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萌
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集體資產的規模、結構、內容逐漸清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也逐漸完善,這也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升農村發展后勁奠定了制度性基礎。
貴州省湄潭縣核桃壩村以茶產業為支柱,牢牢抓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寶貴契機,讓鄉村茶產業插上騰飛翅膀,呈現出產業興、人氣旺、生態好、環境美的良好面貌,發揮出多重效應。近年來,核桃壩村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先進文明村鎮”“全省小康村”稱號,被譽為“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
家家有茶園 戶戶農工商
因地制宜、精選產業。干旱、缺水、農作物產量不高、貧窮落后一度是核桃壩村的真實寫照。從80年代以來,核桃壩村黨支部開始引進茶樹苗木、試種茶葉,試驗成功后把茶產業作為全村的特色主導產業,咬定茶產業不放松,立足當地的氣候、土壤、種植習慣等適合條件,編制茶產業發展規劃,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著力做大做強茶產業,茶產業歷經了從村支部帶頭種到村民主動種、從種植面積為零到如今的上萬畝、從單一的種茶到茶加工、茶銷售、茶旅游多元化經營發展,實現了“家家有茶園,戶戶農工商”的目標,綠了山嶺,鼓了農民腰包,茶產業成為核桃壩這個曾經窮山溝華麗變身的“法寶”。
深化產權改革,活要素。核桃壩村在全縣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完成確員、確權、確股、確管、建產權交易平臺“四確一建”改革任務。目前,全村8個村民組、19個小組(原生產隊)、859戶3607人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已全部成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東;清理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約9000萬元,包括山、水、林、田、湖、茶青市場、公租房、飲水工程、衛生院、文化廣場等,這些資產分別按資產來源、形成時間的原生產隊、原生產大隊、現建制村確定權屬,已確認登記造冊,縣不動產登記中心將頒發不動產權證;組建了注冊資金1500萬元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市場運營,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農戶+集體+企業”多主體聯動,推動產業升級增效益。核桃壩村充分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茶產業優勢,通過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提升了茶產業經濟效益;同時推進茶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大大拓寬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積極爭取外資投入,先后引進和組建資產均在2000萬元以上的四品君茶業公司、蕓香茶業公司等4家大型企業,著力建設茶海公園,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的完整產業鏈,“農戶+村集體+企業”的多主體多主題利益聯結格局逐漸完善,延長擴寬了茶產業為主的產業鏈發展。
夯實基層組織強保證。該村通過競職演說“海選”“兩推一選”、村民大會、股東代表大會等措施,民主推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將群眾認可的、有經營頭腦的、帶動力強的黨員干部選舉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群眾增收發揮自身力量;并推行村干部崗位目標責任制,接受群眾監督,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奠定人才基礎。
家家是股東 戶戶能分紅
推動了茶產業規模化發展和轉型升級。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茶葉連片種植和規模化經營,提高了產量和品質。目前,全村戶均茶園超過10畝,人均茶園3.5畝,年產茶青350萬斤,30畝以上茶葉種植大戶85戶,茶葉加工企業58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逐步實現了集中大戶種茶、專業制茶、統一茶青交易、統一品牌銷售的科學分工,茶葉綜合產值達8000余萬元,茶葉已成為核桃壩村的主導產業和致富產業。同時,受益于土地流轉,村里茶葉加工、鄉村旅游等二、三產業飛速發展,使農民得以進城務工或從事商業經營,或就地發展鄉村旅游業,走茶旅一體化路子,全村綜合產值已達2.24億元。目前,核桃壩村每年為周邊縣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3400余人;每年接待游客超過30萬人,年綜合收入達1100萬元。
夯實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力。核桃壩村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和茶葉專業協會,通過“支部+公司+協會+基地”的模式,整合茶葉、旅游、集體資產資源等,積極發展茶葉加工、休閑觀光農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目前,全村現有注冊資金 2000萬元以上的茶葉企業4家,其中村合作社與四品君茶業公司股份合作,并將村里的釣魚競技場、百茶廣場等資源資產交由公司經營,公司每年支付租金產生收益。2015年引進縣旅投公司在關子門組,以農戶的黔北民居為基礎,改建旅居農家——煙嵐旅居,現有26間精品客房,客房可同時接納客人50余人。同時,還著手將停車場、休閑廣場、名古樹、生態環境等資源性資產評估定價,對外合作經營,進一步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村累計村級收入達476萬元。
增加了農民財產收入水平。通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核桃村形成了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模式,實現了村民“家家是股東、戶戶能分紅”的目標。目前,群眾通過資源入股取得收益,同時將部分資源性資產入股旅投公司,通過開展水上養殖和游樂項目產生收益,每年能夠產生5萬元以上的分紅收益。還將農民承包的土地、山林、茶園入股合作社,發動群眾出資入股,聚集農村分散資源和農村閑散資金,開展經營管理,釋放改革紅利,增加農民分紅收入。
當年的窮山溝 今天的幸福村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是重要基礎。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黨建的生命線,基層組織建設是實現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力量。核桃壩村在80年代是有名的“窮山溝”,村黨支部班子探索如何發展產業致富,采取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支部建協會和公司的模式發展產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環境整治、農民素質提升過程中,黨支部和黨員干部都發揮了核心作用。核桃壩村從當年的窮山溝,變為今天的幸福鄉村,實踐證明,基礎在于基層組織建設。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是關鍵。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適合種植茶葉,有了茶產業,群眾實現就地就業,解決了周邊縣市區部分群眾的就業,增加了群眾收入。農村的發展,應注重產業發展,防止空心村出現,就必須把產業保起來、讓農民富起來。沒有產業支撐的新農村,房子建漂亮了卻成了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凸顯,核桃壩村因地制宜發展茶產業和鄉村旅游是整個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
精神文明提升是助推器。培育新型農民,轉變思想觀念、提升綜合素質是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軟件力量。核桃壩村近年來,通過系列農民培訓、道德講堂,“三八紅旗手”“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和諧家庭”等評比活動,組織開展“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庭院”等多種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現在,鄉村文化生活面貌煥然一新,老百姓主動發展的勁頭足了、信心強了,對鄉村發展的凝聚力也增強了。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