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瓊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筆者經過實踐發現,微課可以從多個方面輔助教學,能很好地提高了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下面,主要從微課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和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來談談實踐所得。
一、在概念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例如《電生磁》一節,在學習磁體、磁場的前提下,通過奧斯特實驗,使學生認識電流(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從而開始揭示電與磁之間的聯系。教學這一節時,筆者以微課的形式進行趣味導入,包含設置的兩個復習提問和“氣功表演”節目,亮點是通過幽默、滑稽表演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并能一下子明白:電流周圍存在磁場。為此,筆者自制道具(教具):紙箱、電磁鐵及電路器材、小磁針。表演時教師在一種所謂的“運氣功夫”下,用手指靠近靜止著的小碰針一極,同時腳偷偷地踩講臺下的電路開關,接通電路,讓電磁鐵具有磁性,從而推動小磁針轉動。
(二)增強認識,呈現過程
在《滑輪和滑輪組》學習中,學生要理解“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動滑輪的實質是一個動力臂是阻力冒兩倍的杠桿”這些概念,由于缺少物理現象的積累,缺乏感性的認識,學生很難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質。為此,筆者設計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質》這一微課,微課的內容從杠桿開始演示,再對杠桿進行變形,慢慢變成橢圓,再到圓形。在此基礎上,分析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等要點,逐步分解了定滑輪、動滑輪的內在特點。
(三)再現現象,深化理解
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筆者思考,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一定律的具體內容呢?于是,筆者開發了《牛頓第一定律》微課,以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微課的內容在阻力實驗的基礎上,使用PPT錄屏功能,對實驗過程進行錄像,使用flash軟件,演示一個球從斜坡上滾下來的情景,這個球一直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在運動過程中,讓球穿越城市、鄉村、森林,以表示任何物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這一微課遵循“經驗——推理——概括”的過程,讓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深入其里。
二、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一)進行說明,減少耗時
“平面鏡成像”是一節以學生實驗為主的新授課。通過聽課發現,學生在實驗操作環節占用的時間太多。筆者在執教本節課時,選用了微課《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本節微課的特點是:①聲影同步,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觀看視頻從而在腦海中架構起整個完整的探究實驗步驟;②時間較短,語言簡練,避免學生出現疲態;③只呈現探究目的和實驗器材使用步驟,不將整個實驗做出來。現象還是得讓學生通過做實驗呈現,結論還是得讓學生通過做實驗探究出來。
(二)歸納總結,彼此關聯
初中物理的光學成像實驗中,主要有“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和“凸透鏡成像”三大實驗。本微課內容,可以先說明“實像”與“虛像”的概念,接著用光屏分別驗證這些實驗成的像哪些是實像、哪些是虛像。接著對成像現象歸納,并利用光路圖加以分析,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生區分出實像與虛像也就水到渠成了。本微課不需要將實驗中安裝器材、點蠟燭、調節光心等步驟拍下來,只需要將找像的過程拍下來就可以了。
(三)提前準備,彌補失敗
在初中物理實驗中,有一些實驗,演示時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學生在課堂上觀看效果不佳。例如“探究光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特點”這一課堂演示實驗,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教室光線過強,學生很難清晰地觀察到這一現象,需要在較暗的環境下完成。利用晚上教室光線不強的環境完成此實驗并錄制成為視頻,再加以配音制作成為微課。教學時播放,學生身臨其中,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增強了演示實驗的效果。
三、結語
微課的運用,需要恰到好處,可以有效將課堂上不能做的實驗、現實中不能見到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有效引導了學生在實驗、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相關推理、分析、建模,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清晰的物理事實與形象,深化對物理概念和實驗的理解。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