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浚,周保平,王 昱,于 晗,王 君
(塔里木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當前,在農作物施肥中,氮素肥料是種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元素。在棉花種植中,以氮素為主要的施肥元素,可以說棉花高產高質是在氮肥高投入的基礎上達到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施加氮素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土壤長期施加氮肥會導致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增加,土壤酸化,并且會對地下水產生污染,長期飲用這種污染水會對人體健康形成巨大威脅。目前,我國棉花生產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區,種植面積超過233.3 萬hm2,占全國7 成以上。新疆光照充足,地理環境獨特,是我國優質棉花生產基地。在氮肥利用率上,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在棉花種植過程中,必須重視氮肥投入量,合理科學進行澆灌和施肥,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增加棉花產量。
合理施加氮肥,不僅可以提高棉花產量和資源利用率,還能夠降低鹽分對棉花生長帶來的不利影響。相關研究發現,在棉花生產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施肥策略,其產量有明顯差異,在施肥中進行滴灌有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在同等氮素吸收下,這種方式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李勇等研究表明,棉花對氮素的吸收總量不是一成不變的,棉花對氮素的吸收與生長期呈正相關,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棉花各個部分對氮素吸收也不同,在棉花生育鈴期階段,氮素吸收達到最高水平。陶垿等(2015)[1]研究發現,施肥頻率對棉花品質和產量具有一定影響,在棉花生長過程中以1 周1 次的頻率施肥效果最佳。張國龍等研究表明,在棉花發育期,先施加氮肥后灌溉澆水,在固定時間內再施肥,能夠使氮素分布在土壤內35 cm 左右的深度,這個深度恰好處于棉花根系覆蓋范圍,有利于棉花對氮素的吸收利用,實現增產,降低氮素對土壤的污染。
不少專家學者研究在同等量氮素施肥情況下,不同施肥模式對棉花產量的影響,并通過試驗進一步研究棉花整個生育期對氮素的吸收情況,但是關于棉株不同部分、不同生長階段對氮素吸收情況的研究較少,因此,研究棉花在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全面表征特點,可以設計出更合理、高效的施肥模式,為新疆棉花施肥模式及管理方式優化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2-3]。
棉花生產試驗田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該地位于北緯40°、東經81°左右,海拔1 040 m,地勢平坦,光照豐富,年均日照時間達到2 600~2 700 h,年平均氣溫10.4 ℃,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干旱少雨,蒸發量大,寒暑變化劇烈,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春秋升溫和降溫迅速。年平均降水量46.7 mm,多年平均蒸發量1 890.7 mm,無霜期211 d。土壤質地為壤土,有機質含量15.13 g/kg,堿解氮含量52.8 mg/kg,速效磷含量22.8 mg/kg,速效鉀含量120 mg/kg,田間持水量22.4 g/m3,耕層土壤容重為2.03 g/cm3。試驗田種植棉花品種為新陸中61 號。
將試驗田均勻分為12 個區域,每個區域長8 m、寬3 m,彼此間隔2 m,并為其分別標記號碼1~12 號,在試驗田邊緣設置棉花保護帶,降低周圍土壤對試驗田棉花生長的影響。將12 塊試驗區域隨機分為6 組,每組2 塊試驗田進行相同的施肥模式,共有6 種模式進行對比試驗,以W 表示滴水,以N 表示滴肥液,6 組模式如下。第1 組W-N 模式記為W1:1/2 的時間W、1/2 的時間N;第2 組N-W 模式記為W2:1/2 的時間N、1/2 的時間W;第3 組W-N-W 模式記為W3:1/3的時間W、1/3 的時間N、1/3 的時間W;第4 組N-W-N模式記為W4:1/3 的時間N、1/3 的時間W、1/3 的時間N;第5 組W-N 模式記為W5:W 和N 同時進行;第6 組是無施肥模式記為W6:不施肥,為對照組,對比其他組棉花生產狀況。
試驗中,施氮量和澆水量參考新陸中61 號常規的用氮用水量,施氮量統一控制在310 kg/hm2,灌水量為4 150 m3/hm2,施鉀肥和磷肥量均為72 kg/hm2。在氮素施肥中,將70%的氮素以追肥形式分6 次施加,其余30%作為基肥使用。
在數據測定中,分別采取棉花在盛蕾期、盛花期、盛鈴期、吐絮期的樣品,并將莖、葉等不同部位分開,通過烘干、粉碎、過濾、消煮等環節進行處理,測定棉株氮素含量。列舉出最佳試驗結果不同情況處理下W4 各生育時期之間含氮量指標變化,見表1。
通過公式計算出氮肥在棉花發育過程中的氮肥表觀利用量(施氮區地上部分的吸氮量-對照區地上部分的吸氮量/施氮量)、氮肥生理利用率(施氮區產量-對照區產量/吸氮量)、氮肥農學利用率(施氮區產量-對照區產量/施氮量)、氮肥偏生產力(施氮區產量/施氮量)等數據。
在整個棉花發育完成及對棉株各個部分的數據測量后可知,棉花花蕾、花鈴、莖、葉中的氮素含量隨生長階段變化而變化。在盛花期,花蕾氮素含量達到最高,花鈴在吐絮期達到最高,莖的氮素含量會先增加后減小,在盛花期達到峰值,葉子的氮素含量在盛蕾期最高,隨后緩慢降低。不同配肥時段對棉花氮素各器官分配規律見圖1。
通過6 組試驗對比發現,N-W-N 模式中的棉株全氮含量要高于其他施肥模式,總含氮量達到了92.54 g/kg。在棉花不同的發育時期及不同部位,氮素含量仍然是以N-W-N 模式為佳。利用試驗數據計算,N-W-N 模式的農學利用率、偏生產力、生理利用率數值分別達到了9.54、28.58、1.39,明顯高于其他施肥模式,最終棉花產量也是以N-W-N 模式最高,對比第6 組無施肥增產了71%。
試驗結果表明,施肥模式對棉花氮素吸收利用有深刻影響,“1/3 的時間N、1/3 的時間W、1/3 的時間N”模式對棉花生產發育最有利,可以有效提高棉花產量和質量。同時在用水量一定的情況下,采取合理施肥模式降低了氮肥淋洗損失和對環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