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龍 顧因
摘? 要:美軍后勤社會化保障建設方面領先于世界各國軍隊,尤其在軍事物流運用方面,依托民用企業成熟的技術支撐,大力發展運輸裝備升級改造,有效地彌補了美軍戰略投送力量不足的短板。同時美國政府頒布新政,精簡非戰斗軍事機構,推動國內后備役人才資源發展,利用民用物流解決全球戰略性物資投送的問題。我軍在海上軍交運輸保障方面還落后于西方國家,通過分析美國民用物流在軍事行動中的運用,借鑒美軍海上信息化物資投送經驗,找出有利于我軍海上運輸投送軍民融合式發展新思路。
關鍵詞:軍交運輸;社會化保障;軍用物流;軍民融合
中圖分類號:E246???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military delivery usage of USA force has leading the world for the support of civilian enterprise in the logistic area, relying on the mature technical, vigorously upgrade and transform transport equipment, which effectively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of US military strategic delivery force. At the meantime, the US government promulgated a new policy to streamline non-combat military institution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reserved human resources, and use civilian delivery resour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global material delivery. PLA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cover in according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maritime military transport support are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usage from US civilian delivery in military operations to learn from the US military maritime information material delivery experience, to find out is conducive to our military maritime transport delivery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new ideas.
Key words: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socialization support; military delivery; civil-military coordination
隨著新軍事革命的不斷深入,各國軍隊后勤保障的社會化程度正在不斷提高,逐步滲透到軍事物流、軍需采購、倉儲配送、裝備研發等各個領域。美軍在這方面起步較早,現今保障社會化已成為美軍后勤保障的重要措施,其后勤保障社會化水平位居各國前列。
1? 美軍社會化保障發展道路
海灣戰爭中,美軍80%的后勤技術保障人員是征召的預備役人員;34家地方航空公司提供了各種飛機115架,運送貨物和人員占美軍全部空運貨物的22%和空運人員的69%。美國在海上調用后備役船只64艘,租用商船213艘,運送的作戰物資占全部輸送量的34%。美軍之所以擁有強大的后備力量,是因為美國政府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布局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
1.1? 走軍地協作的道路,充分利用企業和民用技術進行軍事物流裝備的研制生產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美軍就嘗試擺脫傳統的依靠政府的軍工廠、兵站和造船廠研制、生產、保養武器裝備的路子,轉向軍地結合、軍民兼容的軌道。當時飛機第一次運用于戰爭,美軍方急需此種新穎的作戰平臺參戰,因而求助私營企業研制戰機,這種作法事后證明是卓有成效的。它既促進了美國民航事業的發展,又為軍方利用私人投資、加快飛機設計進步開辟了道路。二戰后,美軍更加注重走軍民兼容的道路。美軍認為,走軍地結合、軍民兼容的后勤保障之路,可以使軍地雙方均受益。對軍方來說,確定研制方向后,與私人公司簽署合同生產,可以直接利用地方雄厚的生產資本、先進的制造工藝和高級技術人員,節約了大量的生產成本;而對私人公司講,承攬軍方業務,既擴大了產品銷售渠道,創造了市場聲譽,又擴大了公司影響。由于軍方武器研制項目代表了產品的最新發展方向,促使私人公司努力研究新工藝、新技術以適應軍方需求,增強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另外,進入這種供與求的良性循環之后,整個社會的制造業水平會產生連鎖反應而普遍提高。這就是軍地結合、軍民兼容方式帶來的巨大好處。近幾年美軍加大了依靠地方企業研制生產武器裝備的力度,整個國防工業體系對地方企業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
1.2? 健全法規和制度,依托民用運輸工具,彌補軍方投送力量的不足
美軍為維護其全球戰略利益,客觀要求其必須具備充足的運輸力量和快速靈活的反應能力;另外,自從美國將其軍事戰略重點由“前沿部署”轉為“前沿存在”后,海外駐軍規模和物資儲量相對減小,戰前的及時補充十分重要。因此,美軍在加大自身戰略運輸力量的同時,更大程度上依賴于地方的戰前軍力投送,以此保證戰備工作的正常運作。
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先后動用了空運司令部的300多架戰略運輸機,空軍后備部隊和空中國民警衛隊的341架運輸機以及民航后備隊的戰略后備力量。整個海灣戰爭期間,商用飛機每天飛行多達25架次以上來支援“沙漠盾牌”行動,與現役空軍飛機等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強大的空運網,大大加強了美軍的持續保障運輸能力。美政府為鼓勵民航公司,對其所征用的航空后備隊飛機按每次飛行一個座位800美元予以補償,也大大刺激了民航參戰的決心。除空運外,軍地結合的海上運輸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海灣戰爭中,美國在海上調用后備役船只64艘,租用商船213艘,運送的作戰物資占全部輸送量的34%。
1.3? 戰時征召從事專業勤務工作的后備役人員擴充兵力
美軍認為,在長期的國家建設事業中,具有軍地通用性的各行業儲備著大量技術人才,“沒有必要花大筆錢招募、訓練士兵做老百姓也能做的工作”,如倉儲運輸、醫療保障、汽車駕駛員等工作。美軍從80年代開始,后備役部隊得到極大的發展,人員素質、快速反應能力等都得到增強,從而提高了戰備水平和縮短了平時向戰時轉化的時間。
美國政府和軍隊動員后備役人員,不僅數量多、速度快、質量高,而且在制度上、手段上也比較靈活。海灣戰爭期間,美國防部長辦公室及時采取行動,爭取國會修改《士兵和水兵民間救濟法》和《老兵重新就業權法》,提高軍人的福利待遇,特別是征召的后備人員的待遇。各軍種為了減輕后備人員與家人分離的痛苦,有步驟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家庭支援活動;同時還爭取雇主們對那些應召入伍的后備役人員的支持,有的為他們保留工作崗位,甚至是部分薪金。由于各項政策、法規和制度的保障,國內人力資源的巨大潛力便發揮出來了。
1.4? 將非戰斗保障工作承包給地方私營公司,使軍隊更好地履行應盡職責
美軍認為,軍隊的許多后勤保障工作,特別是那些非戰斗性的保障工作,完全可以由市場承擔,如社會服務、基地維修、搬運裝卸、非戰斗物資倉庫運營等。美軍后勤保障的幾乎所有領域都有私營公司承包的項目,軍隊主要用合同方式規范其行為。美軍的軍隊醫院比較少,如太平洋總部只有一所后方醫院,軍隊平時的醫療保障主要是與地方醫院簽訂醫療合同。
美軍還利用本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的倉儲資源,多點存儲戰略性物資,以適應日益分散和機動的部隊的需要,并能從世界任何地點進行投送,其提供保障的時間將以時或日計,將使未來的聯合部隊變得更加機動、多能,從而進一步減少部隊對戰區大量物資儲備、大規模劃區保障部隊和后勤基礎設施的依賴性。同時利用信息優勢和技術創新,設計研發“聯合全資產可見性系統”和“全球戰斗支援系統”等項目,使美軍部隊能夠準確跟蹤并及時轉移包括正在運輸途中的各種物資,從而加速所需的軍用物資和其他保障力量的投送,使美軍后勤物流更加精干、反應更加靈敏。
2? 美軍社會化保障經驗對我軍的啟示
基于對美軍社會化保障的研究,結合我軍當前推進新時期軍隊編制體制改革的實際,走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新道路,完成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對海上軍事交通運輸投送力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和新要求,我軍可以借鑒美軍依托民用物流后備力量發展的經驗,提升部隊海上運輸投送能力。
2.1? 借鑒美軍軍事物流理論指導我軍海上軍交運輸保障行動
美軍軍事物流是西方軍事物流的典型代表,其戰略目標是:以投送型代替傳統的前沿部署型;以信息化、可視化代替傳統單一的機械化;以速度型代替傳統規模型;強調適時、適量、適用、靈敏、精確的物流保障;大力加強空運、海運、空中加油等戰略技術和戰略力量的投入。借鑒美軍先進的軍事物流理論,結合我軍海上軍交運輸的現實情況,探求我軍海上軍交運輸的先進理論,指導我軍海上軍交運輸保障行動。
一是要借鑒外軍的研究成果。美、英等西方軍事強國,經過組織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局部戰爭的軍事后勤行動,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軍事物流實踐經驗,形成了比較成熟和完善的軍事物流理論與方法。我們在海上軍交運輸研究中,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軍的研究成果,汲取外軍的有益經驗,結合我軍實際,打破常規,大膽創新,提出海上軍交運輸新思想、新觀點和新方法,取得海上軍交運輸研究的新突破,豐富和發展我軍海上軍交運輸理論。
二是要借鑒民用物流的研究成果。近年來中國物流業逐步發展壯大,通過與國際先進物流企業的合作與競爭,我國物流業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我軍海上軍交運輸應吸收地方物流的先進理念、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現代物流技術,提高海上軍交運輸的管理和技術水平。
2.2? 借助民用物流能力發展我軍海上投送力量
要提高我軍海上軍交運輸保障能力,就必須改變觀念,與時俱進,以軍事斗爭準備為牽引,借助我國龐大的民用運力,科學構建我軍海上軍交運輸保障的大系統,將海上輸送方式從傳統的“萬船齊發”向“運力精干管用”的方向轉變,將海上輸送的任務從近距離突擊向戰略輸送保障拓展。
一是要合理配套,注重戰略投送力量發展。當前,我軍軍事斗爭準備的重點是渡海登島作戰,將海上輸送的著眼點主要放在了近程突擊輸送上。然而從這次伊拉克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到,美軍采用的快速海運船從美本土到海灣將近兩萬公里的海路最快只需12天,而我國無論是從鴨綠江口還是從北部灣口,到東南沿海地區的距離最長也不過2 000公里,如果我軍戰略海上投送力量發展到較高階段,未來作戰海上運輸遠程機動對我們是充分可行的。為此我們應借鑒美軍經驗,大力發展海上軍交運輸體系,適時調整部隊輸送方式與結構。首先,加強對海運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平時用于市場運營,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戰時征用為軍港,為軍艦提供戰略支撐。其次,要合理規范使用戰略支援船隊,捋順軍地雙方管理層級關系,明確權責使用相關規定,要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和政策配套,全面提升戰略支援船隊投送能力。最后,要改善船舶類型構成,提高大中型船舶比例,選擇有吊裝設備或改裝后能與卸載舷托連接的車客兩用渡船、滾裝船,用于輸送兩棲戰斗車輛和自行火炮。
二是平戰結合,嚴密組織民船海上演練。未來作戰,我軍自身海運投送能力較弱,屆時必然動員大量民船。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借鑒美軍成功經驗,完善動員法規制度,尤其是要結合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民船動員使用的激勵補償機制問題研究。另一方面,要積極動員地方船舶參加軍事演習,提高其應變反應能力。美軍的實踐證明,平時動員民用船舶進行部隊海上輸送演習對提高國防意識、熟悉指揮程序和找出存在問題等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將民船動員演習納入部隊的軍事演習中來,緊密結合民船擔負運輸任務,創新民船動員訓練演練的方法,使各級交通戰備部門熟悉登島作戰民船動員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手段。其次要加強教育訓練,提高國防交通隊伍素質。通過加強國防教育、組織軍事課程和開展業務訓練等方式,讓其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有意識地摔打隊伍、錘煉隊伍,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三是加速革新,提高海上軍交運輸技術含量。世界新軍事變革以驚濤裂岸之勢奔涌而來,戰爭正向信息化形態快速推進。我軍的海運建設也不例外,必須突出信息化作為海上軍交運輸保障系統各關節“粘合劑”的作用。面對未來作戰各種武器裝備和作戰物資的海運任務,特別是尖端武器裝備的運輸,也要求海運運力具有先進的指揮控制能力,以便對運輸對象實施監控和追蹤。通過隨時取得聯絡,迅速處理信息,及時做出決策,確保運輸安全。目前,我軍信息化建設已初具規模,但層次還不高,兼容性較差,與未來作戰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為此,首先要適應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發展需要,將軍事分析模擬技術運用于海上軍交運輸需求預測中,此舉既可以大大提高運輸保障需求計算的效率與準確性,又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加強通信系統建設,加強對戰略海運力量、民船和交通樞紐海上衛星電話、移動通信設施的維護、完善和配套,提高交通運輸保障指揮自動化系統的通信保障能力。
2.3? 物流信息化在海上軍交運輸裝備中運用
信息化戰場上,部隊通常要在大范圍、大空間實施機動作戰,加上非線式的作戰環境,現代化的艦船運輸裝備將在軍事交通運輸中發揮更大更顯著的作用。
一是發展可視化的艦船運輸裝備。可在運輸艦船上安裝移動式物資跟蹤系統,該系統包括射頻卡、艦載微機、射頻卡閱讀器、無線電接收機。通過無線電接收機和通信衛星,所載的物資信息和艦船位置被傳輸到中心數據庫。這樣,無論是指揮部門還是前線部隊,都可以隨時了解運輸艦船的航行情況和物資情況,使在航行中的運輸艦船具有可視性。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對數百輛戰術輪式車安裝了新式移動跟蹤系統,該系統能夠提供通信與跟蹤能力,后勤指揮員能夠適時了解車輛位置,跟蹤行車路線并與駕駛員聯絡,指揮戰場保障資產準確及時的流動與輸送,可為運輸途中的駕駛員提供保障對象的現實位置、可選擇的最佳路線、道路狀況、可能受到的威脅、下次集結地點和時間等信息。
二是合理改造民船,使其滿足信息化作戰需求。在積極研制新型運輸艦船的同時,也應重視對現有運輸裝備的技術改進,以提高現有運輸裝備的性能。可以通過成熟技術的疊加、融合和滲透,實現功能的疊加,達到多功能化。現有運輸艦船從貨艙、吊裝設備、操縱系統、動力裝置到運輸跟蹤系統,都可采用現代成熟技術進行改進,以適應現代軍事交通運輸的需求。通過成熟技術的集成化、系統化改進現有裝備,既易于實現,又能節約經費,縮短研制時間。
三是設計軍民通用的海上運輸指揮信息系統。海上軍交運輸指揮信息系統,主要完成在運人員、裝備、物資和運輸艦船的類別、數質量、位置、狀態變化、情況處置和運輸組織等信息的獲取與處理,艦船運輸的效果評估,運輸艦船的管理,運輸計劃的制定和執行。軍用艦船運輸指揮信息系統是軍事交通運輸指揮信息系統的分系統,對軍事交通運輸指揮信息系統提供運輸業務支援,并接收軍事交通運輸指揮信息系統的自動化管理。未來民用船舶力量補充進入我軍海上運輸投送體系,應研發海上運輸指揮信息系統民用版本,可有效加強對預征民船的管理,實現對運輸途中的物資進行動態跟蹤、指揮調度,以及港口、裝卸地域的建設和維護管理。
3? 結束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盡管我軍和美軍在海上戰略投送能力、后勤物流社會化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運輸投送力量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具有一般性,審視美軍社會化保障力量建設的理論觀點、分析其建設實踐中的做法經驗,可以為我軍運輸投送力量建設發展開拓思路和提供借鑒。我國經濟總量蓬勃發展再創新高,民用運力也具備巨大潛力,只要我們抓住戰略發展機遇,創效性地吸收外軍經驗做法,就能夠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強軍之路。
參考文獻:
[1] 樊高月. 伊拉克戰爭—來自參戰國軍方的報告[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98-120.
[2] 符林國. 伊拉克戰爭—戰略戰術及軍事上的經驗教訓[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25-32.
[3] 總后軍交運輸部. 伊拉克戰爭軍交運輸保障研究論文集—裝備與技術部分[M]. 北京:總后軍交運輸部,2003:44-48.
[4] 總后科技裝備局. 伊拉克戰爭—美英聯軍后勤裝備與保障技術研究資料匯編[M]. 北京:總后科技裝備局,200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