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武漢絕大部分高校人才引進數量明顯高于流失數量,科技人才的社會流動處于正常水平。受全球及國內同類城市人才政策的吸引,科技人才的社會流動特別是人才流出可能更為頻繁。為此,武漢需加強創新型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集聚,將“人才強市”共識轉化為治理效能;堅持德才兼備的人才標準,不斷提高為社會為國家服務的真本領;在人才評價中更加重視實際能力,切實把收入分配向一線人員傾斜的政策落到實處,有效提升在漢高??萍既瞬派鐣鲃拥闹卫硇堋?/p>
關鍵詞:城市發展 科技人才 社會流動
中圖分類號: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10-139-02
2020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就促進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頂層設計,進行工作部署。近年來,武漢市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工程”等人才工程,人才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武漢作為“新一線城市”的吸引力與“青和力”不斷增強,人才外流局面得到有效扭轉。但受全球及國內同類城市人才政策的吸引,科技人才特別是高層次科技人才的流動可能更為頻繁、加劇,武漢仍然要應對人才工作上可能面臨的突出困境。
一、城市發展中高??萍既瞬派鐣鲃拥闹卮髢r值
在學術研究與工作實踐中,經常將“科技人才”與“科技工作者”“科技人員”在大致等同的意義上使用?!翱萍既瞬拧保推滟|的規定性而言,一般是指在科學技術勞動中,以自己較高的創造力、科學的探索精神,為科學技術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較大貢獻的人。我們認為,科技人才是一種廣義的、抽象的、與時俱進的動態概念,其內涵隨著人們對品德、知識、才能的理解而不斷發生變化。科技人才是具有自我驅動能力與獨創性的個體,擁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從事科學或技術工作,具備較高的創造力,能夠對社會做出較大的貢獻。就“社會流動”而言,以前多采“職業流動”稱謂,現行國家政策多使用“社會流動”的概念。建立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流動機制體制,不僅可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鼓勵人們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培養專業能力、努力本職工作,為社會做出應有貢獻;還可幫助人們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讓廣大民眾收獲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社會彈性和社會韌性,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
第一,研究在漢高??萍既瞬诺纳鐣鲃?,是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關于科技人才流動之頂層設計的具體舉措。中央從制度安排上對科技人才的社會流動進行頂層設計:一是將科技人才的社會流動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范疇。二是從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視角推進科技人才的社會流動。除中央已有明確政策規定之外,要“全面放寬城市落戶條件,完善配套政策,打破阻礙勞動力流動的不合理壁壘,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中央高度重視人才的社會流動體制機制改革,并細化為具體制度安排。2020年以來,中央先后就促進包括科技人才在內的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進行部署;要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完善技術技能評價制度、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研究在漢高??萍既瞬诺纳鐣鲃?,可為中央關于科技人才流動之制度安排在武漢的落地生根提供實踐依據。
第二,研究在漢高校科技人才的社會流動,是應對武漢市在打贏疫情武漢保衛戰后人才工作可能面臨的突出困境的需要。武漢雖已出臺諸多致力于激勵、關愛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提升服務真本領的政策措施,但受全球大環境的影響、世界及國內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的吸引,科技人才特別是高層次科技人才的流動(特別是流出)可能更為頻繁,這需要我們積極應對。聚焦當前武漢地區各類科技人才社會流動機會、渠道、空間等方面問題提出的要求,特別是當前可能出現的武漢市高端科技人才頻繁流出的背景,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和目的性。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科技人才的社會流動還存在一些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這與我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國情密切相關。
第三,研究在漢高校科技人才的社會流動,是推動武漢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社會流動的堅實基礎。暢通流動渠道是形成社會性流動機會平等的基石,科技人才的社會性流動有利于釋放和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保持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大局的長期穩定;有利于武漢各類科技人才將個人發展和國家富強相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創造更多個人職業發展和價值實現的機會,不再孤立地追求經濟效率,而是同時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相統一,充分保護人民發展權,增強個人通過努力奮斗改變命運的動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城市發展中高??萍既瞬派鐣鲃拥某尚ЮЬ?/p>
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市人才工作成效顯著,科技人才的社會流動保持在合理水平之內。從地方政府的工作實踐來看,科技人才的社會流動主要目標是各類科技人才的流入與流出保持合理水平,出臺各類富有實效的人才政策吸引科技人才流入即“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以提升本地人才治理效能。就武漢市而言,近年來大力實施“大學生留漢工程”,打造“大學生最友好城市”;堅持市場化社會化引才用才,推動“雙招雙引”(即“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向海外延伸,建設國際人才自由港。在吸引人才方面,截至2019年10月,大學生留漢人數已經超過100萬,武漢市人才凈流入率由2016年的-0.4%提高到19.2%,人才外流局面得到有效扭轉。就其舉措而言,體現為在落戶上,“零門檻”落戶政策支持各類人才家屬隨遷;在樂業上,每年春秋兩季招聘會提供20萬崗位供挑選;在安居上,著力發展專業化人才公寓,加快建設共有產權房;在環境上,武漢作為“新一線城市”,其“青和力”(指一座城市吸引年輕人的關鍵因素)不斷增強。考察在漢高??萍既瞬派鐣鲃拥闹卫硇?,須基于在漢各類高??萍既瞬派鐣鲃拥默F狀進行分析。
2016—2019年間,在漢絕大部分高校人才引進數量明顯高于流失數量,人才流失在各類型高校普遍存在,但總體上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圍內;引進對象主要是契合各校的核心發展目標的各類高端人才,特別是加強海外人才引進力度,流失對象主要為各類國家級“戴帽子”的高端人才;人才流向主要是北京、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省內流動主要向武漢集聚;省內人才流向的單位主要是國內或省內其他高?;蚩蒲性盒R约捌渌黝惼笫聵I單位;流失方式主要是調離、辭職。不少省屬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都存在著高端人才引進與留住的雙重困難。導致人才流失的因素,除了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使人才流動更加順暢以外,主要為流入地的高校學科平臺更加寬廣(職業發展因素)、各類人才配套支持政策更加健全(人才政策因素)、薪酬待遇更加優渥(人才待遇因素)、安居樂業更有保障(家庭因素,例如住房、夫妻分居、子女入學)等。
包括高校科技人才在內的人才流動機制一直成為我國改革進程中的一項重大問題。在漢高??萍既瞬派鐣鲃拥默F實境遇啟示我們:需全面把握勞動力和人才的“社會人”屬性,正確處理市場與社會的關系,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從人的社會性出發充分尊重個人的全面發展和差異化需求,從人的群體性出發構建有利于人才流動的健康、有序、順暢的社會;需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富強相統一,通過建立順暢有序的社會流動渠道,促進個人就業和發展,以個人發展能力的提升帶動個人福祉水平的上升;把握社會流動的整體蘊涵,充分保護人民的發展權,促進個人向上流動、跨區域流動,全方位破除妨礙人才社會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武漢在加快推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充分運用在漢高??萍既瞬派鐣鲃拥臍v史經驗,實現高質量發展,彰顯高品質生活,突出高效能治理。
三、城市發展中高??萍既瞬派鐣鲃拥暮侠砺窂?/p>
2020年6月,武漢市在有關加快推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頂層設計中,就在漢高??萍既瞬诺纳鐣鲃蛹捌渲卫硇芴嵘龀隽酥贫劝才?。這要求我們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本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武漢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高校科技人才流動的發展趨勢,提升武漢地區科技人才社會流動的治理效能。
一是引導科技人才增強把國家需要放在選擇首位的自覺性,加強在漢高校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集聚。從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產出的情況可看到,東部人才聚集度高、領先優勢明顯,中西部整體差距明顯。從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布局的歷史維度看,湖北比廣東、浙江擁有先發優勢,創新型高層次人才數量曾領先于廣東、浙江。但從科教發展增量和人才集聚程度的現實維度看,由于廣東、浙江在地理空間、思想觀念、政策支持、資源配置上的顯著優勢,廣東已超過湖北并且差距還將逐步拉大,浙江已經逼近湖北并且趕超在即??傮w來說,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現有存量和增長速度,不符合湖北人才強省的戰略預期,不足以支撐武漢的創新驅動發展,武漢急需采取有力舉措加強創新型高層次人才集聚。
二是將人才強市的共識充分轉化為實際行動,人才評價中更加重視實際能力,切實把收入分配向一線科技人才傾斜的政策落到實處。近年來,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安徽、四川等省份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密集出臺高層次人才支持政策,加強省級人才特色項目的實施力度,對高層次人才關注的戶籍辦理、安居保障、子女入學、社會保險、醫療服務等問題拿出具體措施大力解決。湖北地處中部,與東部經濟發達省份相比,在區位、資金等方面不具有明顯優勢;與東北和西部經濟欠發達省份相比,又難以享受國家政策的扶持。僅就人才的支持力度而言,四川、安徽等省份明顯超過湖北,這直接導致在日益緊張的高層次人才爭奪戰中湖北的競爭優勢可能喪失,高層次人才流失的壓力彰顯。
三是大力營造尊重人才的外部環境,把對各類科技人才的激勵關心關愛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建議設立省高層次人才引進專項資金,為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安家費、科研配套、生活補貼等。加大對吸引人才集聚的武漢地區重大科研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建設的投入力度,在重大建設和科研項目經費中劃出一定份額定向用于人才開發。完善人才安居政策體系,在現有的貨幣補貼、租售人才住房、免租入住等多種方式基礎上再出新招,有效舒緩各類人才的住房困難問題。
四是立足推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大力提升人才服務的整體意識。人才服務涉及部門多、層級多,各級各部門對人才工作還缺乏統一認識,對人才政策理解不一,對人才服務事項辦理標準不一,整體服務意識不強、水平不高,導致部分高層次人才服務感受度差。武漢需將分散在各級各部門的人才服務資源進行整合,在政府與高校之間搭建起信息共享的橋梁,推動引進的各類人才與用人主體形成供需對接、精準匹配,確保引進的人才能夠“人崗相適”;對人才政策條款,要出臺配套實施細則,確保每條政策都能順利兌現。通過服務讓人才切實感受到尊重和關懷,能夠靜下心來主動作為,為武漢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總之,武漢要高度重視可能引發的在漢高??萍既瞬帕鞒龅母叱?,出臺視野更加開闊、見解更加深刻、措施更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的改革舉措,以社會流動厚植市場流動基礎,致力實現活力與秩序的有機統一,提升在漢高校科技人才社會流動的治理效能。
[基金項目:武漢市科協科技創新智庫建設2021年調研課題“武漢科技創新人才的激勵機制影響及制度設計研究”,項目編號:WHKX202110。]
參考文獻:
[1] 劉茂才.人才學辭典[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126.
[2] 習近平.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J].當代黨員,2020(01):1-3.
[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20(01):6.
[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J].社會主義論壇,2020(05):4-6.
[5] 李月媛.留漢大學生提前兩年過百萬[N].楚天都市報,2019-12-03(A03).
[6] 李月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武漢這樣做[N].楚天都市報,2019-12-03(A03).
[7] 儲著斌.創新驅動視閾下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成效、困境與對策——基于湖北省的調研[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01):126-133.
[8] 鄭汝可,王雪,華智超.探索具有武漢特色的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N].長江日報,2020-06-30(01).
[9] 馮仕政.以社會流動厚植市場流動基礎 致力實現活力與秩序有機統一[N].中國勞動保障報,2020-01-11(03).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法學院 湖北武漢 430056)
[作者簡介:儲著斌(1975-),男,安徽岳西人,博士,江漢大學法學院地方法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