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芳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利于其更快速地接受新知識,并有助于教師實時關注學生動態,因材施教,及時調整教學方針和方法。
一、了解學生特點,以評激趣
小學生一般活潑開朗,對事物有好奇心,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他們的自尊心在這個階段十分脆弱,不容打擊。再者,他們的注意力難以長久集中。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用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外,還要適當進行靈活的、激勵性的評價。教學要求要適當,既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評價指標要能讓絕大部分學生在每次課堂都能夠得到正面的反饋。
在教學中,我運用激勵性的評價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培養其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和自主合作的學習精神。對于優秀的學生,我用欣喜的語氣說:You are very good! Wonderful! Super!對于中等的學生,我也經常用鼓勵的語氣說:Well done! You did a good job!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如果他們能完成任務,我經常用贊賞的語氣說:Cool!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即使他們的問題不是很完美甚至錯了,我也會說:Never mind! Try hard next time。這樣,能夠使他們的學習熱情更為高漲。
例如,在上小學六年級下冊Unit 3的英語復習公開課時,我非常注意評價形式的多樣化。我在黑板上畫了幾條形態可愛的卡通魚,用于小組評價。小組活動包含三部分內容,分別為競賽、搶答、表演,它們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每逢小組勝出,我都叫他們派代表上去在代表自己組的卡通魚前面畫泡泡。活動的最后,看哪組的魚吐的泡泡最多,哪組就勝出。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被很好地調動起來了。另外,我除了口頭評價外,還用卡紙做了很多活潑可愛的小蜜蜂,每當學生的任務完成得好,我都給予適當的表揚并獎勵,使學生快樂學習。
二、把準評價目標,以評導學
教學目標也可以精簡為評價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內容要完全呈現在評價目標那里。因此,讓學生了解評價的內容、項目以及具體評價形式是十分必要的。從另一方面來講,評價目標可以串聯起整個教學過程,作為學生復習的引導者、指路者。
例如,在復習Unit 3 Last weekend時,我把要復習的內容分成三個環節:記憶單詞小能手、運用句型小能人、擴展練習小超人。目標是十分明確的。第一部分是復習單詞,第二部分是復習句型,第三部分是提升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能力。評價表的評價指標便為上述三者。每個環節都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每個環節都讓學生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實施任務型教學評價,從而達到以評導學的效果。
三、掌握“兩評”要領,以評助學
教育目的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終結性評價,它是對教學結束后的教學成果進行整合的評價,評價的指標一般為學生的成績、等級、教學方案等;第二類是形成性評價,評價內容包括活動參與度、積極程度、當堂測驗和發言等。
教學方面,我注重既有形成性評價,又有終結性評價,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例如,我所任教的班級人數較多,為了能夠及時了解學生,以便其能夠及時得到正面反饋和知識,我制作了班級形成性評價表,并貼在教室里,這樣,學生們對于自己在課堂過程中的表現便十分清楚,也使評價更為公開透明。
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的,能很好地與同學進行交流合作或很好地掌握書本知識的,都能夠得到紅花或其他獎章。另外,我還注重收集學生書寫作業的樣本,分階段對學生進行知識檢測,收集好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表格,登記好教師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評語,等等。平時,我把學生的書寫樣本和優異的小測成績放在“學習園地”里展示,使教學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產生激勵的作用;在期末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除進行期末檢測外,還參考平時的形成性評價,再對學生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以便進一步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