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慧
(山東藝術學院 山東 濟南 250300)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必須智隨志走、志以智強,實施“志智雙扶”。高校在社會發展中肩負著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已成為參與扶貧工作的重要力量,應充分發揮其在教育扶貧、文化扶貧、科技扶貧和志愿幫扶等方面的優勢和專業特色。
以山東藝術學院“走進舞蹈”志愿服務隊大學生參與文化扶貧作為研究對象,闡釋了大學生參與文化扶貧的意義,分析了藝術類大學生參與文化扶貧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了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通過加強組織引導,創新扶貧方式,以美育助力文化扶貧,統籌推進藝術扶貧科學規范,指導大學生發揮專業優勢,對精準扶貧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實現文化扶貧助推精準扶貧。
文化扶貧是指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幫助,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素質,使其盡快擺脫貧困。文化扶貧側重于對貧困群體思想觀念、技術水平、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和價值體系等方面的扶持,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人力和物力的扶貧,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其最大功效,進而提高貧困群體的文化素質。
目前,藝術類大學生參與文化扶貧的方式主要是由學校組織參加寒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基層服務項目和志愿服務活動等。
據調查,近年來大學生參與文化扶貧的規模逐年擴大,支教團隊數量逐年增多。截至2019 年,全國西部計劃扶貧支教團隊人數已接近2 000 人,參與高校數量近200 所。這些數字表明,大學生群體已成為國家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是社會主義新時期扶貧的新生力量。
我國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原因較多,精準識別貧困群體是開展文化扶貧的前提。藝術類學校通過制定不同的文化幫扶措施進行文化扶貧,使精準扶貧工作落到實處。藝術類大學生參與文化扶貧的優勢愈發凸顯,不僅有助于解決貧困地區藝術師資與人才匱乏的問題,還提升了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藝術素養和幸福獲得感,但仍存在一些問題[1]。
(1)個別大學生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缺乏主動性,純粹是為了完成任務,導致活動時長不夠,缺乏科學化、系統化的服務體系,活動僅流于形式。
(2)個別貧困地區的藝術文化普及教育不能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缺少相應政策支持,無法形成科學有效的文化扶貧體系。
(3)因長期受貧困文化代際傳播影響,貧困群眾對子女藝術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藝術教育成本高等因素,部分貧困兒童學習藝術的參與率較低。
(4)藝術大學生大多通過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或參與國家服務基層項目的形式參與文化扶貧,缺乏對貧困地區充分調研與精準分類,缺乏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舉措,導致扶貧方式和手段較單一。
山東藝術學院“走進舞蹈”志愿服務隊,秉承“德育人、藝塑人、根植齊魯、務實求新”的理念,以發揮專業優勢、傳播舞蹈藝術為宗旨,通過大學生寒暑期社會實踐、藝術實踐及志愿服務等,走進山東省多個貧困鄉村、社區等舉行藝術扶貧,以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精準扶貧的方針政策和文明新風尚等內容,讓大學生在助力扶貧攻堅中實現自我價值,也使學校達到實踐育人的目的。
藝術類高校應以更加貼合貧困地區實際、更加接地氣的形式,發揮藝術文化在“扶志”“扶智”“種文化”“助審美”等方面的扶貧助困功能,為貧困地區物質和文化的雙重脫貧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黨總支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加強建設志愿服務組織領導機制、組織保障機制等,提高了志愿服務的規范化、科學化程度,推進藝術類大學生參與文化扶貧工作科學、合理、規范、有序、持續開展。
自2014 年以來,舞蹈學院先后與濟南本地長清區石麟小學、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崮云湖小學等貧困中小學、濟南市殘聯、隋建國藝術基金會下設的公益組織——“艾東公益”等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長期合作“協商”機制,指導和帶領學生黨支部“走進舞蹈”志愿服務隊將藝術教育規范、科學地融入貧困地區的中小學生及其學習、生活中,為我國的文化扶貧事業增磚添瓦[2]。
志愿者深入貧困農村,了解國情民情,發揮專業所長,開展精準扶貧,通過鄉村文藝匯演,開展藝術培訓講座,普及舞蹈知識,推廣舞蹈藝術,讓貧困群體接受藝術教育,解放思想,提升素質,增強自食其力的能力。通過系列“造血式”扶貧,幫助改變貧困群體落后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等,促進他們自由全面地發展,以實際行動參與文化扶貧。
團隊與學校駐村第一書記合作,在山東省內多個鄉鎮,例如菏澤市鄆城縣、棗莊市臺兒莊古城、菏澤市成武縣、濰坊市昌邑縣、臨沂市蒙陰縣等,開展舞蹈惠民演出、舞蹈知識公益講座等送文藝下鄉扶貧活動。針對貧困地區群眾及民俗特點,教授當地村民廣場舞、民族舞、山東秧歌等,多形式、多渠道將舞蹈藝術推廣普及至百姓中,助推文化扶貧有效對接。針對貧困群體子女的教育問題,志愿者挨家挨戶走訪調研,一家一策地說服,讓其走進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能力,有效割裂貧困代際傳播,減輕貧困壓力,助推精準扶貧有效進行[3]。
貧困農村的美育教育是當前我國文化扶貧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難,主要原因是農村地區師資匱乏,尤其缺少高素質的藝術類教師。為解決這一實際問題,“走進舞蹈”志愿服務團隊不斷拓展服務版圖、延伸服務觸角,創新服務形式,大力支援偏遠貧困地區藝術教育,努力將藝術傳播給偏遠地區的學生。
近年來,團隊在泰安徂徠、濰坊寒亭區、菏澤曹縣等省內偏遠山村,為當地中小學生普及舞蹈知識、訓練專業舞蹈,不僅提升了當地中小學生的美育水平,還有效改善了鄉村學校美育教育師資匱乏的現狀。
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精準脫貧”的指示精神,助力脫貧攻堅,志愿服務團隊始終堅守“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初心,用行動參與扶貧濟困,構建和諧社會,傳承中華美德,培養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培養了一批敢擔當、善作為的“生力軍”[4]。
團隊通過開展社區扶貧文藝演出,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一致好評,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2016 年,團隊與濟南市殘聯“我的兄弟姐妹藝術團”長清分團達成合作關系,定期派志愿者為藝術團的殘疾舞者教授舞蹈技能,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傳遞青春正能量。自2017 年起,“走進舞蹈”志愿服務團隊與山東省女子監獄達成志愿服務合作關系,每年定期選派優秀志愿者前去參觀學習并進行藝術幫教活動,使志愿者在接受警示教育的同時,通過舞蹈藝術將祝福、關愛和希望傳遞給服刑人員[5-6]。
扶貧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直接將物資、錢財分發給貧困群體,也可以通過提供技術改善外部環境以及引進新技術產業等方式進行幫扶,充分發揮貧困群體的自主能力。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貧困地區的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落后觀念,敢于接受新事物,讓貧困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我國精準扶貧的重要任務,更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
山東藝術學院“走進舞蹈”志愿服務隊,以藝術志愿服務助推文化扶貧,讓相對落后的貧困地區孩子接受良好的藝術教育,讓當地老百姓近距離感受和學習舞蹈藝術的魅力,有效打通貧困農村群眾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實實在在落實了文化扶貧,彰顯了青年學生的青春活力與人生價值,有效加快了文化脫貧奔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