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默
(海南大學管理學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2013 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東南亞地區國家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密切的經濟和社會往來,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包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10 個國家組成的東盟與中國的經濟往來最為密切。中國和東盟對話始于1991 年,1996 年中國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伙伴國。2010 年1 月1 日,中國與東盟十國建立了中國-東盟貿易區,進一步加強了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經貿往來。東盟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雖然不高,但其熱帶農業資源豐富且勞動力成本較低,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對東盟的對外直接投資(以下簡稱FDI)和農業合作往來十分密切。農業FDI 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農業FDI 由來已久。東盟部分國家較為貧困,中國對東盟的農業投資一方面具有人道主義特點,另一方面更好地發揮了中國與東南亞產業和發展的互補作用。《2018 年中國對外投資公報》數據顯示,中國對東盟FDI 為136.94 億美元,其中農、林、牧、漁業投資達到5.87 億美元。中國已經在東南亞等地區投資建造糧食和大豆生產基地,同時合作建立了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如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計劃將境外橡膠生產加工能力提高到60 萬t 以上。
從中國角度來看,人多地少一直是中國面臨的問題。隨著中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用地、城建用地的增加使可耕地面積不斷縮減,耕地資源不斷減少,直接導致中國農產品市場供不應求。為了滿足中國的需求,東盟國家的農業資源成為中國進口農產品的重點。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東盟農產品進出口對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和經濟發展均有重要意義。多年來,中國對東盟農業FDI 不斷上升,這種投資是否能反推中國經濟發展,是否能對中國和東盟間的農產品貿易起推動作用,均值得深入研究。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能夠為中國對外投資政策和農產品貿易提供方向。
目前,研究FDI、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以及二者關系的文獻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首先,中國FDI 對本國所產生的影響研究。一方面,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本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促進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和推動貿易發展等方面[1-3]。另一方面,中國對東盟農業FD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政策領域,如投資特點與發展現狀和戰略研究等方面[4-5],以期更好地促進中國-東盟投資合作等。但該類研究對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對中國發展的影響論證不足,而且這類研究大多不具有數據和模型支持。少部分具有數據支持的研究表明,農業FDI 確實能夠增加農產品貿易。王芳等(2015)[6]通過分析和比較國外農業FDI 與農產品進口貿易的關系認為,二者具有一致性變動。王亞飛(2016)[7]采用多因素的計量回歸分析方法,對中國農業FDI 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業FDI 與農產品出口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其次,許多研究對影響國家間農產品貿易的因素進行了探究,主要包括國家經濟規模、地理距離、對外直接投資等[8-10]。郭露露(2018)[11]認為,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農業FDI 對農產品貿易既有促進作用,也有一定的反向抑制作用,并且由于投資動機不同,這種促進或抑制作用也不盡相同。通過對東盟地區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證明中國農業FDI 對農產品進口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看出,中國農業FDI 會對中國經濟和技術等方面產生影響,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農產品貿易。但是對中國-東盟農業投資與二者之間的農產品進出口關系研究大多數為理論研究,缺少實證分析。已有的實證分析對促進或者抑制作用尚未達成一致,且多數研究只針對進口或出口,少有文獻對兩方面進行分析。因此,從中國與東盟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兩個方面入手,研究中國對東盟農業FDI的影響具有研究價值。
此次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用計量模型測度東盟農業FDI 對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全面考慮進出口兩個方面。在豐富中國-東盟農業投資合作研究文獻的同時,通過探究二者的數量關系,為未來中國國際投資和農業合作方向提供建議。
使用OLS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基本公式如下。
其中:Yi表示因變量,研究中包括3 個,分別代表歷年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額EXi、歷年中國從東盟的農產品進口額IMi以及歷年中國-東盟農產品交易總額Ti;Xi是歷年中國對東盟農業對外直接投資FDIi;ci為常數項;ε表示隨機干擾項。
自變量來源于2010 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成立至2019 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數據。選取中國對東盟農、林、牧、漁業的FDI,對數據進行整理后得到。
3 個因變量均來源于2010—2019 年商務部公布的《中國農產品進出口月度統計報告》。上述數據已統一計量單位為億美元,具體變量見表1。
根據上述公式和數據,運用Stata 15.0 進行估計后,回歸結果如下。
從回歸結果看,上述3 個方程的回歸系數和常數項都通過了t檢驗,。R2的結果表明,回歸方程總體擬合度良好,方程通過檢驗。從自變量的回歸系數可知,中國對東盟農業FDI 每增加1 元,分別帶動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增加17.97 元和11.89 元,帶動雙邊貿易額增加29.86 元。
對于農業FDI 能夠增加農產品出口增加的解釋如下。一方面,通過FDI 加強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聯系,增加了東盟對中國農產品的需求,從而擴大了出口。另一方面,對東盟的農業FDI 包含農業技術產品的投資,如更適合當地環境的農產品品種等,從而增加了當地對該農產品的依賴和購買。
對于農業FDI 能夠增加農產品進口的解釋如下。農業FDI 直接帶動了國內中間品、原材料及技術的出口。類似于生命周期理論所揭示的發達國家的FDI 行為,當發達國家技術成熟的產品放在發展中國家,利用廉價勞動力生產后將部分產品出口到母國,增加母國進口額。另外,技術革新后降低了當地農產品成本或者提高了產品品質,有可能進一步增加中國對東盟農產品的進口。
無論從進口還是出口角度來看,中國對東盟農業FDI 對中國-東盟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存在積極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將各國緊密連接起來,各國認識到了自己的相對優勢,互惠共贏,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農產品貿易有待進一步加強,由此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出臺農業企業FDI 的支持政策。當前,鼓勵中國企業FDI,特別是農業投資的支持政策比較缺乏,并且可操作性差。研究表明,農業FDI 對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有很強的正效應,因此政府應該進行充分調研,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FDI 經驗,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臺促進中國FDI 發展的政策。

表1 變量描述
其次,提高FDI 的整體水平。研究影響農產品貿易的因素可知,貿易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地理因素等因素會影響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額。增加對東盟的FDI 總量有利于提高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教育水平。通過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改善生產線技術、建設地區公路和鐵路網絡等,為農產品貿易提供便利條件。通過投資教育文化建設,增強當地人民素質,增加文化認同感,促進農產品進出口。
再次,增加中國對東盟的農業FDI 份額。中國對東盟的農業FDI 保持穩步上升的趨勢,但是農業FDI占中國對東盟FDI 的總量比重較小。東盟地區的地理優勢、自然資源優勢以及勞動力優勢都是中國所缺乏的。加強中國與東盟的農業合作關系,加大對東盟農業FDI 的投資力度,對于中國發展熱帶農產品產業、降低國內獲取食物資源以及戰略資源的成本、提高農產品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