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土音樂文化融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音樂教育作為更高層次和專業的音樂教育平臺,在教育的深度和廣泛性上,能夠有效地傳播與挖掘本土音樂文化的精髓,進行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但目前關于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的傳播方式和途徑上缺乏系統的、整體的傳播架構。文章從傳播學的一些經典理論入手,探討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播方式與途經。結果發現,子彈傳播方式對有一定地方音樂文化底蘊的群體具有強化效果;兩級傳播中“意見領袖”的運用,可以有效增加地方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播的信度和效度;宏觀效果理論是從教育認知和語境上運用現代傳播媒介以培養傳承意識,并達成傳播共識,產生傳播效果。
[關鍵詞]本土音樂文化;高校音樂教育;音樂傳播
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音樂傳承實際上是一種音樂文化的傳承。傳承本土音樂是保護本土音樂生態文化環境,保護本土音樂文明的一種方式,也是國家大力倡導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向之一。學校教育是大眾文化傳播的教育機構,承載著傳承文明的責任,也是本土音樂文化代代相傳的有效途徑之一。高校音樂作為更高層次、更專業的音樂教育平臺,能夠有效地挖掘地方音樂文化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傳播。那么,面對目前地方音樂文化并沒有系統地、有秩序地深入到學校音樂教育的現實現象,筆者擬從傳播學的一些傳播理論入手,探索地方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播模式和路徑。
一、本土音樂文化進高校的必然性趨勢
(一)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必然性
傳承實際上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需要。人作為一個生命個體,需要通過學習交流而成為一個社會的人,通過傳承使人們把遺留下來的具有文化價值的東西印刻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中,成為一個文明的載體。所以說,傳承是人類得以延續的實踐活動之一。因此,音樂文化的傳承不僅是音樂形式結構的傳承,更是音樂文化的人文價值、道德價值、情感價值的傳承。我國各民族有歌曲、器樂、劇種、民間歌舞音樂、民俗音樂等各種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樊祖蔭說:“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孕育著它們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精髓,是這個民族和國家人才培養的土壤。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對人的本源的、根的教育”[1]。高校進行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和教育首先是對各地方人們音樂的根的教育,是培養本土音樂人才的需要。
(二)保護音樂文化多樣性的必然要求
保護音樂文化的多樣性跟保護物種的多樣性相同,都是為了避免因為單一性而造成物種的滅絕和文明的喪失。音樂文化越豐富、越多樣,越能代表這個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縱觀世界,全球化已然是一種趨勢,西方國家正利用這種全球化影響其他國家音樂文化的傳播,一些民族的優秀的音樂文化面臨沒有傳承人和沒有傳播渠道等困境。全球化給音樂文化帶來的融合與碰撞,也提醒我們保護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實際上也是保護全球音樂文化的共同繁衍。在這樣的境況下,我國的高校教育機構就應該肩負起傳承本國民族的音樂文化的使命,保護我國音樂文化的多樣性。近年來,我國的民族音樂學者深入到我國各地進行音樂采風和田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主要是在研究領域,真正把音樂文化傳播出去,進行民族音樂文化輸出,還需要針對知識進行建構并運用一些傳播手段。因此,本土音樂文化進入高校音樂教育學科體系中應是必然趨勢。
(三)高校教育轉型改革的必然趨勢
我國高校教育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改革,“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2]。讓高校進一步認識到辦學定位和挖掘自身特色的重要性,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面臨著人才培養方面的定位轉型,要充分發揮地方特色優勢,應用于地方,服務于地方。國家對高校這種分類分層次發展,使得高校教育必然會吸收當地的文化特色,發揮地方文化資源優勢。
高校音樂教育的轉型發展離不開地方音樂文化的融入。一方面音樂教育中融入地方音樂文化豐富了教育內容;另一方面地方音樂文化通過高校這一途徑得到傳遞和發展。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模式屬于大眾型教育,而傳承需要人做基石,這就給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人才的保障。高校通過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出一批具有傳承力量的人才,也是高校改革的要求。
二、傳播學理論下傳播路徑探索
(一)子彈傳播理論的影響
這一理論觀點主要產生于20世紀初到30年代,是大眾傳播的初級階段。其觀點認為:傳播媒介所傳播的信息在受傳者身上就像被子彈擊中一樣,可以直接引起受傳者的效果反應,能夠左右人們的觀點。而這一時期也正是大眾傳播的爆發階段,人們看到了傳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強大的力量,是報紙、電影、廣播飛速發展的時期。
子彈理論應用于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播手段可以直接體現為由我國國家政策文件推進的高雅藝術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鼓勵地方高校傳播地方文化藝術等措施。在傳播方式、形式上大都以舞臺表演宣傳。如國家會定期舉辦非遺藝術舞臺表演活動,各地方高校依據自身的情況與當地音樂團體達成表演任務,定期到高校舉辦表演,但這種傳播方式可能流于表面,人們欣賞完這種音樂之后,很難在頭腦中對地方音樂有一個具體的概念,或者由于離自身生活環境距離較遠而產生排斥的現象。這也就是子彈理論這種單一的傳播方式,沒有看到受傳者的身份、性別以及個體生長環境的影響,傳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想通過一種控制和宣傳讓人們接受本土音樂文化,但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無交流和溝通,傳播效果很難達到預期目標。因此,子彈理論運用在本土音樂的傳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傳播流與兩級傳播理論
傳播流是20世紀40到60年代的理論,指傳播主體發出的信息是要經過各種中間環節“流”向受傳者的過程。期間存在著眾多中介環節和制約因素,單一的大眾傳播并不能左右人的態度,這也印證了子彈理論的局限性觀點。兩級傳播理論是基于傳播流中人們認識到傳播過程中有很多復雜性因素的情況下,經過實證調查發現大眾傳播媒介的傳播遠遠比不上在傳播環節中加入“意見領袖”的中間環節效果明顯,也就是說“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3]這樣的中間環節更能增加傳播的效果。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大眾媒介的傳播還不如人際傳播的效果好。
運用在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播上,我們認識到只通過宣傳地方音樂文化無法達到傳承的目的,我們可以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達到更有效的傳播效果。“意見領袖”指的是人際傳播中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4]。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可以聘請在我們身邊的本土音樂傳承人,或者在地方音樂領域具有較高威望的人進校園直接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或以講座的形式,或以課堂的形式直接傳授地方音樂知識。通過一段時間系統的學習和交流加深受傳者對于地方音樂文化的認識。這一過程中有些受傳者可能會轉變態度,對地方音樂產生興趣并進一步學習。當傳播主體與受傳者產生一定時間長度的互動,能夠激發受傳者行為上的主動性,達到傳承的目的。
(三)宏觀效果理論
宏觀效果論是20世紀70年代在討論傳播的有限性的基礎上而發展出來的理論。就傳播效果的三個層面上來看——認知、態度、行為同等重要。之前的傳播理論主旨在討論受傳者態度和行為的轉變以及具體傳播活動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傳播認知方面轉變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效果。宏觀效果理論擴大了傳播研究視野,強調綜合的、長期的、宏觀的社會效果,同信息化時代相結合,出現了“議程設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養分析”等理論研究。其中“議程設置”和“培養理論”可稱為“適度效果論”,“沉默的螺旋”屬于“強力效果論”[5]。
首先,議程設置功能理論是在傳播認知上進行的研究,討論的是大眾傳播的效果和影響問題,大眾媒介對于設置的“大事”進行報道,強調的越多,人們對于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運用在本土音樂文化傳播上,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導向作用,在對所要強調的關于地方音樂文化方面相關的重大事件或政府舉措進行的反復報道宣傳,主要體現在政府應營造一個對于高校進行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的社會認知環境,提高人們的認知意識,引導受傳者更加關注這一方面的問題,也就是引導受傳者“想什么”,進而產生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的社會效應,推動高校積極開展實踐性的傳承活動。“議程設置功能”可以使政府從宏觀層面對于傳承地方音樂文化做出社會導向或出臺相應舉措,使受傳者從傳播的最初階段——認知層面上進行轉變。當然受傳者可對于傳播事件進行選取,這涉及到傳播活動中的傳播技巧、傳播方式方法的問題,不在本次研究范圍之內。
其次,沉默的螺旋理論是諾依曼注意到輿論對于大眾傳播的重要性。個體作為社會的人,總是力圖從周圍環境中尋求支持,在表明個人觀點時,通常會觀察周圍人的看法,如果多數人和自己觀點相同時,則傾向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反之就會沉默,而沉默會促使這種多數人的觀點進一步增勢,產生強大的增量,迫使更多持有不同觀點的人沉默,這種擴散是螺旋式的傳播,被稱為沉默的螺旋。這種理論實際上是抓住了人的社會從眾性和輿論的力量。這種理論我們可以應用到高校音樂教育中,我國的高校教育多數屬于是普及性的大眾教育,受教育群體的基數很大,當我們對于當前音樂教育的體制和專業課程建設做出調整,融入本土音樂文化構架,就會培養出更多的本土音樂人才,人才數量的增加會影響社會人們對于地方音樂文化的興趣,進而作為地方的特色和優勢被人們熟知和傳播。另外,諾依曼認為輿論是對一個人的道德規范和基本價值與社會是否相容的檢驗,對人們的行為有著極大的制約作用。因而,國家教育部在推行高校融入本土音樂文化的觀念時,也可使用正向的輿論效應,把傳播地方音樂文化置于弘揚本土音樂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精神高度,這種輿論觀點從精神上和情感上給予我們傳承地方音樂文化的責任感,強調個體的意愿和國家的、民族的意愿相一致。
最后,培養理論是通過大眾傳播所輸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知層次的培養,以達到對某種觀點的共識,社會要形成一個整體共同發展下去,就需要這種共識,也就是人們對于社會客觀存在的事物和傳播的一些觀點有一個大致相近的認識,社會才能協調發展。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教育是承擔培養任務的優先選擇。把學校教育看作一種傳播平臺或媒介,提供這種社會共識的培養。那么,在本土音樂文化通過電視、網絡、自媒體這些現代媒介進行小眾傳播,還沒有形成傳播氣候的當下,高校教育就要承擔更多的傳播本土音樂文化的任務。當然,培養理論主要針對的是大眾現代傳播媒介對人們認知的影響,但我們在進行本土音樂傳播時也可以運用現代信息化傳播的工具。如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網絡音樂課程等進行直觀的導向教育,或利用現代信息自媒體進行調查、錄制并傳播本土音樂文化。在國家層面,政府可以利用大眾傳播媒介把信息傳達到社會各個角落,運用傳播技巧和手段,長期傳播,使人們對于本土音樂文化的觀念和態度轉變并達成傳承共識。
結""語
綜上,基于不同的傳播理論,我們可以設計出不同的傳播方式和路徑,以達到不同的傳播效果和目的。子彈傳播理論雖然被否定,但我們可以結合傳播中的“強化”效果,對一些對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持肯定態度的受眾進行效果加固。傳播流理論中雖然檢驗出大眾傳播過程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但運用“意見領袖”這一中間傳播環節可以讓我們意識到本土音樂文化人際傳播的重要性。宏觀效果理論中包含多種利用現代大眾媒介傳播的研究成果,本土音樂文化可以緊跟時代的變化,調整傳播方式。因此,在高校進行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可運用傳播學理論知識,緊跟社會環境和時代的變化,弘揚地方民族音樂文化。
注釋:
[1]樊祖蔭.中國(大陸)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及前景[J].中國音樂,2008(02):25.
[2]盧麗華,龐國彬.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本質、矛盾與現實訴求[J].高等農業教育,2018(03):7—11.
[3]郭慶光著.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78.
[4]郭慶光著.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89.
[5]沃納賽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4.
[收稿日期]2020-12-20
[基金項目]山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GH-17069;2018B148)。
[作者簡介]趙""婷(1982—""),女,運城學院音樂系副教授。(運城""044000)
(責任編輯: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