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倬
摘要:追溯馬克思哲學的理論來源,哲學理論界通常認為德國古典哲學對馬克思的深遠影響主要來自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馬克思哲學是通過對黑格爾辯證法以及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揚棄建立起來的。然而康德作為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其后哲學家的啟迪作用必然不能被忽視。事實上馬克思的很多思想都可以在康德理論中找到根源,康德的思想也可以在馬克思理論中找到新的解釋。因此要深入研究馬克思哲學,理解好康德的哲學觀點正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否則就不能對馬克思哲學對的理論來源進行完整的溯源,對其理論的理解也會有失偏頗。本文就以“物自體”概念為例來說明馬克思對康德的破解與超越。
關鍵詞:物自體 生產關系 哲學革命
一、康德的“物自體”地位和含義
“物自體”是位于康德全部批判哲學金字塔最基礎部分的核心概念,康德這樣介紹“物自體”:“作為我們的感官對象而存在于我們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這些物體本身可能是什么樣子,我們一點也不知道,只知道它們的現象,也就是它們作用于我們之內所產生的表象。”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康德企圖利用這個概念與現象界相區別,認為我們所處的是現象界,物自體世界是獨立于現象界且不能被我們觸及的領域。在這里事物被分為了兩層,一層是事物的表象,另一層是事物本身也就是物自體。物自體是表象的來源,紛繁復雜的表象結合成現象界,然而我們只能通過從現象界的對象上獲得的經驗知識間接地認識物自體,而無法直接地認識它。因為物自體是超經驗的,我們認識經驗的對象和超經驗的對象需要不同的認識能力,而我們欠缺的正是屬于超驗世界的能力。
因此總體上“物自體”主要有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感性刺激的來源?!拔镒泽w”為認識活動提供認識的對象;第二,認識的界限。物自體”是超驗的,這屬于理性運用知性范疇無法觸及的領域,因為知性范疇只能在經驗中使用,否則就會導致先驗幻象;第三,理性的理念。在實踐理性中,“物自體”對人類的道德行為起著規范和引導性的作用。
二、關于“物自體”概念的思考
“物自體”概念引發了眾多哲學家的批判,唯心主義者如費希特和黑格爾,他們認為“物自體”這個概念只是一個虛構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黑格爾雖然肯定了康德哲學中事物除了現象還有本質的設定,但他認為現象和本質實際上是對立統一的,本質并不獨立于現象,更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無法企及的“了不起的智慧”。因此黑格爾認為:“物自體表示一種抽象的對象。從一個對象抽出它對意識的一切聯系、一切感覺印象,以及一切特定的思想,就得到物自體的概念?!蔽牡聽柊嘣凇墩軐W史教程》中評論,“感性在自身之后什么也沒有,知性在自身之前什么也沒有?!笨档掳阎R限制于經驗和現象,但“物自體”作為在認識活動中卻是不可知的,這就把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割裂開來。
真正站在康德立場上試圖對“物自體”進行解讀的是叔本華。作為新康德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學是建立在康德對世界的二重劃分上,他的表象和康德的現象是同一的,那么“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痹诳档抡軐W中,“物自體”領域屬于客觀存在,于是叔本華認為既然“物自體”不可能是獨立于主體之外的客體,那么就可以從主體自身內部找到一條通往“物自體”的途徑,即我們從自身內部即身體中直接認識到的東西就是意志,因而意志對于我們來說就是“物自體”。在叔本華哲學中,意志既是客體也是主體,世界既是意志也是表象,意志是一種沖動,是完全自由不受限制的,處于其他任何認識能力都無法并肩的無上地位。整個世界就是意志自身進行不同等級的客體化后的結果。站在唯意志主義的立場上,叔本華將“物自體”概念重新與人類現實生活相聯系,并進一步將“物自體”引向生存意志的領域。可以看出康德的理性在叔本華的哲學中被歸于現象界,而不再居于本原的地位,意志則等價于“物自體”,成了人的真正本質。事實上,康德哲學中也有意志的概念,但它與“物自體”不是同一類概念,在康德那里,意志是伴隨人的經驗產生的,康德曾試圖為意志增加諸多如道德法則,善良意志等理性約束,這一點恰恰是叔本華所不贊成的。這就說明康德認為意志背后應該有某種制約它的東西。
三、馬克思對“物自體”的理解和超越
如果說叔本華的意志開辟了對理解“物自體”的新方向,那么馬克思則是對這個新方向做了更深層次的探索。馬克思哲學顯然最初并不是針對“物自體”展開的,但是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立足點——現實世界,卻提供了另一種更現實的理解“物自體”的思路。
馬克思不再像以往哲學家一樣抽象地孤立地談論意志,而是立足于唯物主義的實踐觀,把意志代入實踐中去理解和解釋。馬克思認為“以往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笨档峦ㄟ^“哥白尼革命”提高了人在認識活動中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也強調了在人在“物自體”下的受動性,但卻將二者孤立討論而沒有統一到一起,這就使他的哲學并沒有完全以唯物的方式將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進行調和。于是馬克思在康德的基礎上從徹底唯物的角度提出了從實踐出發的重要觀點,就是要將人認識的能動性延伸到現實的創造性觸及到世界的發展性,這樣一來就利用在現實中實踐的人解除了對主客體研究的抽象性,而不再是憑空想象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按照馬克思實踐的觀點,實踐不僅是意志的來源,還是推動意志發展的動力,不僅是檢驗意志的正確與否的標準,更是意志活動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從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這里的人類意志不同于叔本華哲學中完全自由,沒有約束,主客體合一的意志。因為馬克思看到,社會中的人們為了生活,就必須要消耗大量的生命意志于謀生的生產活動。在社會歷史領域,人的需求引導著人的意志,人的意志又引導著人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推動著社會歷史發展變遷。既然人的意志永遠和生存需求息息相關,并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那么意志就不是完全自由沒有限制的?!盀榱诉M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人的意志的外化是借助于現實對象表現出來的,因此物的生產背后是人類的生存意志在起作用,然而生存意志的展開的具體方式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它必須符合一定的資本運作方式,符合經濟形勢下的社會生產關系。人的意志總是被它背后的生存需求所牽制,生產實踐又被一定的生產關系制約,因此馬克思哲學中的意志實際上可以更準確地說是“由物質生產關系所決定的意志”。正如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笨档略谧约旱恼軐W中試圖用一系列超驗的力量制約著意志,而馬克思則通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告訴”康德:在現實生活中,意志背后確實有某種東西起著約束作用,那就是“物質生產關系”或“社會生產關系”,這也是“物自體”的真正含義。到這里,馬克思終于將“物自體”從神壇搬到了現實生活,把紙上的理論變成了手中的實踐,真正地將“物自體”與人緊密地結合起來。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馬克思比以往的哲學家都更接近康德。
馬克思在唯物主義的視域下,對康德的“物自體”進行了現實化的解讀,他反對康德關于兩個世界割裂的觀點,從而揚棄了孤立討論人與物自體的局面,用實踐的概念將兩者串聯起來,統一于歷史唯物主義學說。在這里,馬克思的實踐概念不僅屬于認識論,更是屬于本體論領域的,這里的本體論不同于以往哲學中屬于抽象性質的本體論,而是屬于唯物性質的并具有生存意義與人的活動相結合的本體論。人通過實踐,將自己的意志外化在現實的對象上,從而實現了對現實世界的改造,世界的發展變化反過來也影響著人自身的發展,這樣互動聯系、與時俱進看問題的方式,正是馬克思能夠發展并超越康德的關鍵之所在。從這個角度看,這種用歷史唯物主義解決本體論問題的方式是可以與“哥白尼革命”相媲美的另一偉大革命。
可以看出,馬克思哲學中諸如實踐、主體、自由等關鍵詞與康德哲學息息相關,因為這些同樣也是康德哲學中重要理論概念,所以說馬克哲學的發展離不開康德的奠基與啟發。因此要深入研究馬克思哲學,理解好康德的哲學觀點是其中關鍵的一步,否則就不能對馬克思哲學對的理論來源進行完整的溯源,對理論的理解也會有失偏頗??档碌恼軐W理論的影響貫穿著整個德國古典哲學及其以后的哲學,在康德之后相繼出現的的各種哲學思潮某種程度上都建立在對康德的批判反思上,因此針對康德思想的革命和超越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否則哲學研究只會陷在懷疑主義的泥沼里停滯不前。而想要超越康德哲學首先就要理解好康德的“物自體”概念,進而才能理解純粹理性批判乃至整個康德哲學。事實上,康德之后的眾多的哲學家都試圖從不同的角度給出自己對“物自體”的解讀,也一步一步靠近“物自體”的秘密。這也最終促使馬克思完成了對康德哲學揚棄并超越的成果,并進一步把德國古典哲學遺產傳承并發揚光大,可以說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思考方式,把傳統的哲學思維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上。
參考文獻:
[1]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黑格爾.邏輯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