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適當注入國學元素對小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注重歇后語教學,提高寫作效率
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閱讀情景教學恰當運用歇后語讓學生從課文內容獲得更深的寫作知識。閱讀教學要有作文訓練意識,也就是注重內容閱讀材料的探究。如第十冊的《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交》,小嘎子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我就請了兩位活潑的男孩子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課文中對小嘎子摔跤時的動作描寫非常具體。比如“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課文中的這句子里,那扮演者演得活靈活現,我連忙加了一句本學期學過的歇后語解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在這當中還包含了對小嘎子心理活動的細致描寫,通過人物的一系列動作表演塑造小嘎子這個頑皮、富有心計、爭強好性的兒童形象。胖墩兒動轉不靈的角色扮演者的情景也引得同學笑得前仰后翻,整篇課文學生學得興味盎然、意猶未盡,然后仿寫人物性格特點的一段話,恰當用上歇后語: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等。
二、注重詩詞積累教學,提高寫作效率
國學經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適合中小學生語文教育教學。我以引導突出學生自學為基礎,大膽放手讓學生讀詩詞,并讓他們結合課文注釋和上下文內容來理解詩詞和教材中理解的重點和難點,適當加以點拔。重視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詩詞,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提高學生興趣,提高語言的品味,引導學生課外搜集詩歌積累說話和習作加以引用。小學語文書中每篇古詩詞的教學都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背、品,從而達到積累的效果,從讀通——讀熟——讀懂,然后讓學生討論品評,包括詞語的比較,句式的推敲,遣詞、引用名言等,結構的解讀,表達中心的斟酌情感的體驗以及各個方面特點的總結,最后點評內容的優劣。這樣讓學生進一步吸收詩詞內容的精華,避免生搬硬套。
教學張籍《秋思》這首詩時,詩人此時客居洛陽,要表達思念之情,但是用一封家書來表達詩人的離愁別緒又談何容易呢,而古詩里的思想和行動的細節, 卻又非常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這“意萬重”頗值得玩味。我讓學生反復讀懂、推敲最后點撥,小結后學生隨堂展開聯想擴寫這個故事,頓時學生興味盎然。教學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讀懂課文后,我會引用孟郊的《游子吟》這首詩歌頌母愛的偉大,詩中真切地表現了母愛的光輝,扣人心弦,催人淚下。這種學習方法使學生又一次受到了古詩的熏陶,感悟國學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注重音樂渲染教學,提高寫作效率
在寫作教學時,可以借助音樂的感染力來引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比如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作文是寫聲音,課前我準備了幾組音樂,其中一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堂上,我讓學生明確內容:這是一節聽家鄉傳統節日的作文課,然后播放古典音樂,讓學生各自分辨是描寫什么節日的歌——中秋節。然后叫同學講中秋節的來歷,家鄉人是怎樣過這個傳統節日。同學們茅塞頓開各抒己見、興味盎然。音樂的世界里不但多姿多彩、而且吸引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音樂令人們產生無限的遐想,選取不同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講給同學聽,一首首音樂在同學的腦海中變成一幅幅靈動的畫。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