,存見琴譜的匯編整理、古琴教程的出版、演奏音頻及教學視頻的錄制,積累了豐富的學習資料。另一方面,學習工具日趨便利,尤其是借助音頻、視頻、網絡等媒介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替傳統的面對面教學。筆者曾向古琴名家陳長林先生請教古琴自學可行性一題,陳先生認為科技進步帶來音視頻資料的普及,今日學琴條件與舊時不能同日而語,并列舉通過自學彈得琴曲的例子,因此對古琴自學持肯定態度。
(四)古琴記譜法的優勢
古琴譜,也稱減字譜,屬于指法譜一類,可以詳細記錄演奏過程中左右手的指法及音位,這一特點為自學琴曲造就了絕佳的條件。前文所述吳景略先生據譜按彈以自學琴曲,正是得益于古琴譜記錄指法這一優勢。
綜上所述,當前自學古琴所需條件已然具備,古琴自學是可行的。不過也應當指出,古琴可以自學并不意味著所有自學者都能取得成功,這是因為學習者的個人能力、學習方法、學琴時的年齡、投入的時間等諸多因素存在差異,學習效果因此不同,這是外因和內因的關系。
三、古琴自學的途徑
古琴自學的途徑因人而異,以筆者觀察采用最多的學習途徑有研讀書籍、據譜按彈、模仿音視頻,次之有“錄制-糾正”學習和熏習。對于以上幾種學習途徑,略敘如下。
(一)研讀書籍
研讀書籍對于任何一種學習都不可或缺,對于自學則更為關鍵。古琴類書籍有古籍,有當代著作,近年來相關出版物不斷推新,對于自學古琴來說書籍資料已然充裕。從自學角度來說,古琴類書籍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演奏技法類書籍。使用較廣泛的書籍諸如《琴學備要》(顧梅羹著)、《古琴實用教程》(李祥霆著)、《古琴演奏法》(龔一著)、《少兒學古琴》(楊青著)、《琴學門徑》(張子盛著)、《古琴三十課》(李鳳云著)等。值得留意的是,近年來也出版了為自學古琴量身打造的書籍,如《學古琴——古琴自學教程》(楊青著),此類書籍或許更適合自學者研習,當然參考書籍的選擇應當不限于此。其二,當代琴學散文類。《秋籟居琴話》(成公亮著)、《龔一琴學文集》(龔一著)、《陳長林琴學文集》(陳長林著)、《古琴綜議》(李祥霆著)、《古琴叢談》(郭平著)等是屬此類。此類著作以琴學為切入點,廣泛涉獵、各有側重,對于演奏技法類書籍是很好的補充和延伸。其三,古代琴學文獻。琴學是琴曲藝術的理論和有關著述的統稱,其內容包括琴的功能、藝術分析、審美原則、演奏規范、琴史、琴曲、琴律、制琴等諸多層面[2],這些文獻資料往往不被古琴自學者重視,大概因為文本繁難而又缺少最直接的指導作用。事實上,琴學文獻的學習對于古琴演奏水平的提升和風格的形成有著全方位、深層次的作用,是其他學習途徑不能替代的。因此,自學古琴應該參閱一些代表性的琴學文獻,比如:明代徐上瀛《溪山琴況》、宋代朱長文《琴史》、唐代薛易簡《琴訣》。
(二)據譜按彈
如前文所述,古琴譜(減字譜)屬于指法譜,詳細記錄了演奏過程中左右手的指法及音位,據譜按彈由此成為可能,也成為自學古琴的重要學習途徑。當前通行的琴譜是減字譜與五線譜(或簡譜)雙行對照譜,使用較多的琴曲集如《古琴考級曲集》(李祥霆、龔一主編)、《古琴曲集》(許健、王迪編著),此外,演奏技法類書籍也可以作為琴曲集使用,如《琴學備要》(顧梅羹著)、《古琴演奏法》(龔一著)。筆者曾見有自學古琴者以《神奇秘譜》(明初刊印)按彈學曲,須知古代琴譜缺少節奏劃分,明代以前的譜字常與今義有別,譜字刊印也偶有紕漏,如此舍今譜而求古譜,實為舍易求難,于初學古琴所不宜取。
(三)模仿音視頻
對照古琴名家音視頻進行模仿學習,已成為當下自學古琴必由之路。與音頻相比,視頻可以提供直觀的手勢與指法信息,因此更加實用;視頻之中有講解示范者又優于單純演奏。較為廣泛采用的講解示范類視頻資料,如龔一《琴樂探微》、李祥霆《古琴教學》、戴曉蓮《學好古琴》《古琴經典名曲輔導示范》等。在視頻資料缺少的條件下,音頻可作為第二選擇,其來源主要包括當代琴家錄制的音樂專輯和老一輩琴人歷史錄音資料。值得注意的是,當今古琴演奏風格漸趨一致,“千手雷同”現象已成事實,不少人將此現象歸咎于模仿以及模仿對象的單一化。筆者認為,模仿學習是必要的,且是科學有效的學琴途徑,演奏風格的多樣性自有其來源,模仿學習與演奏風格的多樣性并無必然聯系。
(四)“錄制-糾正”學習
該學習法是指在學琴過程中階段性地錄制自己演奏的音頻或視頻,通過聆聽或審視比較自己的演奏與模板演奏之間的差異,從而發現問題和糾正問題。“錄制-糾正”學習法也廣泛應用于其他音樂門類的學習中,其有效性已受廣泛認可。該學習法有助于發現細微和隱蔽的問題,在缺少教師現場指導和糾正的情形下,不失為有力的替代方案。此外,該學習法還可以演化為演奏者與演奏模板同步錄音,從而模擬傳統古琴學習模式中的“師生對彈”。不過,“錄制-糾正”學習較為繁復,采用者相對較少,但其發現錯誤、糾正錯誤的獨特優勢值得古琴自學者重視。
(五)熏習
“熏習”一詞是由琴壇泰斗查阜西先生提出,是指琴友之間互相學習各自擅長的曲目,交流琴藝、相互切磋、博采眾長[3]。當前古琴愛好者之琴藝相比于十數年前已有普遍提升,此于熏習十分有利。以筆者體會,熏習不僅可以從與自己琴藝相當或者高出自己的琴友演奏和交流中獲益,也可以從琴藝稍遜的琴友演奏中獲得到啟發和借鑒,所以熏習不必刻意擇人。
四、自學的局限性及應對
自學古琴雖說可行,但相較于師承學習存在若干局限性,此處列舉最突出的幾點,以引起自學者重視。其一,缺少提問和答疑環節。師承學習,教師之職責有傳道、授業、解惑,解惑最主要的形式是師生之間的提問和答疑,而自學古琴缺少這一關鍵環節。當前興起的網絡教學課程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在線答疑環節,但是師生之間的溝通遠不及面對面教學有效率。既無師解惑,當反求諸己,通過熟讀精思、理論學習與彈琴實踐結合印證,絕大部分問題其實可以自己找到答案。余下的問題,可以借熏習就教于琴友,疑義相與析。其二,不能及時糾正錯誤。自學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不規范乃至于嚴重的錯誤,比如:指法手勢、節奏音準、曲情的處理、學習方法,一旦錯誤出現又不能及時發現和糾正,時間一久便很難糾正。自學者可以通過與琴友定期交流的途徑,請教他人指出問題,自己再加以分析、嘗試解決。此外,也可以采取前文所述的“錄制-糾正”學習法進行自我糾正。其三,興趣難以持久。自學是獨立的學習,缺少教師的督促、引導和鼓勵,維系長久的學習興趣往往比較困難。《禮記·學記》說:“學必不能孤”“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西方教育通常只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而我國教育傳統是將朋友的輔助作為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4]。所以,與琴友結對子共同學習,經常參加雅集以琴會友,是維持學琴興趣的途徑。綜上,古琴自學的局限性客觀存在,習琴者對此要有清醒認識,并針對性地采取彌補措施,盡量消除和減小其負面影響。
結""語
在當代琴壇,古琴能否自學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近年來古琴學習的人數迅速攀升,而優秀師資相對不足,中小城市師資尤其缺乏,于是促成古琴自學群體日漸擴大,成為古琴藝術傳承與發展中不容忽視的新現象。本文針對古琴能否自學這一問題做出了初步可行性分析,認為在當前學習資料不斷完善、學習工具不斷創新的情形之下,古琴自學是可行的,并進一步介紹古琴自學的幾種途徑,點明存在的局限性并建議應對措施。筆者期望本文能為古琴自學群體樹立明確的觀念,提供可行的學習途徑,避免可能的學習誤區,同時也為當代琴壇評判古琴自學現象提供參考,并借以進一步探討。
注釋:
[1]范煜梅.歷代琴學資料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436.
[2]許""建.琴史新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369—372.
[3]林""晨.觸摸琴史:近現代琴史敘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131—132.
[4]高時良譯注.學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26—133.
[收稿日期]2020-12-18
[作者簡介]柳""葉(1982—""),男,博士,湖北中醫藥大學講師,武漢大學古琴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柳林子(1988—""),女,湖北美術學院教師。(武漢""430065、武漢""430072;武漢""430060)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