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亞科技作為首批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之一,做出一系列的財務造假行徑,制造出欺騙投資者和債權人的發展軌跡,使得相關方利益嚴重受損。而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作為金亞科技聘請的審計機構,9年時間里一直為金亞科技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文章通過對金亞科技的案例分析,分析金亞科技財務造假及探討審計失敗的原因,認識財務舞弊的方式以及識別舞弊的審計重點。
關鍵詞:金亞科技 立信會計師事務所 財務造假 審計失敗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10-120-03
一、案例背景
成都金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亞科技”)于1999年在四川省成都市成立,注冊資本1.1億元,占地50余畝。金亞科技經營業務主要為數字化網絡終端產品、電子產品等,屬于國家高新技術行業,在我國廣播電視行業創新品牌中名列前十,后被四川省認證為AA級質量企業。公司主要從事數字電視系統的前后端以及硬件的開發和應用。10年時間的發展,金亞科技作為首批28家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之一成功登上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為300028。
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創建時間于1927年在上海建立。是國內成立時間較早和影響力較高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經過重組整合,如今聯合發展為一家普通合伙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所在業務規模上位居全國第一,審計報告數量最多;從事務所形象來看,立信一直追求建設優質品牌,信譽及口碑良好;在質量方面,近些年來立信很少收到證監會的處罰通知。總體而言,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能力和綜合服務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是位居前列的。金亞科技聘請立信作為公司的審計機構,連續工作服務9年未曾更換。此外,立信每年都會給出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2014年,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對金亞科技進行了財務報表審計。
2015年6月,因金亞科技大股東周旭輝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中國證監會對金亞科技和周旭輝下發調查通知書,立案調查。隨后金亞科技進行公司內部審查,于同年7月和次年1月發布兩項自查報告,其中貨幣資金、預付賬款、凈利潤等涉及到9項財務指標均顯示出公司財務造假,調整資金總額約為12億元。2018年8月6日,金亞科技及擔任其審計工作的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收到中國證監會發布的《處罰決定書》,決定書中指出,金亞科技2014年公布的年報中存在虛假披露財務信息的情況,而作為金亞科技審計機構的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及審計人員沒有嚴格執行審計程序進行審計工作。
根據中國證監會披露的處罰決定書,經核查,金亞科技披露的2014年度合并財務報表虛假增加銀行存款2.179億元,虛增營業收入7363.51萬元,虛增營業成本19253.13萬元及項目預付款3.1億元。2014年,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對金亞科技的年度財務報表審計進行了復核,結果表明沒有做好本職工作,讓虛假審計報告出現。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的高管鄒俊梅和程進兩人作為直接負責該項工作的審計人員,欠缺應有的審計職業謹慎,審計過程中未對金亞科技的財務數據進行充分核實,審計程序也未執行到位。基于此,金亞科技和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的行為均違反了我國《證券法》,證監會認定并作出了處罰。
二、金亞科技造假原因
通過財務舞弊三角理論,我們可以發現金亞科技財務造假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利益驅動
利益驅動往往是企業財務造假的根源。目前,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直接影響到公司管理層的薪資。為作出可觀的經營業績,管理層鋌而走險進行公司財務舞弊,此類事件層出不窮。金亞科技的高級管理人員為了給自己的股票創造更高的價格,引導投資者通過財務欺詐手段將股價推高,然后借機賣出自己的股票,獲取差價,賺取暴利。如2010年12月6日,金亞科技某董事以258萬股的大宗交易套現4078.98萬元;2013年3月,原第三大股東通過類似方式套現5000多萬元;同年11月,原第二大股東一次性減持1150萬股,交易金額約8700多萬元。
(二)融資壓力
為了實現更好的銷售業績,金亞科技不滿足于僅僅銷售產品,陸續開展了整個系統工程的設計、安裝、調試等售后服務。產品的銷售離不開市場,因此金亞科技決定協助完成有線電視數字化改造工作,將款項以預付款的形式支付給中小運營商,該行為使得公司的成本壓力增加。此外,為加速公司擴張,拓寬市場,實現經營規模化,公司以遠超過市價的2.3億元資金將哈佛國際收購,并將外部融資募集來的7億資金投入到“物聯網”基地項目中進行開展建設。因此一旦資金鏈出現差錯,公司將直接面臨經營危險。為了不影響再融資,金亞科技不惜偽造財報,虛增收益和利潤等進行財務欺詐。
(三)內外部機會
金亞科技內部控制占主導地位,具有重要的管理權。公司中中小股東的權益占比較低,對大股東無法起到約束作用,缺乏權力和力量來監督管理層職責是否如實履行。因此,公司的內部控制機制喪失制約效果,從而為管理層提供了財務舞弊的可鉆漏洞。審計機構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在收集審計證據的過程中,對金亞科技提供的虛假財務數據沒有盡職盡責,審計程序執行不到位,職業懷疑缺失,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標準審計報告,審計機構的失職也使金亞科技抓住了財務造假的機會。
三、金亞科技財務造假手段
(一)貨幣資金玩失蹤
在金亞科技公布的自查報告調整的9項財務指標中,貨幣資金絕對是很難被忽視的一項。2014年,貨幣資金的賬目余額與銀行對賬單的金額相差約2.2億元,數額巨大。自查報告顯示,銀行存款科目金額減少2.2億元,相應的其他應收款增加2.2億元。報告中調整理由為公司大股東周旭輝占用資金,造成賬實不符。可是2.2億元的真金白銀是如何變成債權的,讓人存疑。調整后的1.24億元貨幣資金也同樣存在諸多疑點。根據金亞科技2014年發布的年報來看,貨幣資金中其他項目的兩項限制性貨幣資金共計7503.1萬元:一項是金額31000元的保證金,被第三方支付公司凍結;另一項7500萬元的往來款,對方單位為成都國通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值得留意的是,金亞科技向招商銀行提出申請,將國通信息公司作為受益方,開具了兩張金額分別為4000萬元(信用證號M2800389)和3500萬元(信用證號M280038310)的信用證。這筆錢相當于金亞科技左口袋剛進,右口袋又出了。
(二)神秘預付工程款
在2014年年報中,金亞科技的賬面上“其他非流動資產”一項神秘地多出一筆預付工程款,而該項目款對應的的客戶是一家名為四川宏山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企業,該企業在2016年時被最高人民檢察院列入失信名單。金亞科技的自查報告中,對2014年年報進行了調整,其中減少其他非流動資產3.1億元,未分配利潤也同時減少3.1億元,金額幾乎占公司凈資產的一半。金亞科技給出的解釋為,“2014年,預付給四川宏山建設公司的3.1億元項目款只是在公司賬戶上掛牌,實際上并未支付”,另外金亞科技的年報附注里披露出其他非流動資產中,金亞科技子公司成都金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曾與四川宏山建設簽訂了一份7.75億元建設施工項目合同,預付的3.1億元即屬于該項合同,而施工合同一般都是按竣工進度付款,不可能會出現一次性預付40%合同款的情況。不由地讓人感嘆:金亞科技的欺詐行為已經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
(三)消失的利潤
金亞科技的自查報告中,公司對2014年度合并利潤表的營業收入做出了調整,由55822.95萬元變更為52789.77萬元,減少了3033.18萬元;當期營業收入虛增3033.17萬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由2577.28萬元減少至646.16萬元,本期虛增凈利潤1931.11萬元。
金亞科技與陽谷有線電視臺的合作項目融資收益率為25.71%,南充鴻業廣電項目的融資收益率為17.34%,二者都遠高出當期銀行貸款利率。招股書顯示,與南充項目簽訂的合同含稅價額為1.084億元,但通過分期收款取得的融資收益高達1.408億元。融資收益甚至遠高于合同價格本身,高回報率已經背離了基本常識。南充項目合同簽訂于2009年4月,2008年金融危機剛過,彼時公司還未上市。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2009年央行實行了寬松貨幣政策的應對措施,五年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已下調為5.76%。當時,正常經營的企業通常能夠獲得低于基準利率的優惠貸款。南充鴻業廣播電視公司由當地政府引資,經營狀況良好,現金流也穩定。而在與金亞科技簽訂的分期付款合同中,項目融資率竟相當于銀行貸款利率的3倍。2009年金亞科技發布的招股說明書里也存在許多虛假描述。比如招股說明書顯示,2009年6月底,公司完成了南充市12萬用戶從模擬電視向數字電視的轉換。2010年年報表明,南充二期工程完成轉換的用戶數量已達到20萬。但據當地的新聞媒體報道,2009年8月13日開始實施數字電視轉換,截至2010年5月,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南充市數字電視注冊用戶數量僅才13萬人。南充市于2009年8月啟動了數字電視整體改造,金亞科技幫助南充鴻業在2009年6月底前完成了12萬戶的改造,實在言過其實。金亞科技在2013年年報中披露,公司將于2014年4月與四川省有線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關于有線電視數字化轉換項目簽訂終止及補充協議,確定之前協議中約定的收視費分成款從2013年開始就將不再收取,賬面上的長期應收款余額全部進行核銷,2013年利潤總額直接減少了6209萬元。6209萬元不言而喻就消失了。給出的理由竟然是以前的“南充市鴻業廣播電視網絡傳輸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整合變更,現為“四川省有線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南充分公司”,合同簽約方發生變化,應收款不再進行收回。
四、立信創造的可乘之機
(一)審計程序方面
在此次審計事件中,有幾處審計程序遺漏。一是鑒于地址不確定,立信沒有采取進一步措施。明知地址有誤卻沒做出撤回,而且在日常審計過程中未記錄應收賬款函的發放過程。二是立信在對金亞科技2014年前20名客戶及大額合同進行檢查時,發現有7份合同存在無簽章,2份合同編號相同等情況,但審計人員沒有實施進一步的審計程序來關注合同中的重大異常。三是通過對立信在審計工作中發出的28封信函的統計,發現46.43%的信函地址有誤,而立信在審計工作中忽視了這一細節,沒有履行完整的付款函證程序,而物流信息的問題也沒有反映到審計稿的撰寫中。最后,大額合同中,一份金額為7.75億的施工項目合同均沒有雙方的簽字蓋章,即金亞科技與四川宏山建設公司并未履行合同簽訂手續。銀行賬單上的3.1億的預付款為金亞科技自身偽造,即立信獲取的是偽造的財務數據,而在審查過程中,如此大一筆合同資金數額,立信卻并沒有對其真實性進行評估。
(二)風險評估方面
通過研究金亞科技2010年至2014年的年度財務報表可以看出,金亞科技的凈利潤是逐年減少的,特別是2013年,出現了巨額虧損。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高新技術產業更新換代很快,金亞科技經營的主要產品機頂盒等所占的市場份額逐年呈下降趨勢,面臨著經營風險和極有可能退市的風險。其次,金亞科技股權過于集中,一股獨大,第一大股東周旭輝的持股比例逐年高于其余9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之和,這使得公司內部監管機構形同虛設,制衡機制失靈。此外,金亞科技高層的權責劃分也不明晰。周旭輝一人同時身兼數個職位,三位監事會成員居然由企業內部員工擔任,顯而易見,金亞科技的內部控制機制是失效的。
(三)審計獨立性方面
通過金亞科技2011年至2014年披露的財務報告我們可以看到,管理費用中的“中介費用”一項金額很高,四年的中介費用分別為498.16萬元、196.3萬元、739.36萬元和421.86萬元。而這段時間內金亞科技并無資產收購、增發及再融資等行為,僅是2013年發行了1.5億元公司債券。并不存在金亞科技還與其他中介機構進行交際的情況,則公司的審計單位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是金亞科技交涉的最重要、最頻繁的中介機構。不難猜想,金亞科技支付的中介費基本都應作為審計費用支付給了立信會計師事務所。
(四)職業懷疑態度方面
據金亞科技公布的年報,其中2014年金亞科技采購商品金額為50478.05萬元,采購商品、勞務支出等項目金額為4564.04萬元。通過計算可以看出,這使得金亞科技的余額增加8000多萬元。但2014年全年,公司應付賬款余額僅為8640.11萬元,上年余額為13067.94萬元。可見本應該為增加的余額卻反而出現短缺。這些短缺既沒有反映在貨物采購上,也沒有反映在經營性債務上,這顯然是不符合基本財務事實的。
此外,從金亞科技2014年財務報告以及2013年年度會計重大差錯更正及追溯調整報告中可以發現,金亞科技的所有預付款項中,與四川宏山建設公司的往來款項金額尤其之高。這些信息能夠反映金亞科技與四川宏山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之間的特殊利益交換,一般來說,這種特殊利益交換,特別是在存在關聯交易下,會對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和收入產生很大的影響。這種情況本應是注冊會計師著重關注的,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卻未曾留意。
五、尾聲
2020年8月3日,金亞科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及摘牌。至此,在監管部門的重拳打擊下,金亞科技“雞飛狗跳”般的造假歷史終于畫上了句號。退市后,金亞科技將進入股權轉讓系統進行交易,金亞科技股票于2020年10月12日前在股權轉讓系統進行轉讓。隨著金亞科技的退場,還面臨著投資者索賠等問題。截至7月14日,金亞科技已收到一審《民事判決書》合計1322例,法院判決該公司賠償原告因虛假陳述造成的全部損失約4573.4萬元,并支付案件受理費約446.49萬元。
參考文獻:
[1] 李杰,佐巖.審計失敗的反思與應對——以天豐節能公司審計失敗案為例[J].財會通訊,2018(1):85-88
[2] 潘虹屹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財務舞弊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8(01):32-40
[3] 潘紹瀅.金亞科技財務舞弊分析[J].南方企業家,2018(03):37-38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 湖北荊州 434023)
[作者簡介:劉曉雨(1996—),女,湖北省荊州人,長江大學MPAcc專業研究生。]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