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湖南省境內的官話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北和湘南。對西南官話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中,語音的研究多于詞匯和語法;從地域上看,對湖南北部的方言研究比南部的方言多。本文從語音、詞匯、語法等角度對西南官話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認為目前西南官話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關鍵詞】 西南官話;語音;詞匯;語法;綜述
【中圖分類號】H17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8-0108-02
一、引言
(一)湖南省語言狀況
湖南省的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話、贛方言、客家方言,還有湘南土話、鄉話這些尚未確定歸屬的方言。西南官話是北方方言的分支,也是湖南的第二大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和東南部的廣大區域,包括常德市的城區及其所屬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所屬縣,張家界市的城區、桑植和慈利,懷化市的城區及其所屬縣,永州市的城區及其所屬縣,郴州市的城區及其所屬縣。
(二)研究現狀
雖然說西南官話是湖南的第二大方言,但湖南省內西南官話的研究還是薄弱的。到目前為止,出版了一些論及湖南方言的專著,但是對湖南西南官話進行深入研究的專著較少。
二、研究成果
湘北的西南官話也就是常澧片的研究有著比較好的傳統,成果也比較豐富。而湘西和湘南的西南官話能夠見到的反映方言狀況的材料多零零散散見于各地方方言志中,但其實不是方言研究。而對常澧片方言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語音方面,詞匯、語法的成果較少,前人學者的研究,往往把常德方言作為西南官話的典型代表,至于西南官話中其他方言與常德方言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還沒有具體詳細的研究,而整個湖南省西南官話區內部方言間的相同和不同,甚至方言之間是否存在相互聯系,因為缺乏各方面的資料,沒有學者進行全面的比較和研究。常德地區方言的研究,鄭慶君《常德方言研究》(1999)對老常德市的方言研究非常詳細,老常德市是現在的武陵區。這部著作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對老常德市的方言進行了非常深入細致的研究。語音方面,作者從歷時、共時的角度將常德方言與中古音系進行了比較,并將常德方言和現代普通話進行了比較;詞匯方面,作者列舉了詳細的分類詞表,并且從語義、語用的角度,對常德方言中與普通話中詞語的詞形相同,但意義和用法有差異的詞語進行了比較細致的分析;語法方面,作者注重的是對有典型的方言語法進行研究,而常德方言與現代普通話相同之處的語法沒有過多的分析研究。
除了專著,還有一些研究文章,如鄭慶君《湖南常德方言的語氣詞》(2002)、《湖南常德方言的名詞重疊及兒化》(1997)都分別對常德方言的詞匯進行了分析研究。趙冬梅《澧縣方言的兒化和兒尾》(2002)對澧縣方言的兒化和兒尾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應雨田《澧縣方言的音系》(1991)詳細地分析了澧縣方言的音系,還有《湖南省志 · 方言志》中對常德各方言點進行了記錄。
(一)語音研究
語音方面的成績主要是對語音現狀的描述分析,其中既有區域性的總體分析,也有單個方言點語音的總結,碩士論文占很大比重,有唐金花《湖南石門方言語音研究》(2006),吳芬芳《石門方言音韻研究》(2006),熊連珍《安鄉方言語音研究》(2008),朱永莉《桃源縣方言語音研究》(2010),謝萌《臨澧方言研究》(2012),唐小平《湖南津市渡口鎮方言語音研究》(2012)。有關湖南西南官話相關區域的語音總體研究的文章很少見,語音歷時發展演變研究的成果同樣的少見,有關西南官話語音史研究的成果也少見。
唐金花《湖南石門方言語音研究》(2006)這篇文章詳細地介紹了石門方言的情況,主要描寫了石門方言的聲母、韻母和聲調系統;分析了石門方言的聲母、韻母、聲調的特點;描寫了石門方言聲母、韻母、聲調的文白異讀,以及方言中獨立的新老異讀;將石門方言的聲母、韻母、聲調與中古音的聲母、韻母、聲調進行了比較;將石門方言與北京語音、常德方言進行了比較,最終得出了石門方言屬于西南官話的結論。
吳芬芳《石門方言音韻研究》(2006)對石門方言進行了調查,全文的研究以石門方言語音為對象,其語音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弱化、連續音變,構形音變,詞義分化音變方面。全文整理出石門方言的聲母、韻母、聲調系統的規律。
熊連珍《安鄉方言語音研究》(2008)全文介紹了安鄉的基本情況,全面描寫了安鄉縣城關鎮話的語音系統及特點;研究分析安鄉方言的音變現象,分析安鄉方言中文白異讀的現象;歸納了安鄉方言的同音字表;作者對安鄉方言的聲母、韻母、聲調系統與中古音系、與普通話系、與周邊縣市方言進行了比較研究,對安鄉方言的聲母、韻母、聲調系統與西南官話的聲韻調特點進行了比較和分析,得出了安鄉方言屬于西南官話的結論,作者論證了安鄉方言是劃分西南官話的重要標準。
朱永莉《桃源縣方言語音研究》(2010)全文介紹了湖南省的地理概況、漢語方言,湖南官話的地理分布、研究現狀,桃源縣四個方言點的地理、語言等概況及文章的研究意義和方法;介紹了桃源西南官話四個代表點音系并與中古音系進行了比較;從聲母、韻母、聲調三方面分析桃源西南官話內部的一致性與差異性、湘北官話內部的異同、湖南省西南官話語音的差異;討論湘西、湘南官話地區的語言接觸問題,分析了“借用”“萎縮”“混雜”“兼用”等接觸形式在湘西、湘南官話中的具體表現。
謝萌《臨澧方言研究》(2012)涉及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介紹臨澧方言音系及其特點,對臨澧該地的方言聲母、韻母、聲調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對臨澧方言的音變進行了分析,介紹臨澧方言詞匯概況,與普通話的詞匯相比較,簡要介紹方言的古語詞,分析臨澧方言的詞法特點和句法特點,對民歌、諺語、歇后語做出語料記音和整理。
唐小平《湖南津市渡口鎮方言語音研究》(2012)簡單介紹了津市的語言情況,對津市方言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介紹了津市渡口鎮方言的語音系統、音韻特點及文白異讀,分析研究了津市渡口鎮方言的語音音變現象,包括輕聲和兒化現象,歸納出了該地方言的同音字表,分析比較了該地方言的內部差異,并對津市方言進行了分片。
(二)詞匯研究
詞匯研究方面相對薄弱,有關詞匯研究的文獻和專著比較少,鄭慶君《常德方言研究》這部專著涉及了詞匯方面的研究,不僅列出該方言的分類詞表,而且從語義、語用的角度對那些與普通話中詞語的詞形形同而意義及用法有大大小小差異的詞語進行了比較細致的分析,學位論文謝萌《臨澧方言研究》(2012)介紹臨澧方言詞匯概況,與普通話的詞匯相比較,簡要介紹方言的古語詞,并做出釋例分析。
(三)語法研究
總體來說,語法研究沒有語音研究深入集中,研究成果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是對兒化的研究,如趙冬梅的《澧縣方言的兒化和兒尾》(2002),易亞新《石門方言的“非重疊+兒”與“重疊+兒”》(2005),馬雪《試論常德方言兒化現象》(2004)。
第二是對某一詞類的研究,如姜抗、張梅靜《常德方言的人稱代詞》(2009),學位論文楊鋒《湖南省石門蒙泉鎮方言副詞研究》(2011),肖靜《湖南漢壽方言插入語研究》(2011)。
三、總結
綜上所述,湖南常德西南官話研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語音研究方面強,詞匯語法方面弱。在收集的文獻資料中,專門的語音研究的論著遠遠多于詞匯和語法,從數量上看,語音研究也占多數,從質量上看,語音研究論著也比詞匯語法的高。第二,北部方言強,南部方言弱。從地域上看,北部方言研究成果比北部豐富,尤其是常德地區,占了文獻的絕大多數。第三,常德西南官話內部差異明顯,前人對此關注較少,沒有得到充分展示。
參考文獻:
[1]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南省志 · 方言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2]石門縣志編纂委員會.石門縣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
[3]應雨田.湖南安鄉方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鄭慶君.常德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姜抗,張梅靜.常德方言的人稱代詞[J].消費導刊,2009,(3).
[6]馬雪.試論常德方言兒化現象[J].語言研究,2004,(1).
[7]唐金花.湖南石門方言語音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2006,(3).
[8]唐小平.湖南津市渡口鎮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5).
[9]吳芬芳.石門方言音韻研究[D].廣西大學,2006,(6).
[10]肖靜.湖南漢壽方言插入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5).
[11]謝萌.臨澧方言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4).
[12]熊連珍.安鄉方言語音研究[D].貴州大學,2008,(12).
[13]楊鋒.湖南省石門蒙泉鎮方言副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5).
[14]易亞新.石門方言的“非重疊+兒”與“重疊+兒”
[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1).
[15]趙冬梅.澧縣方言的兒化和兒尾[J].韶關學院學報,2002,(4).
作者簡介:
蔣雯,女,湖南常德人,土家族,衡陽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