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郭永冰,郜輝,李明,馬向輝
(山西省沁源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山西 長治)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疾病,偏發于中青年及老年群體,群體患病比例約占總患病人數的65%,而其中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則在老年群體中有較高發病率。目前,臨床上針對橈骨遠端骨折一般都選用手術治療方式,便于縮短患者的治療和恢復時間,但傳統式的治療手段對后期患者腕關節的功能恢復效果不太顯著且存在諸多問題[1]。因此,本次研究伴隨創傷外科不斷進步的同時提供了“T”型鎖定加壓骨板和萬向雙柱鎖定接骨板兩種手術治療模式,分析對比兩種手術治療手段的臨床療效。
抽取某院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收治的需進行手術治療的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參與研究調查,并將其中的30例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15例)和參照組(15例)。其中參照組中男7例,女8例,年齡42~68歲,平均(51.41±9.48)歲;研究組男6例,女9例,年齡在42~68歲,平均(51.23±8.75)歲。
參照組--“T”型鎖定加壓接骨板:(1)取仰臥位,從掌側入路,一般是在臂叢神經麻醉后;再選擇縱行切口位置,一般是沿橈側腕屈肌橈側緣處;向尺側牽引橈側腕屈肌,向橈側牽引橈動脈及肱橈肌;將旋前方肌切開,讓骨折斷端完全暴露出來;(2)復位(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以腕關節關節面的平整恢復為主,注意尺偏角和掌傾角;(3)確認骨折復位一定要在C型臂透視下完成,再選適當的“T”型鎖定加壓接骨板予以固定,最后沖洗后縫合[2-3]。
研究組--萬向雙柱鎖定接骨板:(1)取仰臥位,從掌側Henry入路,一般是在臂叢神經麻醉后;再選擇縱行切口位置,一般是沿橈側腕屈肌橈側緣處;向尺側牽引橈側腕屈肌,將旋前方肌充分暴露出來后將其切開;(2)將骨折斷端完全暴露出來,清掃軟組織,骨折復位后,再選用克氏針予以初步固定,保證橈骨遠端關節面的平整;(3)選用適合患者的萬向雙柱鎖定接骨板,借用C型臂透視,確認放置角度和長度后予以固定,將克氏針拔出后,沖洗縫合[4]。
兩組術后均給予消腫、抗感染等治療,同時指導腕關節功能康復訓練。
參照《橈骨遠端骨折診療方案》制定標準:①手術前后的影像學指標--掌傾角、尺偏角,依照正側位X線片予以測定。②腕關節活動度--橈偏、背伸、掌屈、尺偏。③腕關節活動功能評分--依據Gartland & Werley腕關節評分系統測定,優(0~2分)、良(3~8分)、中(9~20分)、差(≥ 21分)。
利用SPSS 18.0軟件分析、處理,用t、χ2檢驗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則P<0.05。
研究組和參照組的尺偏角和掌傾角在手術前的影像學指標無明顯區別,但手術治療6個月后發現,尺偏角和掌傾角的影像學指標表現較優的一組是研究組,兩組在術后6個月的指標均具有一定差異性,詳見表1。
表1 影像學相關指標( )

表1 影像學相關指標( )
掌傾角 尺偏角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研究組 15 -4.52±0.69 10.05±1.767.18±1.2018.90±3.41參照組 15 -4.46±0.70 7.13±1.66 7.26±1.4212.35±2.89 t 0.236 4.674 0.166 5.675 P 0.814 0.000 0.868 0.000組別 例數
經不同手術治療方式治療6個月后可知,腕關節活動度(尺偏、背伸、橈偏、掌屈)表現更靈活的一組是研究組,參照組和研究組腕關節的活動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術后6個月腕關節活動度( )

表2 術后6個月腕關節活動度( )
組別 例數 尺偏 掌屈 橈偏 背伸研究組 15 22.21±3.75 71.42±3.87 20.05±2.71 73.25±4.75參照組 15 17.56±3.35 52.05±3.71 13.56±2.43 65.24±4.36 t 3.581 13.993 6.905 4.811 P 0.001 0.000 0.000 0.000
參照組和研究組術后腕關節活動功能比較,腕關節活動功能表現為優良效果更多的一組是研究組,參照組中仍存在活動功能偏差一類的患者,兩組的腕關節活動功能具有一定差異,詳見下表3。

表3 腕關節活動功能[n(%)]
兩組在手術治療后的并發癥情況對比,出現腕管綜合征、腕關節慢性疼痛、愈合畸形或骨折移位的概率更高的一組是參照組,研究組的并發癥概率明顯較低,兩組術后的并發癥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4。
橈骨遠端骨折發生在橈骨遠端2~3 cm,常伴橈腕關節及下尺橈關節的損壞,其臨床癥狀有壓痛明顯、腕部腫脹、腕部和手活動受限等,不僅會造成運動功能障礙,同時還會造成肌肉、神經的損害。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特點包括: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關節面移位超2 cm;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粉碎范圍背側超掌側50%;橈骨遠端復位后,仍然存在移位情況。現階段,臨床上提供了多種針對橈骨遠端骨折的手術治療方式,以恢復腕關節的功能活動,而本次研究選用了“T”型鎖定加壓骨板和萬向雙柱鎖定接骨板兩種治療方式對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實行相應治療,來評估兩種治療方式的臨床療效[5-6]。萬向雙柱鎖定接骨板是一種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相較于“T”型鎖定加壓骨板,前者可提供更好的抗扭矩能力和穩定性,也更符合橈骨遠端的解剖結構,減輕對骨膜的創傷,更適合臨床微創的需求。本次研究將“T”型鎖定加壓骨板和萬向雙柱鎖定接骨板在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依據對比結果可知,研究組和參照組在手術治療前后的影像學指標相比,尺偏角和掌傾角在手術前的影像學指標無明顯區別,但手術治療6個月后發現,尺偏角和掌傾角的影像學指標表現較優的一組是研究組,兩組在術后6個月的指標均具有一定差異性;經不同手術治療方式治療6個月后可知,腕關節活動度(尺偏、背伸、橈偏、掌屈)表現更靈活的一組是研究組,參照組和研究組腕關節的活動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參照組和研究組術后腕關節活動功能比較,腕關節活動功能表現為優良效果更多的一組是研究組,參照組中仍存在活動功能偏差一類的患者,兩組的腕關節活動功能具有一定差異;兩組在手術治療后的并發癥情況對比,出現腕管綜合征、腕關節慢性疼痛、愈合畸形或骨折移位的概率更高的一組是參照組,研究組的并發癥概率明顯較低,兩組術后的并發癥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及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并發癥情況[n(%)]
綜上所述,兩種鎖定接骨板治療中,萬向雙柱鎖定接骨板針對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臨床療效更佳,術后腕關節的恢復效果及活動度、功能評分等更高,優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