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丙光
【摘要】 城市中的節慶活動對于構建城市內本土文化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而一些外來性質的區域性的城市節慶活動同樣會對城市在地文化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本文以廣西壯族自治區近年來所推廣的“三月三”歌節為例,試圖分析文化話語權如何利用官方和民間的力量傳播,探討一個起源于“歌仙”劉三姐傳說的少數民族節日如何借助文化行政的背景和文化語境的擴張,來對區域內傳承廣府文化的城市中的在地性文化的沖擊與影響,最后對地方文化進行重構從而影響地方居民的社會生活文化,一個大傳統自上而下地實行并貫徹,由于文化的在地性,其到了地方上又擁有了有地方屬性的與大傳統似是而非的小傳統。
【關鍵詞】 三月三;文化在地性;傳統;城市節慶;文化話語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5-0064-03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三月三”,為壯族少數民族地區最大的歌圩日,又稱“歌仙節”,民間相傳是為了紀念劉三姐傳說而演變形成的具紀念意義的節日。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正式將這一天定為自治區內的全民性節日。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自治區各地都會舉行較為盛大的節慶活動。期間,除傳統的歌圩活動外,還增添了搶花炮、拋繡球、演壯戲、舞彩龍、擂臺賽詩、放映傳統電影、表演武術和雜技等來自社會民間的較為豐富多樣化的文娛生活活動。此外,各類農貿展等活動也隨著發展而逐漸增多,并演變成了一種新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風格。
傳說劉三姐生于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劉三妹,壯族人,活動在廣西柳江流域,是個出色的民間歌手。她能夠即興演唱,出口成歌。劉三妹不僅唱得動聽,人也長得好看。劉三妹17歲在對歌中認識了一個英俊的小伙,歌來歌往中,兩人情投意合,相互傾慕,于是就私訂了終身。但好景不長,村里的一個惡霸,對劉三妹覬覦已久,看到劉三妹有了心上人后,怒不可遏,決心要抓住劉三妹。劉三妹不甘被惡霸強搶,于是在惡霸圍追之下選擇與心上人投河自盡。人們為了記住這一位民間歌手,因而每年三月三這天會到柳河邊上賽歌,悼念“劉三姐”。
劉三姐傳說因為山歌的傳唱以及流行歌曲對于民歌的“原生態唱法”得以廣為人知,但是三月三節日在廣西還未推廣普及之前,僅有壯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南寧(非遺申報的武鳴區所屬地)、桂林(劉三姐傳說發源地)一帶區域對此節日較為熱衷,在廣西東南部一帶受廣府文化影響的日常用語為白話的一些城市(梧州、玉林、賀州等)對此節日則僅僅為知曉,基本看作是一個具有他性的文化與節慶。自2014年廣西的“壯族三月三”申請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才將其確定為少數民族習慣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全區放假兩天,此后,全區包括桂東南部的廣府文化地區對三月三節日有了新的認同和感知。而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分析大傳統和小傳統中文化行政的權力作用,進一步闡釋他性文化如何通過節日與在地文化進行融合,對于日后文化行政在地方文化政策上的合理實施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文獻綜述
在經過相關的查詢與數篇文獻的研讀后,發現關于此類文獻的數量只有寥寥數篇,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文獻少有甚少,大部分都是與旅游發展與地理研究相關。而研究節日對于當地的影響是不應該脫離了或者偏離了在地文化的背景去做的,從這些文獻中也可以看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現狀,大部分學術研究并不關心節慶中文化融合的進程或是文化話語權的改變,而是關注如何利用節慶文化中的經濟與市場因素帶動城市發展和改變居民生活。劉博、朱竑的《新創民俗節慶與地方認同建構——以廣府廟會為例》一文中闡述了官方的話語將北方的廟會融入地方廣府文化中建構地方認同,其重點在于官方對于民間認同感的建構而不是文化的融合;李智麗的《論廣西“壯族三月三”文化認同與民族節慶旅游開發》中提到了構建“壯族三月三”文化認同進行旅游的開發,但是更多的是關注提升節日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陶偉、陳慧靈、蔡水清的《嶺南傳統民俗節慶重構對居民地方依戀的影響——以廣州珠村乞巧節為例》相對來說比較細致和全面,分析了節日對于居民的情感、認知和意向所產生的作用,節日對于當地群體與環境的影響以及節日對于當地文化記憶的重構,該文獻使用多個模型以及大量的數據量化研究分析了節日與地方的關系,但是對于地方的文化認同提得并不多。
三、分析與探討
(一)三月三節日的普及
在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首次宣布將壯族三月三定為一年一度針對全區放假兩天的節日,在全國來說都是較為特殊的存在,因此無論是哪一片區的居民對于此節日所帶來的假期都非常歡迎,這使得節日的假期推廣得尤為快速,在起初的前兩年對于廣府文化的桂東南地區而言,人們所關注的是每年比其他外省居民多了兩天的假期而非節日本身,至于節日的內容與內涵依然是有他性的屬性在其中,當地居民的普遍看法是借了少數民族的光可以擁有額外的假期,享受到特殊待遇的差別所給予當地居民的優越感,使得人們對此節日的好感度有所增加,但是他們僅僅是認為自己是這一節日的受益者而不是參與者。因此,節日的文化對于當地居民來說并不重要,他們也并不關心,他們對外所展現的與節日相關的也僅限于假期本身。
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關于利用壯族三月三節日推動區域文化旅游經濟發展的政策的頒布與實施,三月三所蘊含文化通過官方話語在全區掀起了一股節日慶典的風潮,為了使這一特殊的節日的文化內涵與本體同步,各地政府紛紛主導推動了地方上壯族三月三儀式的舉辦,像是山歌表演、拋繡球、竹竿舞、打銅鼓、打陀螺等等,在儀式推行的初期,桂東南地區的居民對于這種表演依然更多的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觀看他性文化的展現。緊接著地方政府為了響應政策的號召,推動本地文化旅游發展,在桂東南地區又出現了一種比較新奇的現象。當地把三月三當作一個載體,除了舉辦壯族的歌舞儀式表演之外,還有在場的農副產品展銷,地方政府融會貫通地將這一特殊的節日與會展活動結合了起來,在城市的廣場上人們在觀賞壯族歌舞表演或是歌舞比賽之余還能品嘗或購買極具當地特色的農副產品(雞蛋、米粉、龜苓膏等等),而這些農副產品的展銷也會結合表演儀式的氛圍,有的會通過臺上表演進行展示,有的通過觀眾參與抽獎贈送,還有的會因地制宜地包裝上具有節日特色的包裝。
除此之外,還會有當地特色的古街慶典活動,在城市的另一端,具有當地文化底蘊的一些古街或是舊騎樓街區,會利用三月三這一節日張燈結彩,額外的舉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像是地方傳統美食的展銷、地方戲劇的表演以及地方慶典儀式的進行等等,其僅僅是利用了三月三這一名稱發展出了當地特有的有別于傳統壯族三月三的另一種節日。
(二)地方認同的轉變
起初是假期的推行,到壯族文化儀式的表演,再到地方歌舞比賽,然后到農副產品的會展銷售,最后到地方特色的慶典活動,每一個階段都是桂東南當地居民對于三月三節日認同的新提升。三月三這一節日對于桂東南當地居民從一個假期到變成一個節日的過程,恰恰是他們對于三月三這一他性的節日的認同的轉變,雖然這些廣府文化影響下的漢族居民對于壯族人的無關痛癢的態度并沒有改變,但是他們已經接受了這一來自異文化的節日,逐漸將其吸收成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具有在地性文化的三月三節。因此,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壯族人在過自己的三月三,而漢族人也在過自己的三月三。自上而下的三月三節日的大傳統,通過官方的推廣普及到了地方,與當地的在地性文化結合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小傳統。盡管這可能不是文化行政最初的目的,但是隨著假期與旅游的推行使得這一節日成功地被全區各地居民所接受。
對于桂東南當地居民來說,他們自身的身份認同也有了一定的轉變,因為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只有桂東南幾個地區是屬于廣府文化并且是講白話的,相比起其他地區像是南寧、桂林一帶的以普通話為基準語調的壯鄉文化與桂柳文化顯得格格不入,在地域上這些桂東南居民屬于廣西人,而在文化與生活上他們又和廣東更為一致,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他們對自身的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都處在一個矛盾的中間區域。享受到了少數民族節日所帶來的優越待遇后,他們對于自身的廣西人的身份認同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他們也將三月三過成了自己所屬文化的一個節日,與此同時,每逢節日放假前夕在當地網絡社交媒體上都會流行一股展示三月三節日假期的風潮,更多地表現在微信聊天或是朋友圈的表情包圖片上。
而對于出身桂東南地區在外省工作或學習的人來說,三月三節日的慶祝也引起他們思念故鄉以及思念親人的心理傾向,而這種傾向也使其增加對三月三節日的認同感和對外展示的優越感。隨著爆紅全網的一段梗的出現:“你們知道廣西三月三嗎,我要回家唱山歌,沒有我們村可能會輸”被瘋狂引用和轉載,接受以“土味”文化提升了自身的認同感同時還使三月三這一節日得到極大的宣傳與推廣,還一度使外界產生了只要是廣西人都會唱山歌的印象。
(三)在地文化的重構
三月三節日在桂東南地區經過了數年的積淀,對當地居民的文化與生活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官方的節日融入了地方,在地性使其完全變成了當地的民俗的節日。隨著節日所帶來的假期與文化旅游的經濟發展,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念所影響下的人群中較受歡迎,當地居民基本接受了這一節日作為自身文化的體現,同時將地方的粵劇、牛娘戲、舞龍舞獅、包粽子等傳統民俗文化融入其中。雖然對于大部分個人與家庭來說這個節日還是一個假期的屬性比較多,但是地方政府所主導的這些儀式與活動已經成為了這一個節日假期的文化符號,像是地方上居民自發組織起來越來越多的山歌隊,同時用地方語言重新編寫歌詞用山歌的語調演唱,每到三月三他們都會參加山歌表演和比賽。可以看出壯族節日與文化的普及不僅重構了桂東南的地方文化,還與之融為一體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產生其中了,對于當地漢族的文化傳承與敘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像是當地缺少官方話語支撐的傳統文化劃龍舟、上燈節、舞龍舞獅以及地方戲劇等,在與壯族的這一節日結合之后是算漢族文化還是壯族文化?又或者是不分民族的地方文化?而三月三的重點發展是否會削弱這些傳統文化習俗的平時的延續呢?像是地方戲劇吸收了三月三節日所帶來的山歌的語調,會否導致日后的傳承有了些許變質?節日所帶來的文化的融合與重構是一個值得令人思考的問題。
四、結論
三月三這一節日作為整個廣西壯族自治區居民所特有的節日,在這個包含了多個民族多種文化的地域成了一個共同共通的文化話語,即使是有著各不相同的體現。而這一節日得以為不同文化的居民所接受,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有假期福利的加持,在消費理性文化感性的時代這種利用假期推行官方節日的做法尤為容易實施。因為人們首先會對一個節日所帶來的福利產生好感度,然后才會產生興趣去了解、體會、參與一個節日。對于文化行政來說,在保護和推廣一個民俗性節日的同時,還應該考慮文化的融合以及對異文化地區所產生的影響,在保留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延續的情況下再去推廣一個民俗節日,這樣既能保持區域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能讓文化的在地性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雪瓊,錢俊希,陳嵐雪.旅游影響下少數民族節日的文化適應與重構——基于哈尼族長街宴演變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05):835-844.
[2]杜芳娟,陳曉亮,朱竑.民族文化重構實踐中的身份與地方認同——仡佬族祭祖活動案例[J].地理科學,2011,31(12):1512-1517.
[3]劉博,朱竑,袁振杰.傳統節慶在地方認同建構中的意義——以廣州“迎春花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2,31(12):2197-2208.
[4]羅伯特 · 芮德菲爾德.農民社會與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91.
[5]劉敏.以文化認同理論為依據的草原節慶發展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2(10):74-77.
[6]劉博,朱竑.新創民俗節慶與地方認同建構——以廣府廟會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4,33(04):574-583.
[7]陶偉,陳慧靈,蔡水清.嶺南傳統民俗節慶重構對居民地方依戀的影響——以廣州珠村乞巧節為例[J].地理學報,2014,69(04):553-565.
[8]劉強.傳統節慶對地方認同建構的影響機制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7.
[9]李智麗.論廣西“壯族三月三”文化認同與民族節慶旅游開發[J].歌海,2019(0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