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壯族干欄建筑文化自身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山區特點,受自然環境影響深遠。本文通過對廣西壯族干欄建筑藝術特點的研究,分析得出今后在干欄建筑中的可持續性發展,將更注重民族特色元素和現代科學設計的結合。
【關鍵詞】 壯族;干欄式建筑;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TU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5-0077-02
我國西南地區氣候潮濕炎熱,地勢崎嶇不平,這種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造就了干欄式建筑的發展。干欄式建筑是一種隨地勢高低起伏用木料搭建的樓房。一般是抬高的上層住人,樓下架空層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廣西壯族干欄建筑因地域文化的差別、木構技術、建筑材料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有所不同。
一、干欄式建筑的形式
干欄式建筑即依據地勢,底層立柱懸空架起建筑的一種結構方式。壯族人民多住在丘陵山區,干欄建筑的吊腳高度也因地勢不同有所區別,主要分為三大類型:高山綿延的桂西北地區——全干欄建筑,石山、坡地居多的桂西南、桂中地區——半干欄建筑,小平原地帶的桂東地區——地居式建筑。
(一)全干欄式。多在桂西北地區,如龍勝、三江、融水等偏遠山區,其中以龍脊古寨最為典型。因此處群山連綿、山勢巍峨險峻,坡度起伏較大,村寨往往依山嶺陡坡而建,獨家而立。建筑以樓閣形式居多,屋頂多為懸山和歇山式,結構以穿斗式為主,底部全部懸空,四周用半高的柵欄圍出牲畜圈,四面無墻。房屋主體置于上部,上實下虛,這類干欄底層的高度在2-2.5米,是壯族干欄建筑中最高的吊腳。
(二)半干欄式。又稱為“木樓”“吊腳樓”,是一種半樓居半地居的建筑形態,主要分布在桂西南、桂中地區,此類民居在壯族地區最常見,分布最廣。特點是背靠山前臨水,依坡而建,其坡度較桂西北地區相比不是很陡,是干欄應用于坡地的另一種方式。半干欄建筑形式較為自由、靈活,結構是由大叉手斜插式和穿斗式結合使用,底層架空高度在1.5-1.9米,略低于全干欄建筑。半干欄建筑形式也是壯族人民智慧結晶的體現,一方面巧妙利用了地形的高差,另一方面克服了全干欄建筑在地面上活動不方便的缺點,極大爭取了地面活動的范圍。
(三)地居式。多見于桂東、東北等地區,分布在山嶺之間或小盆地之中的平原地帶,是現代壯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形式。這類村寨多臨水而建,村后無山嶺可依。建筑形式為木樓形式,底層高度低于1米,下部不能利用,只起到通風防潮的作用,屋頂形式多為懸山。后結構轉換為硬山擱檁,由山墻承重,漸漸樓居轉為地居,變成地居式建筑。從結構形態種也可以看出干欄建筑發展的變化。
二、干欄式建筑的藝術特點
干欄式建筑離地而居,為適應自然人文環境,建筑具有躲避野獸、干燥通風防潮等功能特點。其中在藝術特點上以“懸挑、通透”的表現最為突出。
(一)懸挑。“懸挑”指為獲得更多建筑空間而采取的一種方式。在干欄建筑中的體現主要是向外懸挑或者垂直懸挑,以獲得更多使用空間。主要表現在供人休息納涼而向外挑出的廊臺、供人交談遠眺的望樓、保護建筑構造的挑手、便于生活勞動的露天曬臺、建筑框體與家具有效結合的挑柜等等。
1.廊臺。是連接室內外的重要空間,也是壯族人民暫時歇腳的地方。有前廊、后廊、過廊等多種形式,是由居住層橫梁懸挑出去的一個半室外的空間,在地面鋪設木板形成一個半封閉的空間。有些還在前檐下裝靠背的欄桿,類似于侗族建筑中的美人靠。廊臺是廳堂的延伸,是壯族人民休閑活動的空間。
2.望樓。在廳堂前方,懸挑突出一部分,約3.5-8個平方,類似于現代的陽臺,稱為望樓。廊臺和望樓均是空間由封閉到開闊的分界,因此在功能上有模糊性和相似性。因民俗習慣的不同,建筑上的叫法上也有所區別,全干欄建筑在廳堂外多設置廊臺,而半干欄建筑在廳堂外都會設置望樓。望樓平面上呈矩形,一面開闊與內堂相連,其他三面半封閉由木板圍合而成,高度約在1米,供人們在此休息交流、遠眺。一般望樓的上半部分還懸掛2個垂柱,柱頭的造型多以瓜形或葫蘆形等吉祥寓意的造型作為裝飾。
3.挑手。在屋檐下是壯族匠人們用來承托檐檁的一種小木作。懸挑延伸出去,以獲得向外的空間。一方面不僅增加空間用來儲物曬衣,保護梁枋、節點和其他建筑構件,不被雨水侵蝕,另一方面在保證其承檁的實用功能上,在視覺上也增加了建筑細節的美感。
4.曬排。是壯族人民晾曬谷物、衣物或者早晚乘涼小憩的一個露天平臺,面積約15-20平方,隨地形而定。由于地處丘陵地區的壯族人民室外平地較少,因此一般在正門或者側面向陽處都設有曬臺。曬排底部用木柱支撐,再用竹木搭出一平臺,頂部敞開不封,四周設矮欄圍合或者無欄。這是干欄建筑對垂直空間的利用表現,也是壯族人民對“占天不占地”思想特征的體現。
5.披廈、披檐。披廈在干欄建筑兩側山墻下,主要是加強木質干欄建筑的穩定性,抵抗大風大雨的侵蝕。而在前后檐下面增加1-2層的披檐,一方面起到遮陽避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干欄建筑在立面造型上的民族特色。
6.挑柜。顧名思義,懸挑的碗柜。這是山區人民對空間巧妙利用的體現,既不占用地面空間,也不占用室內居住空間。具體做法是,在開始建房時,建筑框架與家具砌在一起,合為一體,好似現代有儲物功能的壁龕。挑柜的尺寸大致是凸出外墻徑深0.3-0.4米,寬0.7-1.2米,高1.7-2米,內部按照需求劃分為3-4格,用來存放碗筷廚具。
(二)通透。通透即通透開闊,是干欄建筑的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干欄建筑的空間、結構、材料等多方面無不體現出這個特點。虛實相間的坐落方式,大量使用自然主義材料,加之各種通透有序的門窗形式,玲瓏剔透感由此而生。
1.開闊疏朗的空間。壯族人民為創造良好的采光、通風和降溫效果,村寨的多建在前高后低、依山臨溪的坡地上,建筑之間虛實相映,干欄之間有一定距離的空隙,以保證村寨中空氣能自由流通。由于山區內溫度濕度相差較大,干欄建筑的屋內也注重通風透氣。干欄底層的架空,寬敞的廳堂和前廊,屋頂透氣的瓦片和室內有序的間隔通道等等,這些設置與高低錯落、蜿蜒起伏的村寨形成互通關系。
2.通透有序的門窗。干欄式民居的門窗是木質可拆卸型的,較其他材料來說更加靈活,既有利于屋內的通風采光,也便于拆卸維修靈活的組織空間。有些民居的大門下還設有腰門,主要為了不關大門以保證室內的采光和通風,高度約1米。干欄民居的窗洞具有通透、簡潔的特點,窗洞上都沒有玻璃隔斷,漏窗形式多樣,通過線條組成簡潔的圖案,最大程度保障了室內的采光和通風。
3.自然材料的應用。由于壯族人民生活在林業資源豐富的山區,因此對于民居的建造,多就地取材。建造材料多用竹材、木材、麻、棕等一些非密封性的自然材料,對室內的溫度有很好的溫度調節作用。這些材料也可以作為陳設材料,在調節溫度的基礎上,也能裝飾室內環境。干欄民居的結構多用堅硬的原木搭建,墻壁以竹籬笆、竹席編織或用草和泥糊制作而成,用草皮或者樹皮鋪蓋為頂,雖僅在室外開一扇窗戶,室內也能感受到透氣涼爽。
三、干欄式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
干欄建筑是壯族人民一代又一代傳承并發展而沉淀出的建筑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地域特色。要認識干欄建筑,就要用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發展不是無限擴張,既要順應歷史潮流,也與壯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適應,注重有機再生。一方面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撐,改善提高壯族人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推動旅游業的發展,促進壯族人民的經濟收入。
(一)空間形態的有機再生。在對于干欄建筑的發展上,既要保留壯族的民族特色,如底層架空、敞開的外廊、挑出的望樓,也要結合現代化生活方式。在空間組合上,根據人口的數量增添住宅,將原本獨立的兩到三戶住宅改造成一戶院落式,實現從單體到多體再到單體的再生循環方式。在平面上,注重可變化性,干濕分離,自由穿插排列,在功能分區的劃分上更加合理。在功能上增加廚房、衛生間等附屬設施,完善民居原有的實用空間。在建筑形態上,不再是對形式上的簡單重現,而是進行抽象加工,保留本質,賦予新質感、新氣象使之變成具有隱喻性的符號。比如說在規模比例上按照壯族人民習慣的內在的尺度,裝飾上采用一些象征性的符號,突出建筑的民族特色。
(二)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促進社會進步,采用再生循環系統和生態新能源,不僅可以保護環境,也能提高壯族人民的生活質量。在主體結構上,采用輕型鋼材料,墻面配以隔熱材料,在達到使用年限后可以回爐重造,循環使用,減少建筑垃圾。在新能源的利用上,比如太陽能和沼氣,廣西日照時間較長,可將太陽能作為主要能源,沼氣作為補充能源。在用水方面,設置過濾循環系統。雖然廣西雨量充沛,但降雨地區和季節并不均勻,一般來說10月-3月用水較緊張,4月-9月雨量充足。采用循環系統既能節約用水,也能解決干旱時期用水緊張的問題。
(三)傳承創新發展旅游業。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文旅產業也飛速發展,民族藝術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少數民族居住的山區山清水秀,空氣宜人成為當代人旅游地點的首選,開辟旅游業,將干欄建筑的獨特藝術造型和鮮明的民族地域文化作為出發點,不僅增加了經濟效益,提供了就業機會,也促進宣揚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與此同時,在發展文旅業的時候,也要注重傳統建筑群落的保護。
四、結語
民居的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隨人民生活方式改變而改變,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也是建筑發展的內在規律。近年來,鄉村振興和新農村改造給壯族傳統干欄式建筑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展的機會。通過對廣西壯族干欄建筑藝術特點的分析研究,并以此作為依據,利用現代材料和技術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實現干欄建筑新的突破和超越。
參考文獻:
[1]鐘云燕.干欄式建筑的藝術特點與發展研究[J].大眾科技,2016,18(06):113-11.
[2]李燕.壯族民居建筑的形態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7.
作者簡介:
顏嬌嬌,女,漢族,江蘇淮安人,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西南民族傳統建筑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