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素養一般指人在文學創作、文學鑒賞、文學評論等方面所具備的與文學相關的綜合能力的統稱。提升文學素養既可以提升音樂人的審美能力,還可以開闊人文視野,豐富音樂人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學素養對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當今音樂學生的文學素養缺普遍下降,因此,提出提高文學素養的方法與路徑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本文將系統分析提升文學素養在音樂教育中的意義之所在,以及學生文學素養不高的原因,并具體提出提高文學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文學素養;音樂教育;提升
《現代漢語詞典》把文學定義為:“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素養”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指“平日的修養”,《辭海》認為“素養”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人生理上的特征。第二,事物固有的特性。第三,完成某項活動的能力。”本文所研究的素養主要指第三個層面上的意義。文學素養,主要是指“一個人在文學創作、交流、學習等行為及語言思想上的水平,具體來說是指在文學領域,如詩歌、小說、評論等方面的綜合能力”[1]。綜合來說,文學素養一般指人在文學創作、文學鑒賞、文學評論等方面所具備的與文學相關的綜合能力的統稱。但文學批評家郜元寶教授曾說:“當學術書汗牛充棟,而文學書被擠到角落時,當文學變成‘他們的文學’、學術反而變成‘我們的學術’時,這時代的總體文化將極其糟糕,而我們大家竟然熟視無睹,甚至正舒服地享受著學術‘繁榮’帶來的‘好處’。我們都是文學的背叛者。”[2]郜元寶教授的這一論斷并不是危言聳聽,當今音樂生的文學素養確實處于較低的水平。因此,分析當今音樂生文學素養的現狀,提出提高文學素養的方法與路徑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問題。
一、勢在必行,提高文學素養的意義
提升文學素養既可以提升音樂人的審美能力,還可以開闊人文視野,豐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學素養對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提升文學素養是提高綜合能力的基礎
當代音樂人除了要具備專業技能,還應該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提高文學素養是提高其他基本技能的基礎。大學階段是音樂學生提升自身思維方式的重要階段,而文學素養的培養主要通過語言的熏染和浸潤,形成文化的熏陶,這種語言和文化的熏陶可以間接影響到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的培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優秀的文字理解和領悟能力可以為系統接受音樂的理論知識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未來社會對于音樂生的需求一定是以綜合素質為重要導向的,文學素養作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未來社會對于音樂生的考量標準之一。
(二)提升文學素養可以促進人文素養的提升
文學素養直接關系著寫作技能,對音樂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寫作技巧的掌握和提高。眾多優秀文學作品的閱讀為寫作技巧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寫作技能是掌握其他技能的基礎。除了提高寫作技巧,音樂學生可以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賞析及創作,把文學素養的提升全面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讓文學走進生活,文學影響生活,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二、有的放矢,找準文學素養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層面
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過于重視金錢的價值觀始終在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功利主義至上的原則成為很多學生的行為指導原則,在這樣一種社會風氣之下,很多學生都只在意學習音樂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進而忽視了與未來就業看似毫無關系的文學素養。當然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無可厚非,但音樂教育同樣是一個系統的教育體系,重視專業重視就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素養的輔助與基墊。社會的大環境使得大家普遍忽視對文學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二)學校層面
據相關調查顯示,音樂類高校或院系在專業建設與制定培養方案時,往往更加重視專業設備與硬件設備,文學類的課程基本沒有或者極少,文學類型的圖書較之音樂專業書籍、管理類書籍來說,更是少之又少。培養方案在調整過程中,專業課程正在以逐年增加的態勢進行發展,這也使得學生對于可以提升文學素養的相關課程根本無暇顧及。雖然有一些選修課程的設置,但學習效果一直不好。學校層面的忽視,直接導致了提升文學素養的成效有限。
(三)家庭層面
家庭層面導致文學素養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父母對文學素養培養的不重視,也包括父母自身層面的文學素養水平也達不到一定的高度。家長普遍更重視孩子音樂專業水平能力方面的提高,而忽視文學素養能力,強調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并不認為文學素養在孩子整體的個人能力方面會起到很大的作用。這種導向會影響到音樂教育目的的單一化,從而影響到文學素養的提升。同樣如果父母自身的文學素養水平不高,很難對孩子有影響和導向的作用,缺乏營造文學素養的氛圍,也是學生文學素養較低的一個原因。
(四)自身層面
當今音樂專業在校生多為00后,00后與以前的學生相比,作為“千禧一代”的他們更強調個性化,有新世紀的性格特征,經常試圖彰顯叛逆,同時也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成長于信息時代的學生更愿意接觸網絡文學,而對傳統文學則知之甚少,甚至有目的的去“屏蔽”傳統文學作品。而我們知道,要想提升文學素養水平僅依靠網絡文學作品是不夠的,網絡文學作品多為商業行為,寫作水平都不高,多為曇花一現,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只有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對提升文學素養才有一定的作用。雖然經典作品并不如網絡作品那樣吸引人,但作為學生自身,要有甄別作品好壞的能力,不能只求輕松而放棄思考,只接觸“速食”文化,而放棄經典“大餐”。學生自身層面的種種問題,才是決定文學素養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
三、行之有效,提高文學素養的途徑
(一)不依賴聽書軟件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聽書取代閱讀,是當今音樂學生對待文學作品所采取的主要方式。縱觀各大音頻APP,都有相對應的聽書內容,豆瓣FM最早上線,此后蜻蜓、喜馬拉雅、考拉、荔枝相繼上線。聽書內容當然也涵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都兼而有之,而且下載量極大。聽書深受當今音樂學生的喜愛,很多人都會在運動、吃飯及其他碎片化時間中選擇聽書。雖然聽書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學生快節奏的生活,同時也擴大了文學的影響力,但聽書并不等同于閱讀。只有實際閱讀,才能切身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就如同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形象一樣,每個人的閱讀感受和體驗都是不盡相同的,而通過聽書而形成的“閱讀體驗”是經過講書人進行加工整理過的。文學素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的過程,沒有閱讀,提高文學素養就是空談,沒有實際意義。
(二)與作品零距離接觸
在碎片化的閱讀時代,很少有人會關注作品本身,大家不再適應去閱讀原著,而是跟隨公眾號的步伐,直接閱讀對作品的二次解讀和分析。有學者在微信公眾號中做過統計,涵蓋文學內容的公眾號達幾百個之多。當然制作內容也是良莠不齊,既有一些正規的文學雜志自己制作運營的公眾號,還有大量私人運營的公眾號,訂閱人數也不在少數。文學類公眾號當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文學作品的影響力,但與閱讀實體書相比,要想真正提高文學素養,還是要依靠真正的閱讀過程。通過公眾號的閱讀狀態沒有讀者思考分析的過程,而是直接接受別人的觀點,沒有了對文字的加工整理,沒有對思想內容的提煉與思考,這種狀態對提高文學素養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當然接觸文學作品的方式可以多樣化,閱讀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也可以通過朗誦、開展知識競賽等方式擴大作品的影響力。但不管方式怎樣變換,零距離對作品的接觸還是需要個人來完成,而不是通過公眾號等途徑的二次加工。
(三)互聯網+時代的文學素養培養
文學素養的培養應該與音樂技能的培養相結合,而不是單打獨斗,只單純的就文學而論文學。“文學即人學”,文學素養的培養也不是脫離社會而獨自存在的,只有與音樂技能相結合,才能使文學更貼近生活,文學本就不是脫離人類社會的藝術形式,這就決定了只有與其他實踐技能相結合,文學素養的培養才能事半功倍。在第五媒體時代,提高文學素養必然離不開新媒體。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在2018年12月發布了第4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我國的網民群體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6.8%,大學階段的本科生正好處于這個群體。所以如何利用好互聯網提高文學素養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3]雖然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提高文學素養不能過度依賴新媒體,但是也不能脫離新媒體。在互聯網+的時代,談文學素養的提升卻避而不談新媒體的做法是不可想象的。但對新媒體的使用一定要講究個“度”,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又能保持內容的獨立,才是比較理想的培養狀態。
(四)適當增加文學類課程
現今大部分音樂專業課的設置從學科的角度來說,還是比較全面的,唯獨在文學領域有一定的缺失。不可否認,學者孔增強認為“教育模式趨向于專業的不斷細化,大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日益精深,但另一方面,也使其知識面往往更為狹窄。”為了提高文學素養,各大高校可以在選課層面做一些政策上的傾斜,適當增加一些與文學素養相關的課程,如開設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甚至可以把中文系一些專業課程引入公選課機制,如開設女性文學、兒童文學、詩歌鑒賞等。當然除了《大學語文》外,也有部分高校的選課涉及文學素養的培養,如《中國小說史略》、《紅樓夢》等,但涵蓋范圍較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幅度提高音樂生文學素養的問題。各大高校在公選課的設置上,既要保證文學類課程的數量,同時也要重視文學類課程的質量,只有雙管齊下,才能起到引導音樂生走進文學世界,提高文學素養的作用。
(五)重視《大學語文》
對于高校來說,在提升大部分音樂生文學素養的課程設置中,基本只有《大學語文》一門課程。但《大學語文》的授課現狀往往是一個被忽視,并不斷被削減學分的狀態。這門課程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都被設定為2學分,但在教學大綱中,《大學語文》涵蓋了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內容,要把這些內容都濃縮在32學時里,講授難度可想而知。同樣在授課質量上,擔任《大學語文》授課任務的教師往往并不是專業課授課質量最高的老師,加上大家對課程本身的不重視,種種原因導致了《大學語文》的授課質量不高。
要想提高音樂生的文學素養,就必須要重視起《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前文已經說過,這門課程涵蓋了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等內容,涵蓋內容之多,構建體系之立體,對提高音樂生的文學素養是極其有幫助的,尤其對一些文學素養低的學生來說,在學習《大學語文》的過程中,有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他們會迅速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大學語文》并不同于簡單的文學鑒賞類課程,它對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往往是一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作品鑒賞僅僅是《大學語文》涵蓋的一個方面,它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知能力,文學作品的認知能力,甚至包括哲學思維。所以這就要求各大高校首先要重視《大學語文》這門課程,適當增加學分學時,同時提升授課教師的授課質量,適當把中文系優秀的師資向這門課程做一些傾斜。
結""語
關于提高音樂生文學素養的問題非常復雜,我們需要正視音樂生文學素養的教育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和舉措,社會、校方、家長、學生多種角度共同努力,促進文學思維方式的發展,共同致力于文學素養的提升。正如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所說:“文學教育是一種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學教育,同時它又是一種非常有利于智力開發的教育。”[4]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給當今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但并不能代替當今音樂生文學素養缺失的局面。文學素養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社會各界,包括社會、校方、家長及學生自身層面,不斷學習,調整思路,并付出巨大的努力,改變現有的文學素養較低的現狀,引導音樂學生走上喜歡文學、熱愛文學的道路。
注釋: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郜元寶.為熱帶人語冰——我們時代的文學教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
[3]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4]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6.
[收稿日期]2020-12-19
[基金項目]2020年沈陽大學校級教學改革項目。
[作者簡介]孫""佳(1981—""),女,沈陽大學音樂與傳媒學院講師。(沈陽""110000)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