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材礦山建設有限公司,天津 300400)
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堅持綠色發展,已逐步成為世界各國共識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綠色礦山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時代背景下,綠色礦山建設是大方向、大原則、大邏輯!是實現礦業高質量發展重要途徑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實現由礦業大國向礦業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2018年6月22日自然資源部發布了《水泥灰巖綠色礦山建設規范》等9 項行業標準,是首次發布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行業標準,我國綠色礦山建設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階段。
中材礦山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作為建材行業唯一“國家隊”礦山建設者和采礦服務承包商,是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實踐者,應履行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應為建設綠色礦山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材礦山作為綠色礦山建設的宣傳者、推進者、實踐者,應積極履行應盡的義務,肩負起使命和責任,為綠色礦山建設做貢獻。
中材礦山所屬各單位項目部(分公司)在綠色礦山建設中,應主動作為,學習掌握綠色礦山規范要求,深刻領會規范條款的內涵,結合所在礦山實際情況,積極宣傳綠色礦山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應圍繞綠色礦山構成要素,完成好綠色礦山建設中所承擔的任務。
綠色礦山建設應以資源合理利用、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和社區和諧為主要目標,以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為要求,追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注重資源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將綠色礦業理念貫穿于資源開發利用建設期、運行期和關閉期全過程。
公司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工作:

2.1.1 礦容礦貌
結合公司形象達標建設工作,對公司所屬項目礦區功能布局進行標準化合理化設計,綜合考慮安全、環保等各方面因素,使生活區、管理區設置在安全地帶,應免受泥石流、山體滑坡、洪水等地質和極端天氣侵害,距礦界不少于300 米,且處于工業粉塵、窯爐尾氣上風側,所處地域不受粉塵和有害氣體影響。
礦區生產生活所需的水、電、道路、環保、衛生等各項配套設施齊全,保證生產生活有序進行。生產區域應設置標志明顯且易懂線路示意圖、說明牌、操作提示牌等各種標牌標牌。
礦區實行定置化管理(5S 管理),設備、物資材料管理規范,做到分類分區、擺放有序、堆碼整齊。
2.1.2 礦區綠化
礦區綠化應與原生態環境相協調,不影響周邊區域的自然環境整體和諧,因礦制宜,因地制宜,修復改善礦區環境。
綠色礦山最終邊坡平臺綠化,應邊開采、邊整治、邊綠化,綠化方案符合《礦區地質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治理方案》及《礦區復墾方案》。最終邊坡臺階坡面是否綠化應由《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治理方案》、《土地復墾方案》以及當地政府相關要求確定,綠化前應評價邊坡的穩定性,最終邊坡不穩定的,應先治理再綠化,最終邊坡臺階坡面綠化一般需要掛網噴土,臺階坡面角大于土的自然安息角時,所噴土穩定性欠佳(所噴濕土具有附著性、掛網等因素,最終臺階幫坡角一般也不宜大于60 度),因此最終邊坡臺階幫坡角的確定,對于新建、改建、擴建礦山,設計單位在確定邊坡參數時應兼顧綠色礦山復綠設計。生產礦山如進行最終臺階坡面復綠,應進行臺階坡面復綠設計,在確保安全情況下確定復綠后的最終邊坡參數。
生活區、管理區、工業場地合理進行美化綠化。綠化及養護工作應有專人負責,保證綠化養護所需的資金。
2.2.1 綠色開發綠色生產
資源開發應與城鎮建設、生態環保、資源規劃相協調,力求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選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開發方式,實現資源優質優用、分級利用、綜合利用。
根據礦體賦存狀況、生態環境特征,選擇合理的開采規模、開采順序、開采工藝和設備。礦山有中、長期采掘進度計劃,工作面有序推進。公司所屬踞龍山石灰石礦,由于周邊地勢影響,礦山開采進度不協調,形成多臺階,窄工作面,降段慢。礦山優化開拓系統布局,優先開采南部邊坡、西部平臺為主,緩開其他工作面,盡快處理邊坡三角體,形成采礦平臺,完成降段工作,各邊坡、平臺年開采量根據年開采進度進行調整,從上至下逐臺階開采,礦山其他平臺開采作為補充完成生產任務。
選用先進潔凈能源設備,最終邊坡采用預裂或光面爆破技術,孔痕率80%以上,邊坡穩定;采場各參數等滿足設計要求。采用濕式鑿巖,有規范的爆破設計,宜采用安全環保爆破器材;環境敏感地區,礦山裝載過程應采取減塵抑塵措施。車輛保持凈潔,不帶泥上路,做好苫蓋使物料不撒落。主要運礦道路采用硬化路面保證礦山道路路面平整,水溝完整通暢,道路寬度、坡度、轉彎半徑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道路設置合格車擋,兩側綠化;道路應有灑水或噴淋除塵設施,使路面處于清潔狀態;急彎、長坡、避險車道等重要位置設置安全警示標識標志且符合國家相
2.2.2 礦區生態環境保護
礦山生態修復不僅針對閉坑礦山,還包括開采中礦已完成最終邊坡區域生態環境修復,即所謂的“邊開采、邊修復”。生態修復模式確定不僅取決于礦山的破壞類型和程度,而且還與自然地理條件等因素有關,應本著 “宜耕則耕、宜園則園、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原則,選擇合理的方向和技術,實現最優化治理、恢復與利用。
遵循“精掘細采、精心配礦、綜合利用原則”,不能搭配的廢石應用于骨料生產、建筑石或用于地質環境保護生態恢復治理、復墾使用。所有資源吃干榨凈,努力實現零排廢。
建立礦山能耗體系,把節能減排放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科技攻關力度,開發高效節能的新技術,及時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藝和設備。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企業建設。礦區內設置空氣質量監測點,對礦區內空氣質量進行實時監測。從源頭減少礦山生產過程中廢水產生,實施清污分流。對地表徑流水經沉淀處理收集,回用于礦區綠化和除塵。
2.5.1 科技創新體系
建立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制訂相關科技創新制度,成立科技工作組織機構,保證人、財、務投入。加強項目團隊建設,配備足夠科技人員,開展支撐礦山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究,針對項目生產中的實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科學選題攻克難點,解決礦山生產實際問題。

中材礦山所屬單位均已成立了技術研發中心,開展科技立項、專利申請等科技創新活動,所屬公司要建立健全科技創新管理制度,設立科技研發會計科目,做好科技投入會計歸集,并將制度落實到項目單位。作為所屬公司的一部分,項目單位應成立技術研發小組,圍繞節能減排、資源利用、安全環保、降本增效、綠色礦山建設、技術革新與改造等方面開展科技創新、專利申報活動。
2.5.2 數字化礦山
應用數字化礦山軟件平臺,建立數字化資源儲量模型與經濟模型,實行礦產資源儲量利用精細化管理,礦山三維數字化地質模型的包括:三維勘探工程數據庫和地層、斷層、礦體及夾層等地質體模型,建立這些模型的基礎數據來源地質勘探報告,通過這些模型可以進行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管理,實現礦產資源的精細化管理和綜合利用,進行品位估算、儲量計算。其中采掘計劃編制、配礦也可在此基礎上完成。
在礦山的鏟裝作業平臺、剝離采準作業點、輸送設備、重要控制點、進入礦區生產作業場所的入口等重要場所,安裝視頻監控裝置,可視終端安裝在礦山總值班室。從而實現生產與安全的集中管控。
通過軟件平臺與移動端應用,實現礦山生產、安全、經營、管理信息收集、匯總,并將指揮中心指令送到終端。手機APP 在現場采集數據并錄入,匯總到中心平臺,可在監控室展示項目安全、生產指標、耗能等情況。以互聯網、3DGIS、VR 技術為核心,通過通訊、傳感、控制與定位等方法構建的虛擬礦山,可實現生產與安全的集中管控。以配礦和鏟、車配比優化為目的,根據鏟位礦量、品位、卸礦位置情況,動態指派卡車的裝礦位置,實現卡車智能調度及精細化配礦。
樹立以人為本、創新學習、行為規范、高效安全、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企業文化。開展綠色礦山建設的宣傳活動(標語、口號、競賽、宣傳畫、宣傳周)。設立企業榮譽室、工會活動室、企業文化展示場所等
項目單位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履行好應盡社會責任基礎上,努力配合業主,一切依靠業主,了解、掌握、尊重項目所在地的風土人情、民族宗教習慣,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在教育、交通、生活、就業、環保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支持,加強與礦區群眾的,促進企地和諧發展。
構建綠色礦山實現綠色發展是歷史的必然,大勢所趨,也是時代的呼喚,是礦山企業生存及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選擇。中材礦山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剛剛起步,需要不斷學習探索,不斷總結、不懈努力,發揮自身優勢,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