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習總書記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最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沃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傳承和推廣是值得研究的,思考怎樣在技工院校推廣扎染工藝,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以及傳承文化的使命感。
【關鍵詞】 扎染藝術;傳統文化;社團教學;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TS1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7-0117-02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捆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是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2006年扎染正式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怎樣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又賦予其現代的質感?怎樣在技工院校中推廣扎染手工藝?創新扎染社團怎樣開展?是文章需要討論的問題。結合扎染工藝衍生品設計,技術與藝術的獨創性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傳統民族手工藝的價值和意義。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意識,培養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引導學生樹立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欣賞扎染,進行扎染的實踐活動,并且能夠把扎染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進行扎染的創新與創造。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所在。
一、扎染藝術解讀
扎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被古人稱之為絞結或絞染,它是用線、繩或者木棍、有形狀的小木板等對織物進行緊固的結、系捆、綁、縫扎之后再染液中進行浸染,使織物染色,拆除扎線,洗去浮色后,織物上即可出現意想不到的彩色花紋,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扎染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簡單易學, 20世紀80年代,扎染在中國非常流行,國家為了讓這個民間工藝傳承下去,還專門把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保護是一種行為,真正要發揚光大,還是要從教育抓起,讓扎染成為中華民族的符號和象征之一。
二、扎染工藝傳承的必要性
扎染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會扎染工藝的人越來越少;傳統的扎染圖案民族特色濃厚、時尚感欠缺、實用性欠佳,專門的扎染從業者大多年齡偏大,扎染工藝也慢慢的面臨后繼無人的危險。怎樣更好地傳承推廣扎染工藝、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扎染并且動手制作扎染手工藝品是傳承的關鍵,在傳統扎染技法的基礎上制作出更多的扎染衍生品對傳統扎染進行創新,開展傳播、推廣扎染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扎染工藝可以后繼有人。
三、社團活動的作用與意義
扎染在很多高校是有開展相關專業課程的,在技工院校是沒有專門的一門課程教授扎染。學校開設的傳統課程數量與內容是有限的,它在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社團課則彌補了這些必修課的不足。另一方面,社團課也是對傳統課程進行拓展、深化,可以發展學生的技能特長,拓展了學校課程的種類與范圍,強化了學校課程與學生興趣課進行聯系。開設扎染社團課的意義在于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造性,讓學生能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為傳統文化注入更多的魅力,將藝術應用到生活中,讓更多年輕的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為扎染這項傳統工藝注入年輕的血液。
從傳承的角度,在技工院校開展扎染社團課是古老傳統工藝獲得現代新生命的釋放,是一種傳承模式,這是最切實可行的在年輕人中傳承扎染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學習扎染技法的同時對傳統手工藝制品進行創新和融合,設計制作出更多與現代生活、設計密切相關的扎染手工制品,在學習的同時讓同學們真正感受到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從而對它們進行推廣、創新、傳承。
四、社團活動怎樣開展扎染教學
扎染社團課面向嶺南藝術產業系全體學生開展的,每周一次兩節課。既能與學生專業相結合,拓展學生的藝術修養,也能夠有實用性為學生今后步入工作崗位提供鋪墊。例如:平面設計專業的同學可以將圖案構成、圖形創意等課程與扎染制作相結合,設計制作出具有創新圖案、色彩的扎染藝術品,扎染的圖案設計以圖案基礎內容中的圖案構成為基礎知識,圖案基礎設計用手工扎染來表現效果也是別具一格,可設計單獨式紋樣、連續式紋樣等。室內專業的學生可以結合軟裝課程學習的知識,將自己設計的扎染作品制作成一系列具有扎染元素的扎染軟裝飾品,結合室內設計軟裝課程進行相關設計、搭配,例如:抱枕、臺燈、扎染裝飾畫、桌布、小玩偶擺件等扎染小制作用于裝飾室內空間。同學生專業與興趣相結合,為學生以后進入到工作崗位做好更多的鋪墊,在扎染創新社團課中,從以下幾點來培養學生:
(一)課堂教學技能實訓
在課堂上講解基本的捆扎方法、縫制的方法以及扎染的各種材料、媒介,為學生講解不同的捆扎技法,在學習技法的同時給予學生不同的載體進行扎染實踐活動。同學們分組或個人進行扎染創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讓同學們主動分享自己的扎染作品,暢談扎染的體會。根據不同的專業學生的專業特色進行扎染布料的再創作,衍生出更多的扎染手工藝品、文化創意品。
扎染社團課同學們一聽見可以自己染布,還可以染衣服就已經非常開心、感興趣了。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學生對扎染越來越感興趣,同學們將自己的想法通過多種技法捆扎出的扎染作品打開后都能夠給大家帶來很多驚喜,每次作品打開后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畢業或者已經實習的學生在閑談中也常常會聊起扎染社團課,這說明同學們真正的喜歡扎染、感受到了扎染這個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二)社會實踐傳播文化
除了日常的學校技能教學外,扎染社團課還會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學習扎染的興趣,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另一方面:讓學生以實際行動去推廣扎染這項傳統工藝,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使學生具有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使命感。例如:
1.去到廣州市第二幼兒園為小朋友們上一堂“非遺文化進校園——扎染體驗課”,讓社團課的同學們作為主講老師為小朋友們講解扎染的制作技法,協助小朋友們進行扎染實踐。此次活動最大的意義在于鍛煉了同學們的綜合素養、同學們用實際行動去開展推廣傳統文化扎染工藝,開啟了小朋友們的興趣點,以興趣為導向,在幼小的孩子心中播下對非遺文化熱愛的種子。
2.去泰康之家養老院參加重陽節“愛老敬老”活動,同學們細心、耐心的教老人們體驗扎染工藝,老人們看著自己染出的一件件扎染作品,別提有多開心,很多老人家還想多染幾個作品送給自己的小孫子。看著老人們參與扎染活動開心的樣子,同學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3.參加義賣活動:組織同學們參加小制作義賣活動,將自己課堂上扎染制作的物品,例如:扎染圍巾、扎染T恤、扎染抱枕、扎染布袋等去義賣集市上進行義賣,為扎染工藝做推廣的同時鍛煉了同學們的社會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每賣出一件作品同學們都特別開心,自己的扎染作品能夠被人認可、喜歡,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課堂上的教學無法給與的。
(三)創新扎染參與競賽
除推廣的了傳承之外,扎染工藝需要長久發展,也需要不斷求變,與時俱進,追求創新。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從染料色彩、扎染材料以及扎染的載體上進行創新研發設計,指導學生參加工美菁英比賽、小制作小發明比賽、創新創業比賽等,通過賽事的打磨,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例如:
1.學生作品《扎染軟裝飾品》獲得廣東省小制作小發明三等獎。作品是在傳統扎染中加以創新,設計出一系列扎染文創衍生品。一改傳統扎染的藍、白的,在色彩上調制了多種色彩進行扎染,用傳統扎染工藝加以藝術創新的手法研發的燈具、抱枕、桌布、裝飾畫等,用在軟裝中再合適不過了,作品體現出獨特的藝術個性,運用多種扎染技術表達出對傳統手工藝創新的理解,它既是一種簡單易學的手工工藝,又是具有很高實用和欣賞價值的印染藝術。在創作過程中研究了如何扎結、花紋、配色以及材料的挑選,思考怎樣將傳統的扎染加以創新和二次加工,讓扎染更加具有時代氣息。
2.學生作品《藍染》獲得廣東省小制作小發明二等獎、廣州工藝美術大學生作品展第五屆“工美菁英”獎銀獎。該作品選擇采用板藍根植物染,保留了扎染傳統的湛藍色,布匹在染料中浸泡時間的長短出現漸變的藍色,使作品增加層次感。
3.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獲得廣東“眾創杯”優勝獎。學生整合我院非遺工藝大師、學校合作企業、社團核心成員一起組成“非遺創客工坊”團隊,一起商討、研究怎樣讓非遺作品更具有商業價值,推廣扎染工藝。在創新創業比賽中,學生將扎染與嶺南非遺文化廣繡相結合設計出一系列背包、汽車內飾等作品,將兩種非遺工藝相結合為扎染作品設計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傳承非遺工藝,創新工藝技術之外還利用現在流行的淘寶直播,用互聯網流量在線上推廣扎染工藝。
五、結語
扎染,是非遺文化里永不褪色的工藝;非遺,是人類文明里永不褪色的精華文化。讓非遺文化傳統技藝走進技工院校社團生活,在同學們的心中播下對非遺文化熱愛的種子,使同學們不僅在扎染技藝的學習中感受到深厚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為推動傳統文化發展添彩,為傳承非遺文化助力。
參考文獻:
[1]蔣才坤.扎染藝術[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2]閃秀桂.扎染藝術設計[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1.
[3]朱醫樂.染纈藝術創作與實踐[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劉科,女,漢族,重慶人,助理講師,大學本科,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研究方向:美術技法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