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敏
法螺是藏傳佛教的常用法器之一,是在佛教舉行儀式的時候吹奏的一種樂器。傳說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帝釋天等曾將一只右旋白法螺獻給佛祖,從此右旋白法螺即作為吉祥圓滿的象征在佛教中廣為應用。
法螺的特性。法螺,也就是海螺的一種,又稱為“法贏”“寶螺”“金剛螺”“蠡”“蠡貝”“螺貝”等,其制作方法是在卷貝的尾端裝上笛子而成,狀似喇叭,殼體碩大的還可以在殼層表面增加裝飾性物品,屬于貝殼制品的樂器。法螺為暖海產,喜歡棲息在海藻繁茂的巖石和珊瑚礁間,常以海星、海參和水螅等為食,多在春、夏季進行繁殖,主要分布于印度洋、新西蘭、菲律賓、日本等地。法螺隨佛教傳入中國,中國的藏、蒙古、滿、納西、傣、京、漢等民族依然采用,是藏族的“藏八寶”(又稱“八吉祥”)之一。
與佛教的淵源。《佛教器物簡述》載: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時,天上獻上種種供品,此八吉祥即為天人所供,故密乘行人常用此來裝飾佛壇。其中,白色法螺代表佛陀的三條頸紋,表征著佛陀的法音如法螺一般廣大悠揚,使人解脫、涅槃。
普通法螺為左旋螺,右旋螺極為稀有,比例僅為左旋螺的幾十萬分之一。右旋白海螺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供器之一,歷來成為供養上師、三寶的至為殊特、勝妙的供品。右旋海螺藏語稱為“東嘎葉起”,這種海螺曾是古代戰場上的軍號,當佛教傳入西藏后,海螺變成了法螺,用于為佛教宣傳教義,螺聲再不會挑起戰火,帶給人們的是和平安謐。《佛學大辭典》載:法螺其聲遠聞,以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其聲勇猛,以表佛法之雄猛;又吹螺而號令三軍,以譬說法降魔。
法螺作為法器,與一切法器一樣,是幫助行人發起正念的工具。清高宗曾撰《法螺贊》,認為這種“梵天之器”是“以演大乘,溥歸佛旨”。海螺為佛教八寶之一,紫禁城內或各地行宮的佛堂皆需陳設,從北京故宮梵宗樓內景中可見,佛前供案上正中除七珍、八寶、法輪等供器外,正中陳設一件白色法螺。由此可見,法螺在宮廷眾多佛教用器之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