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在進一步推進貧困地區扶貧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提出“智志雙扶”的理念,隨著“智志雙扶”工作的深入開展,職業教育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也逐漸體現出來,因此,培養高職創新型人才能夠助力“智志雙扶”的相關工作。文章論述了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助力“智志雙扶”的內涵及意義,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對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高職 創新型人才 “智志雙扶”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0;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10-167-03
“智志雙扶”是指在開展貧困地區扶貧工作中,既要扶智,也要扶志,讓貧困群眾具有脫貧致富的思想、智慧、技術,同時要有堅定不移的脫貧志向,樹立脫貧致富的決心。高職院校致力于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型工匠人才,其中很多專業的學生恰恰都是貧困地區脫貧工作中所需要的人才,如何讓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扶貧攻堅工作相結合,為“智志雙扶”輸送人才是當前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助力“智志雙扶”概述
1.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助力“智志雙扶”的內涵。在“雙創”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必須轉變思路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是為社會服務的、為國家建設及民族復興服務的,高職院校開展教育工作就必須具備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在“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中,人才往往是貧困地區最為緊缺的資源,很多貧困地區的教育也同樣落后,所以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智志雙扶”理念就是為了給貧困人口提供文化、技術資源,提高其脫貧信念,而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能夠助力“智志雙扶”工作的開展。
2.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助力“智志雙扶”的意義。首先,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可以直接為“智志雙扶”提供年輕有活力、精力充沛的技能型人才,可以直接為貧困地區開展的職業技術教育、技術型的產業提供人才支持;其次,可以為貧困地區未來長期規劃發展提供創新助力,并帶動更多年輕人回巢,回到家鄉創業,帶動家鄉脫貧致富;最后,可以在拓展高職創新型人才就業渠道的同時,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總之,高職院校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時要考慮到貧困地區“智志雙扶”的需求,盡可能發揮出職業教育的積極作用。
二、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助力“智志雙扶”存在的問題
1.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滯后。一直以來,高職院校辦學模式和辦學理念都以為社會輸送技術型、工匠型人才為主,在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與此同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仍然注重學生的就業率,忽視學生的實際發展。雖然國家注重貧困地區“智志雙扶”工作,并提出通過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為貧困地區進行技術“造血”,但是地方高職院校并沒有真正融入到區域扶貧工作中,缺乏人才培養與精準扶貧工作的對接,沒有認識到高職教育對“智志雙扶”工作開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影響了學生自身發展思路的創新。
2.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扶貧盲點。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鼓勵學生基于專業知識積極創新,解決現實生活以及行業中的問題,還帶領學生參加一些創新技能大賽,但是現階段的這種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固化,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盲點,缺乏拓展。現階段,我國各地的脫貧致富工作任務仍然較重,雖然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問題,但是還必須帶動貧困人口實現長期脫貧、致富脫貧,高職院校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時,相應的教育成果難以轉化為脫貧致富、“智志雙扶”工作的支點。
3.高職人才就業趨向于城市企業。高職院校在招生工作中,往往以“就業前景”作為吸引學生的利器,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成才之后,大都希望能夠在城市找到一份薪資福利均優的工作,可以在城市中落腳,并最終穩定下來,而且高職院校在推薦學生實習時,所合作的企業也大都是城市中的大型企業,以盡可能幫助學生找到一個好的發展平臺。但是現如今,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企業的人才招聘標準不斷提高,或者是已經趨向于人才飽和。所以,高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就業發展不容樂觀,大多高職院校都還沒有創新思路,沒有認識到“智志雙扶”所帶來的政策紅利。
4.高職人才缺乏自我實現效能感。高職院校雖然致力于培養創新型人才,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屬于高考中成績中下游的考生,專科學歷在社會上的被認可程度低,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缺乏自我實現的效能感和成就感,也不太關注社會上對新型人才的需求。但是高職院校作為“工匠型”人才的培養搖籃,有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感和自信心,讓高職院校的學生認識到自身所具有的價值,以及所能發揮出來的社會價值,比如基于自身專業技能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服務就是很好的自我效能感實現方向,但是高職院校并沒有良好氛圍引導學生形成這樣的自我發展思路。
5.高職人才缺乏雙創扶貧新思路。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僅可以為“中國創造2025”打下基礎,更可以為“智志雙扶”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缺乏雙創扶貧的教育思路,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并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扶貧教育融合在一起,也沒有有效利用各種社會平臺和資源來充實教學內容,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創業拓展集中于能夠商業變現的項目中,學校及社會資源也向這方面傾斜,影響了區域脫貧致富工作的開展。
6.政府部門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在“智志雙扶”政策背景下,我國政府部門認識到了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作用,各地注重聘請各類符合本地需求的技術人員下鄉開展職業技術培訓,特別是為農村貧困戶提供相應的技術培訓。但是,政府部門卻忽視了高職院校在“智志雙扶”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沒有就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在“智志雙扶”方面的定向輸出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導致部分高職院校缺乏對接“智志雙扶”工作的動力。
三、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助力“智志雙扶”的實踐路徑
(一)融合教育扶貧思想,更新人才培養理念
高職院校直接為社會輸送各行各業的專業性人才,對社會創造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高職院校在注重人才就業發展的同時,更要認識到職業教育院校所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融合教育扶貧的思想,在“智志雙扶”政策背景下,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推動職業教育服務脫貧攻堅的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生的就業率固然重要,但是學生在怎樣的崗位中就業、是否能有效協助區域經濟發展也是高職院校應考慮的方面。高職院校培養的創新型人才往往是學校所在區域企業爭搶的對象,特別是各個區域“智志雙扶”方面的工作存在差異,本地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專業更適合本地貧困地區扶貧工作的需求,所培養的人才也更了解本地實際情況,高職院校有必要提前與學生溝通,避免這些優秀人才流失。
(二)基于區域定向扶貧,提供職業技術幫扶
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發揮對于“智志雙扶”工作的積極作用,采取基于本地區域定向扶貧、精準扶貧、長期扶貧的模式,結合高職院校本身的職業技術培訓優勢,開發職業扶貧項目,促進職業技術人才關注扶貧項目,并能夠深入到貧困地區開展實際調研和考查,進而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和價值。“智志雙扶”政策的核心在于能夠通過“智扶”來幫助貧困人群學成一技之長,并具備通過自身努力來脫貧致富的信心。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同時,可以形成定期、定向的人才扶貧模式,與貧困地區形成長期的合作,比如每年派遣一批職業優秀人才到貧困地區為其提供職業技術幫扶,由此也可算作學生的實習實踐,亦或是作為學生的加分項,從而鼓勵優秀學生積極報名。
(三)聯合農村扶貧企業,創新校企合作方向
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助力“智志雙扶”工作中,還可以通過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來發揮相應的積極作用。高職院校在尋求合作企業時,除了一些駐扎城市的大型企業之外,還可以在國家“智志雙扶”扶貧攻堅政策的支持下,尋找地方上的一些農村扶貧企業作為校企合作對象,搭建新型的“智志雙扶”產教融合育人平臺,從而創新校企合作的方向,促進教育成果轉化。一般來說,這些農村扶貧企業都有相應政策、資金的扶持,但是由于地處偏僻,難以吸引人才,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推動人才的就業,只要學生能夠轉變思想,就能發現在農村扶貧企業中不僅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還能夠成為企業的中流砥柱。在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中,高職院校可以與企業共同開發職業扶貧項目,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參與到相關項目的實踐中來,形成與項目之間的緊密聯系,在項目發展中付出自己的努力,這樣,當學生畢業時,也更愿意繼續留在相關項目中工作。
(四)注重職業理想教育,促進人才實現自我價值
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想要讓青年學生投身于扶貧攻堅工作,關鍵是要做通學生的思想工作,融合職業理想教育,讓高職學生形成對高尚職業理想的追求,形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讓學生在“智志雙扶”政策的引領下,找到自身價值的實現方向,并在實習實踐過程中形成自我成就感。比如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在學生人生價值實現方面,融合“智志雙扶”的政策方針,讓學生了解到扶貧工作在國家建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并形成一定的精神指引;又如,在面向學生開展職業規劃指導教育時,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智志雙扶”的政策紅利,及時把握機遇,讓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扎根農村,另辟蹊徑,讓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能夠發揮出最大化的作用,在學生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還減少了求職中的競爭壓力。
(五)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深挖資源脫貧致富
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帶動學生從思想上和行為上展開創新,并發揮出創新成果的經濟價值。雙創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在城市中創新創業,高職院校學生還可以將目光放在鄉村,嘗試轉變思路,將創新創業與鄉村脫貧致富工作聯系起來,這樣,高職院校的創新型人才會自然而然地向貧困區域靠攏,形成人才資源的聚集,并推動貧困區域在經濟發展方面積累創新力量。高職院校培養的創新型人才往往具有敏銳的目光,能夠通過思維創新找到脫貧致富的新方向,從而深入挖掘地方資源,通過對這些資源的重新開發、設計和利用,形成新型的產業項目,吸納貧困人口就業,推動貧困地區找到長久的脫貧致富道路,避免貧困地區人口的二次返貧。
(六)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完善相應激勵措施
政府部門在推進“智志雙扶”工作中,發揮了政策引領的作用,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可以將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和輸出納入其中,讓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成為“智志雙扶”工作中的有生力量,為貧困地區提供必要的技術和培訓支持。同時,各地政府部門也可以完善相應的激勵措施,比如給予對接“智志雙扶”工作的高職院校提供教育和科研基金、提供銀行無息貸款,給予愿意下鄉扶貧就業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崗位補助等等。
四、總結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培養的創新型人才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在“智志雙扶”政策支持下,高職院校有必要及時把握機遇,轉變人才培養理念及方向,通過開展職業理想教育,激發學生投身脫貧攻堅工作的志向,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教育資源,鼓勵學生在“智志雙扶”工作中找到發光發熱的一席之地,既能夠實現個人價值,又能夠推動區域扶貧工作的開展。
[基金項目:本文是2021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防治返貧視域下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助力“智志雙扶”實踐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編號:XSP21YBZ052。]
參考文獻:
[1] 徐培東,賀曉春.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以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06):19-22.
[2] 程黎.機電類創新創業孵化園的建設與教學創新之探索[J].職業,2018(33):49-50.
[3] 宋璐,楊珺,賈蒞彥.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22):122-123+128.
[4] 齊立輝,陳詩慧.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視域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教學方法研究[J].江南論壇,2018(08):51-52.
[5] 康畢華.中外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1):32+34.
(作者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2)
[作者簡介:湯飛飛(1982—),女,漢族,湖南衡陽人,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本科學歷、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電子商務、高職教育教學。](責編: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