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遺產保護與當地社區之間是一種依存關系,兩者相互影響,其中文化遺產保護對社區發展的影響有兩個方面,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本文在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分析文化遺產與社區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對社區發展的諸多影響,并試圖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使文化遺產保護與社區發展雙雙得到促進,達到雙贏的局面,保證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文化遺產;保護;社區;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8-0080-02
基金項目:吉林藝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長春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利用模式研究》,吉藝研創合字[2018]第069號。
一、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理論
文化遺產保護是基于科學的理論,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學術界歷來存在著兩個主要的理念,即客體中心主義和文化功能主義。客體中心主義強調的是文化遺產本身的價值,即重在保護。其中判斷文化遺產價值的標準并不是固定的:針對文化遺產,有時是以所達到的藝術成就,有時是以文化遺產的規模,有時則是以文化遺產所處的歷史時期為衡量標準。也就是說,文化遺產的藝術成就越高,規模越大,所處的歷史年代越久遠,其保護價值越大。這種理念不主張對文化遺產進行各種開發和利用,以避免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損失了其內在的文化價值,重視的是將其完好無損地保護起來,使其成為博物館里的文物和展品。
文化功能主義則認為文化遺產存在的價值就是它對社會的功能,因此在對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更加強調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使其達到文化交流和教育的作用,為社會發展服務。這種理論試圖讓文化遺產變得生動起來,拉近與社會生活的距離。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功能主義不建議對文化遺產的過度保護使其與社會脫節。
由于文化遺產保護對社區發展產生影響,因此,綜合兩種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折中的方式似乎更符合現代社會人們對文化遺產所采取的態度即有效保護,有限利用。
除了以上兩種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之外,目前新興的遺產保護理念是跨文化保護理念,指的是對文化遺產特別是具有多種文化背景的文化遺產資源進行跨文化保護與管理,例如俄羅斯的圣彼得堡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區內共有一千多處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大多數是宏偉壯觀的高大建筑、雕塑、街道等構成的完整成片的歷史場景,集中體現了不同時期的建筑特色和建筑風格。其文化遺產的文化背景也相當豐富,有俄羅斯本土的建筑師的建筑作品,同時還有來自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筑師的優秀作品,他們大都是在當時皇室的授意下,有充足的資金和上等的建材,充分展現了他們的智慧和技藝。保護區的建筑群以古典主義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為主,代表了那一歷史時期最高的藝術成就,同時也是一種跨文化的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和展示。因此對圣彼得堡文化遺產的保護就不僅僅是依靠俄羅斯的文化傳統、文化背景和文化標準,還要更多地考慮意大利、法國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背景,這樣做實際上增加了保護和研究的難度,但是也賦予了文化遺產更多的文化符號和文化意義,使其歷史文化感更厚重,為接下來的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樣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文化遺產獲得一種跨文化的認同。
二、文化遺產保護對社區發展的影響
在文化功能主義和跨文化保護理念的指導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日漸規范有效,對社區發展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一)帶動社區的經濟發展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勢必會帶動經濟的發展,引起社會各方分關注,為當地的居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提高生活質量。其中首先受益的是文旅產業,隨著各類配套設施如交通、住宿、觀光以及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宣傳、銷售等手段和渠道的完善,將極大地帶動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對提升整個社區價值具有重要作用。
(二)產生更多協作關系
文化遺產保護的實施將產生更多的協作關系。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在當地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協作生產共同創造更多價值、利益;同時各類商業企業的進入也將與當地協作,共同開發旅游資源;社區與政府之間的聯系也將越來越多,主要是接受政府的調研和考察,向政府提供相應的信息,執行政府為保護和開發而制定的各種政策措施;同時為了宣傳文化遺產,社區與媒體之間的關系也將會進一步加強;為了更好地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社區還會與遺產保護專家和學者之間建立協作關系。除此之外,人與人之間、組織機構之間等還會產生相應的協作關系,廣泛的關系網的建立為社區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也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更多思路。
(三)提高了社區居民自豪感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不僅僅是對文化遺產和傳統的保護,同時也提高了當地居民的自豪感。文化遺產中蘊含著古代先人的智慧與成就,這些內容是與當地的生活環境、歷史背景分不開的,已經深深地銘刻進當地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傳統,在當地世代生活的人們或多或少能夠找到與文化遺產相互依存的痕跡。這種聯系使得當地居民油然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這份自豪感甚至會成為一種鞭策,自覺地將文化遺產保護視作是自身的責任和使命,繼續傳承下去。
(四)影響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開發給社區帶來了很多關注,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旅游產業持續發展,游客數量逐漸增多。尤其是最初,游客數量的增加會對旅游設施和接待服務質量提出進一步的要求,給當地帶來巨大的壓力。隨之產生的問題是旅游設施的盲目擴建,商業企業的進入,當地居民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而強行改變日常生活狀態等,例如將傳統的文化娛樂活動和祭祀活動作為旅游項目,而不再是遵循固定的時間和規則。當地居民的日常作息受到嚴重影響,旅游旺季和淡季的劃分日漸清晰。這些改變極大地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使文化遺產保護的初衷變了味道。
(五)可能導致其他景觀發生改變
近年來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隨之被保護的還包括當地傳統的生活方式。由于文化遺產所處的地區一般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當地的生活狀態比較保守,但是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還存在對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這就可能導致當地的一部分傳統景觀發生改變,特別是農業。當地人們放棄了繁重原始的農業耕種,更多地從事較為輕松的文化、商業和旅游業等第三產業。越來越少的人放棄從事傳統的手工業,變得越來越功利。當然,從經濟收益角度來看,這種轉變意味著當地經濟的成功轉型;但是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來看,這種轉變則意味著農業的荒蕪和廢棄,進而改變現存的農業景觀或者傳統的生活方式。而這些作為文化遺產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未來的發展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礙。
三、解決對策
(一)廣泛吸引社會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由于一些條件限制,當地居民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認識,在政策執行和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有許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這就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出謀劃策。文化遺產保護是全社會的事,一旦決策不當,將造成文化遺產的破壞損失。所以應廣泛征集各方建議,并在此過程中,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與責任感。資金的投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將資金用對地方,真正起到作用,這有賴于社會上的研究機構、學術組織與當地共同合作,找出行之有效的保護和利用的辦法。
(二)促進社區建設
文化遺產保護需要良好的環境和進行開發利用的條件,雖然在保護過程中,已經吸引了部分投資進行規劃設計,但主要是圍繞文化遺產而做的。作為文化遺產重要的生存土壤,社區更加需要整體規劃設計。使其與文化遺產相得益彰的同時具有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各項功能,這正是目前很多文化遺產地欠缺的地方,沒有在規劃設計之前進行全方位的論證,導致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社區建設各自為政。這對于社區和文化遺產的未來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在促進社區的建設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引導當地居民樹立正確的保護意識,通過政策的引導,給予傳統手工業和農業以必要的扶持,使傳統的景觀和生活狀態得以保留下來。這些是文化遺產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生存的土壤,也是當地可持續發展的資本。
(三)鼓勵產業發展
文化遺產保護對社區發展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如果能抓住機遇充分發展旅游產業,并且以此為契機,鼓勵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必定會給整個社區發展帶來質的提升。但是鼓勵產業發展要有整體規劃,以文旅產業為核心,注意產業鏈條的完整性,避免重復投資,過度開發。
四、結論
文化遺產保護將對社區發展產生諸多影響,其中有積極的影響,也有相對消極的影響。無論怎樣,社區的發展都將因此迎來一次轉變和提升的機會,前提是發揮積極的影響,盡量避免消極的影響或將消極影響降到最低。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應與社區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在科學的遺產保護理論的引導下,對社區進行整體規劃,使其與文化遺產完美融合,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曦文,潘家坪.遺產經濟視野下蘇州園林的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21,(01).
[2]李旭健,李皓,熊玖朋.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遺產領域的應用[J].科技導報,2020,(11).
[3]蹇莉,杜唐丹.振興傳統節日提升古鎮文化魅力的路徑探析[J].四川戲劇,2020,(12).
[4]荻野昌弘,王永健.文化政治與世界遺產[J].民族藝術,2020,(12).
[5]王雙琳,范熙晅,周嘉珺.淺析鄉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以遼寧省明長城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0,(12).
作者簡介:
張楊,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吉林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