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磊
摘 要:十九屆五中全會在產業層面提出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等重大舉措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標志著傳統制造業將迎來內需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傳統制造業面臨著先進生產力由東向西遷移的壓力,西部地區施工單位應按經濟規律和產業政策的指導,加快轉型升級,適應新發展格局。施工單位應在產品結構調整,主營業務提質增效和創新驅動三方面著手,盡快將發展方式由“數量規?!毕颉百|量效益”轉變,緩解施工單位發展中的資源困境,強化企業供應鏈自主可控的能力。
關鍵詞:制造業務 產品結構 質量 創新 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10-292-02
一、引言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針對資源合理配置為主的宏觀政府層面和資源充分利用為主的微觀企業層面,在供需雙側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東部發達地區以出口為主的傳統制造業向要素稟賦水平相對較低的西部地區遷移,中西部產品需求受市場發育水平、區域比較優勢等限制,難以完全承接東部傳統制造業的轉移產生的沖擊,中西部內需市場的競爭將更激烈。
建設施工單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人員結構老化,產品的附加值低等問題較為突出,施工單位作為企業最終產品價值鏈的一環,對項目全生命周期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提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隨著企業產業鏈的升級,這種作用還將持續凸顯。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方式,使得當時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可以生存和發展,國內經濟在國際單邊主義主導的情況下,可以運轉起來,由此可見,產業結構對經濟發展和經濟循環的重要性。這對于身處區域經濟發展不充分,在結構調整尚未完成又經歷油價百年未有之下跌的施工企業具有借鑒的價值。因此,優先發展什么業務,怎樣發展優先業務,對施工單位生存發展和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二、制造業務現階段的問題
內部施工單位在數十年的發展中,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取得過很多成績,但隨著科技發展、宏觀要素稟賦結構的提高,技術和要素成本優勢不復存在,人力資源急劇減少,維持低端供給的運營消耗著巨大的資源。
1.產品區段過寬,制造業務為自身的產品所累。產品種類的雜亂多,核心產品未能形成帶動效應,是質量效益難以提升的重要原因。產品間沒有橫向的工藝聯系,繁多的產品種類難以集中力量,整合資源,提質增效。
2.職工老弱病和現有職工流失現象普遍存在。平均年齡較大,辭職、分流人員較多,使得作業層需要依靠勞務分包,管理人員急劇減少,資源十分有限。
3.裝備水平有待提高。公司制造業務裝備設計產能較低,設備老舊化程度高,作業能力與額定功率差距較大。
4.核心技術長期未能突破。關鍵技術攻關跟進不足,高附加值產品難以拓展。
三、產業政策及經濟規律
在內部結構不均衡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聚焦產業政策和經濟規律抓住發展的著力點,提高施工單位整體自生力。
1.產業政策。黨的十八大后,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的產業政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調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對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較為集中。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在基本方針中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作為結構優化的重要方法。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強調要推廣裝配化施工,并明確了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上述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一方面,建筑業將核心作業由外向內地朝工業化集成度高的預構件生產轉移,提高施工過程的標準化、一體化水平,促使施工過程提質增效;另一方面,制造業將發展方向由內向外朝適應多元化需求的服務型制造轉變,通過產品和服務的融合使分散化制造資源得以整合。類似“搭積木”的裝配式施工提倡將更多的建筑構件在工廠完成預制,提高部件的標準化水平,減少現場作業量,這與工程建設領域近年倡導的模塊化施工的內涵極為相似。對施工單位而言,不論是裝配化施工,還是服務型生產,都要集成一個有能力對接動態需求的高質量構配件制造單元,完成模塊的制造及組裝,制造單元的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與模塊產品的同類屬性正向相關。施工單位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應積極響應政策號召,逐步排空低端供給,提升制造業務的產品和技術的資本化程度,以滿足上級企業生產建設的多元化需求,將施工方式由“螞蟻搬家”式散件組裝升級為“制造單元生產高端模塊化構配件”——“施工現場完成大型模塊吊裝和組裝”的雙主體施工模式。
2.等成本線和等產量曲線的啟示。就單一產品而言,當資本的價格相對高而勞動的價格相對低時,選擇勞動密集型的產品或技術的成本較低,反之則選擇資本密集型產品或技術的成本低。如圖1所示,P1、P2、P3為企業P的3種產品,平均勞動相對密集程度P1>P2>P3,等產量線正好和等成本線相切時,該產品在完全競爭市場可以獲得平均利潤水。等成本線是C1C1時,選擇產品P1,并用A1點的技術進行生產時,產品具有自生能力,而當宏觀經濟的要素稟賦結構水平提高時,選擇P3并采用A3點的技術進行生產時,該產品才有競爭力。
中國經濟歷經40多年的改革開放,宏觀上要素稟賦結構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圖2和圖3所示,近30年來,國內的貸款利率水平大幅降低,而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較2003年提高了一倍還多,到2016年時,勞動力水平與美國基本持平。在利率水平和勞動力成本一降一升的情況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優勢隨人口紅利逐年衰減已消失殆盡,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宏觀產業結構還將深度調整,不改善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的產品結構,在東部先進制造業回遷的沖擊下,將會出現干得多、虧得多、收入少、職工累的惡性循環局面。
施工企業的制造業務提高自生力,一方面將產品逐步由P1、P2向P3點升級,將橋架等業務逐步淘汰,釋放管理和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資本密集型產品再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升級,解鎖資本化程度更高的產品,提高人均設備占用率,提高生產的自動化程度。通過產品結構升級和技術提升使企業的生產力與宏觀要素稟賦水平的提升動態對接。
四、建議
如制造業務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逐步退出,質量和創新資源空間就相應充足,西北氣候干燥適宜焊接的地域優勢和管理人員現場經驗豐富等比較優勢將重新顯現,主營業務提質增效的基礎就比較牢固,資本密集型產品容納勞動力低的特性與公司人員急劇減少的現狀可較好融合。
1.優化產品結構。保留工程建設和產品制造都需要的墊片業務,針對單次需求少,頻次高的特點,進行框架采購,強化質量管理流程,消除安全風險。對雙層罐業務的運營單位進行調整,淘汰電纜橋架業務,緩解制造業務資源壓力。
2.主營業務質量提升。在資源壓力得到緩解的情況下,將質量控質發展到質量創新,質量創新將深化質量“三全”管理,使質量管理的重心從“達標”升級到“創標”,降低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加速引進新型檢測手段,如換熱管與管板焊接接頭的射線檢測和TOFT檢測的應用范圍;另一方面,以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如換熱管與管板焊接接頭的檢測技術的提升,使現有產品的固有特性不斷地改進提高,更好地滿足新改擴項目的需求。
3.創新引領。構建更加完善的創新激勵體系,鼓勵經營、采購、工藝、質檢等崗位對標行業先進,查找問題不足,總結實踐經驗。盡量避開自主創新項目,減少創新主體對高強度R&D投入的依賴,結合實際開展學習型創新活動,引進先進制造技術,如換熱器常用的先進脹接和焊接制造技術以及與重點項目高度相關的表面光整技術等。在目前公司資源相當有限的情況下,依托本級和上級的創新激勵體系,通過論文撰寫和成果申報,加強對學習型創新創意的論證和總結,使引進的技術和方法能夠接地氣,風險小,效率高,突破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技術瓶頸。
五、結論
在職工不斷流失的情況下,制造業務調整產品結構可提高業務整體自生力水平,產品結構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升級為資本密集型后,施工單位主營業務按照國家產業發展指導意見轉型升級資源條件更為充足。
“低端供給—職工流失—管理職能喪失—自生力進一步降低”的惡性循環被打破后,才能形成主營業務提質增效和創新引領的雙級推動發展方式,更好地適應新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自生能力和國企改革.1999.
(作者單位:中石油第二建設有限公司 甘肅蘭州 73006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