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羽 梅欣怡
【摘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人類歷史的“活化石”,是一個民族對于優秀文化的凝練。滿族祭祀文化是作為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東北地區已有上千年歷史,既保留了滿族人特殊的文化內涵,也反映出滿族歷史的發展軌跡。文章探討了滿族祭祀文化的時代價值與挑戰,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數字化傳播為其發展帶來的新契機,并提出了傳播策略,從而使“非遺”文化的傳播和保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詞】 新媒體環境;數字化傳播;“非遺”;滿族祭祀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7-0075-0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2020年黑龍江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省級重點):新媒體環境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策略研究——以黑龍江省滿族祭祀文化為例(202010212018)階段性研究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記憶的背影”,蘊含了中華民族古老而深刻的文化基因[1]。經過一代代的傳承,祖先們曾經創造的燦爛文化,成為了當今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礎保障。
滿族作為我國第二大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滿族創造的大量寶貴文化中,產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祭祀文化就是其一。滿族祭祀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經歷了口耳相傳到傳統媒體時代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的傳播,再到當今新媒體時代,傳播語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正確認識、思考新語境下古老文化的當代價值,以及在新媒體沖擊下所面臨的危機與契機,是擺在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滿族祭祀文化當代價值及所遇到的挑戰
(一)滿族祭祀文化的當代價值
祭祀活動在滿族發展變遷中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滿族祭祀活動可追溯至遠古肅慎人,歷經三千年,至清朝成為社會主流的宗教信仰活動。辛亥革命之后則被現代文明不斷滲透,淡出人們生活,有些已經消失、抑或絕跡[2]。
必須指出,祭祀文化在中國社會中是以人為核心、共時性和歷時性交織的傳承,并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功能——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都扮演著社會黏合劑的角色,也是人們的精神文化食糧,表達著人們樸素的精神信仰,對特定文化群體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的形成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滿族祭祀活動是源自遠古社會時期的人們生活習慣,他們把自然力人格化、神秘化,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祭祀文化內涵。
這一樸素的生態環保意識影響著滿族世代人的生活習慣的方方面面。
如在每年的“春秋大祭”活動中,特別突出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通過“祭天”“家神祭”“野神祭”等祭拜儀式,感恩自然。
這與當前社會發展所倡導的生態發展觀不謀而合。而祭祀活動中的“續譜祭”“許愿祭”等家祭拜儀式,在莊嚴、肅穆、和諧的氛圍中,緬懷先輩,祈福未來,這成為凝聚家族,乃至社會各界團結的精神支柱。
不僅如此,祭祀活動自其誕生之日,就融匯了歌、舞、樂的表演,記載了滿族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藝術密碼,為今人研究滿族文化歷史、民俗、藝術、人類學提供了豐富的學術研究資料。
不難看出,古老的祭祀文化承載了黑土地深厚的文化積淀,這也是其能成為黑龍江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原因。
(二)傳承傳播的困境
在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的精髓不是靜態展示傳播,而是以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交互平臺等新媒體數字化活態傳播為主。
受眾是單方面被動接受,更是兼有受眾和傳播者的角色。他們在對信息選擇、生產、傳播和接收的過程中進行信息的自主化選擇,有效而主動地建立起個性化的信息傳播環境。
但是,目前滿族祭祀文化的傳播仍然以傳統的靜態傳播為主——口傳身授、自我展示、報刊圖書電視或展覽館博物館展出等形式。
哈爾濱阿城區是滿族祭祀活動開展較為頻繁的地區。他們的祭祀活動經常以“聚會+表演”的形式,傳播和傳承祭祀文化。
在活動中,他們繼承了先民們的歌舞祭神傳統,借助于民族特色的服裝、法器載歌載舞、吟唱薩滿神調神詞,表達崇敬、贊美、祈求之情。
一些民間傳承人也秉承著責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投身于祭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比如金薩滿第三十五代傳承人——關晏龍,根據師父的口傳身授,整理并編撰了《金源薩滿傳承脈絡》《金源薩滿大型石陣祭壇挖掘》《薩滿神詞》等著作。
近年來,他放棄原有的優越工作,培養了大批薩滿祭祀表演藝人,并多次參與主持滿族祭祀活動[3]。
除了這些民間的祭祀傳播活動,官方政府機構也在努力傳播。2010年10月16日,“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區——民俗文化和藝術展示館”在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落成并對外開放。
應該說,這些傳播行為最大限度地向外界展示了滿族祭祀文化,但靜態傳播的方式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展示只是一次性的,深入了解的人很少,觀眾欣賞之后很少能繼續傳播。
同時,口耳相傳的傳播形式不穩定性較高,一旦傳承人流失,該非遺資源的傳承將受到嚴重影響。尤其還要看到,在以新媒體為主流的傳播環境下,傳統傳播難以突破“圈層”,被習慣使用新興媒介的年輕人所接受。這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秉持的讓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宏偉意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活態性傳承
(一)數字化傳播在滿族祭祀文化傳承中的優勢
新媒體背景下,數字化傳播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開辟出新道路。
雖然新媒體的興起所帶來的泛娛樂化壓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
但同時,新媒體的優勢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1.傳播范圍廣泛性和及時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設備的發展,信息的覆蓋范圍更加廣泛,“地球村”已成為現實。
滿族祭祀活動主要是在滿族聚居區,如哈爾濱的阿城區有滿族同胞10萬人,均為京旗移民,是女真時期遷到北京與中原地區后又遷回金源內地的,祭祀活動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使得傳播具有鮮明的區域性特征。
而借助新媒體背景下的數字化傳播技術,可以讓祭祀文化活動傳播及時迅速、跨越空間地域的限制傳播到更多的區域。
2.展示效果生動形象性
在靜態傳播活動中,傳播過程中一般都是通過文字、圖片等方式展示信息,展示內容比較呆板。
而在新媒體傳播中,一般都是采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來進行信息采集、處理,在諸如電腦、手機等平臺上展示和傳播。
這種傳播不僅可以用文字、圖片,還可以用視頻、虛擬圖書館、展覽館等更多的活態傳播的形式,形象、逼真、生動地展示傳播的內容。
3.傳播信息的長久保存性
靜態傳播的信息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報紙不能長時間的保存,廣播和電視播出之后就無法回看,傳承人的流失帶來文化遺產消失的危險等。
傳播數字化技術是把所有的信息轉化為數字,存儲在網絡中,或在數字化設備上展示。不僅能長久保存文化信息,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下載觀看。
4.傳播中的交互性
在數字化傳播中,人人都可以隨時分享發布信息,而且實時與信息發布者互動。近年來,在滿族祭祀文化傳承人關晏龍的推動下,阿城區舉辦過多次“滿族薩滿祈福文化節”、文化研討會、文化傳習班,最大限度地向人民群眾展現了滿族的祭祀文化。
但是受制于線下活動的單向性傳播特點,活動難以在更大多數群體中產生共鳴與切磋,特別是難以吸引年輕人的關注。
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不僅僅是推廣介紹,更要通過互動活態式的傳播增加受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從而使更多的人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滿族祭祀文化的數字化傳播策略
新媒體時代,多元的數字化傳播途徑和手段為古老的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切實有力的保障。基于傳統靜態傳播,結合數字化傳播,是非遺文化傳承走向未來的根本途徑。
1.建立滿族祭祀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記錄和保護非遺的方法和途徑不斷推陳出新。在諸多數字化傳播手段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存儲,構建網絡數字博物館,以活態文化的方式展示內容和精髓,成為當前非遺傳承途徑的首選。
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的建立,可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永續化傳承,避免由于傳承人的流失而造成的失傳,同時,受眾也擁有了便捷的渠道,可以隨時隨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 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開通,該平臺利用數字化的技術,傳播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知識,展示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既有圖片和文字靜態展示,更有視頻以及論壇等在線互動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效果大大提高。
“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印象網”是由一家黑龍江地方文化公司成立。
該網站以圖文形式,輔以少量的視頻資料簡單介紹黑龍江非遺文化。這可以作為資料進行查找和參考,但不能吸引受眾去全面而深度了解,更妄論進行互動,而且涉及祭祀文化的內容甚少。因此,要系統完整地向大眾介紹,直觀而生動地呈現和展示祭祀文化,增強公眾的好奇心與認同感,建立專業的滿族祭祀數字博物館勢在必行。
2.建設和運營滿族祭祀文化的多元新媒體平臺
數字化的傳播技術的發展衍生出公眾號、微博、APP、小程序、移動設備端網頁、短視頻等多元自媒體平臺。在這樣的傳播語境下,“平臺+文化”的組合模式因其便捷、即時、廣泛、交互、融合的優點,使得傳播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擴大,也因此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重要渠道。
在諸多新媒體平臺中,微信公眾號因其具有用戶基數龐大、人性化、精準化、低成本、低技術、發布主體多元、內容豐富多樣的特點而被諸多非遺文化的傳播所使用。2013年1月26日,依托吉祥滿族網站而建立的“吉祥滿族”公眾號就是一家成熟的滿族文化傳播的公眾號。
目前平臺已擁有近萬人關注,截止 2018 年9月30日,公眾號共發布了 7800 多篇文章,原創文章達 259 篇。“吉祥滿族”微信公眾號的話題類型涉及滿族八旗制度、滿語、滿族禮儀、飲食、宗教等多方面內容,從推送內容的反饋效果來看,用戶對于滿族有關的習俗文化抱有高度的關注和興趣,其中最高閱讀量的文章超過 4000 人次[4]。
受此啟發,古老而神秘的滿族祭祀文化傳播也可以依托微信公眾號,以“圖文+視頻”的組合、有趣的標題、良好的視覺編輯效果,引起外界更廣泛的關注。
3.滿族祭祀文化傳播中的新舊傳播融合
毋庸置疑,新媒體在非遺文化傳播中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強的。但是,傳統傳播方式的影響力依然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群體非常廣泛,涉及多個層次、多種群體、不同地區。
針對不同類型的受眾,就要構建不同的傳播渠道。例如老年群體因對新媒體的接觸較少,而更多愿意選擇參與感、體驗感更強的現場交流,從哈爾濱阿城區祭祀文化的傳播現場反饋來看,也印證了這一點。
專業雜志,特別是論文集,在搜集、整理、研究祭祀文化的學術性方面和保存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經過數字化處理,上傳到專門的網站中,隨時隨地供人學習下載,這將極大拓展傳統傳播的廣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的瑰寶,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體現著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基于此,近年來各級政府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滿族祭祀文化是扎根于東北地區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滿族人民特殊的文化情結,并從區域的角度反映出滿族歷史發展軌跡。
然而,受現代文明和漢化的影響,其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邊緣化,傳承的壓力非常大。而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為滿族祭祀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帶了挑戰與機遇,這就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和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與時俱進,利用好強大的數字化傳播,講好本民族自己的故事,讓文化本身在傳播受眾心中“活”起來,讓文化內核在傳承過程中“活”起來,這是滿族祭祀文化需要思考的問題,更是中國民族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何華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4):1.
[2]張杰,張丹卉.清代東北邊疆的滿族[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455.
[3]王永年.哈爾濱市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7:146-149.
[4]張曉菲.新媒體環境下滿族文化傳播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基于對“吉祥滿族”公眾號的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9,(5):21.
作者簡介:
胡子羽,女,本科在讀,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梅欣怡,女,本科在讀,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