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倩 肖鑫
【摘要】 2018年12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要充分發揮優秀影片在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本文以自我同一性發展理論為研究切入點,對優秀影片促進青少年的人格發展進行探究。指出優秀影片對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促進作用,思考如何更好推動影視教育的發展,幫助青少年建立同一性。
【關鍵詞】 優秀影片;影視教育;自我同一性發展理論
【中圖分類號】J9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5-0096-02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少年影視文化藝術課程研發東北師范大學橫向項目。
“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是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它是由埃里克森提出的。[1]埃里克森認為,個體的發展是持續一生的,他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而青少年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在這一階段,青少年人格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簡歷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利用影視教育幫助青少年建立同一性,這不僅僅是學校、家庭所思考的問題,更是全社會都要重視的問題。
一、青少年優秀影片界定
《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中提到了優秀影片的具有的特點以及重要意義,優秀影片具有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等顯著特點,同時它還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藝術和文化價值。當前電影事業快速發展,不同類型的經典影片影響和感染著一代代人,這些影片激勵了青少年學習英雄人物、先進人物和美好事物,同時也有利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建立。那么對于優秀影片的界定,需要我們加以探討。
從近年來中宣部聯合教育部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的優秀影片來看,這些影片不僅僅包括愛國愛黨等反映紅色精神的主旋律電影,同時也要考慮不同的電影類型中的各個維度,是否也同樣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符合青少年人格發展階段特點。
二、優秀影片促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
(一)自我恒定的“目標”與“信仰”確立。蘇霍姆林斯基曾把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比作“第二次誕生”,他與第一次誕生時的啼哭不同,青少年在這一時期通常表現為:“別管我,別老跟在我后面,別束縛我的手腳”,由此可見,青少年在這一時期總表現出向外界宣戰,是個體從兒童時期到成人時期的關鍵過渡階段。但由于個體的不成熟,青少年特別容易出現信念缺失,隨波逐流,角色混亂等消極現象,對待自己的“信仰”和“目標”不清晰。
而優秀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關注的社會問題通常會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同時,不同類型的電影還能夠激發青少年自身的興趣,比如傳記類電影《黃大年》《阮玲玉》等等從不同題材講述不同人傳奇的一生,給青少年以巨大的力量,對青少年思考關于“我是誰”的命題上以啟示,更容易確立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的信仰。
(二)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度”確立。青少年正處于過渡階段,懵懂無知,對社會的各個層面,情感,態度,親情,友情,愛情只是初步的確立,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一致的見解。[2]優秀影片可以提供一個場域,通過故事情節的講述,情感故事的展開,讓青少年進一步認識現在以及未來會遇到的情感考驗,對其有一個初步的態度。
影片作品《銀河補習班》講述了一對父子跨越漫長時光收獲愛與成長的親情故事。浩瀚太空,航天員意外失聯,生命最大的絕境中,他回憶起自己那個最了不起的爸爸。一對父子跨越漫長的時光,守護愛和親情,這種雙向流動的愛,同樣引起青少年的反思,日常與父母的相處的方式。青少年處于個性叛逆時期,不想也不會與父母相處,他們迫切的希望拜托一切束縛,成為自由的個體。而《銀河補習班》這一電影從父子關系出發,幫助青少年尋找深沉的,綿長的父愛,這對于青少年感受,體會親情起到了關鍵作用。
影片《老師好》講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苗老師與他的學生們從高一到高三,三年間的普通、平凡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充滿了喜劇色彩,但同樣也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在普通的三年有師生之間的斗智斗勇,有同學們之間的深厚友情,也有老師對學生深沉的愛。這部影片雖然講述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校園生活,卻仍然能讓當下的青少年產生共鳴,在影片中回憶、體會如今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感受師生情,同學情。
(三)價值觀的確立。電影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展現一個人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如何追求自己的夢想。比如新式獻禮片模式的兩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祖國》,這兩部電影并非從宣教角度出發,講述恢宏的故事,而是從實際生活出發,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講述小人物,把小視角作為切入點講述每一個歷史時期,歷史事件背后的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能夠激發青少年的情感共鳴。新式獻禮電影著眼于“小人物”,讓每一個平凡的“小人物”都在歷史發展和祖國強大的道路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奪冠》中冬冬為了能夠讓大家都看到女排比賽,不停在房頂上奔波;《相遇》中的男主角高遠為了國家的偉大事業放棄了健康,愛人甚至自己的一生;《神筆馬亮》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講述了馬亮放棄留學,將農村變為藝術特色村。這些平凡的小人物,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付出,憑借著對祖國深沉的愛,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些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對青少年多樣化發展給予啟示,“長大成人”是青少年的必修課,通過影視教育,觀看優秀影片也可以教育引導青少年同一性的建立,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優秀影片”影視教育的創新路徑探尋
國家教育部,中宣部發布的相關文件,展現出國家層面,教育層面對于影視教育的重視,全國影視教育協調委員會已經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了13批共250余部優秀影片,然而據不完全統計,觀看影片的學生不足全國中小學生總數的10%,[3]由此看來,影視教育未得到普及,如何更好的推動影視教育的發展,完善影視教育是我們都應思考的問題。
(一)推進解構、重塑“優秀影片”的影視教育。青少年處于“同一性于角色混亂”人格發展階段,其主要表現特點為這一階段的青少年通常會對世界進行思考,探索。針對這一特點,探討影視教育內容,我們可以得到新的啟發。現階段的影視教育還停留在普及階段,所謂“普及”,就是根據教育部政策文件要求,在課堂設置放映優秀電影單元,組織學生觀看優秀影片。然而,影視教育不只停留在單純的放電影,發展影視教育更應該切切實實的建立起影視教育專業培養課程,通過解構、重塑優秀影視作品,將課程培養運用于以后的電影電視以及綜藝節目的編導,制作中,影視教育才能發揮其實質作用。針對優秀影片,我們的影視教育可以建立拍攝、表演、評論等不同環節,就像培養青少年文學素養一樣,我們也可借鑒語文課的環節,將亮點應用到影視教育中,統一組織青少年觀看影片制作流程,對專業器械進行學習,對影視知識進行指導,是建立青少年同一性,完善影視教育內容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二)借助融媒體技術優勢。放眼當下,大數據,云計算,5G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更迭,受眾對于外界信息越來越重視,媒體融合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動媒體融合,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有機整合,能夠合理配置媒介資源,優化媒介生態環境,最大限度的滿足受眾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影視教育應抓住全媒體技術發展的優勢,將數字化技術運用與影視教育中。借助融媒體技術的優勢,創新影視作品傳播形式,如今VR,AR技術的發展為影視作品的傳播提供了一個新路徑。針對青少年對于新鮮事物保持高度好奇的特點,優秀影視作品可借助這些新技術傳播,比如組織學生觀看VR科普類電影,為青少年搭建一個虛擬世界,讓影片更立體,生動的展現在青少年面前。大數據技術的運用不僅進一步實現科學教育,同時還能更好的提高青少年對于欣賞優秀影視作品的興趣,寓教于樂。
(三)豐富優秀影視作品藝術形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應用,作為“網生代”主力軍的青少年沉迷于快餐文化,粉絲文化,積極探索新鮮事物,在此背景下,推動影視教育發展也應豐富優秀影視作品的內容和形式。
推進影視教育走進課堂,不僅僅要著眼于優秀影片,很多優秀電視節目也同樣對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比如文化類電視節目,抖音科普類系列短視頻,優秀電視劇等。例如文化類電視節目《故事里的中國》,節目采用戲劇、影視和談話綜藝深度融合的節目模式,扎根經典藝術作品,以“講故事”的形式來進行國家敘事。讓經典照進現實,讓世界品味中國。通過講述中國故事,讓“經典故事”作為一種儀式符號,讓節目與歷史、文化建立起對話練習。《故事里的中國》中的經典故事所傳達的“仁、義、禮、智、孝”等中華傳統美德有力的促進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電視劇《小歡喜》建構的“歡喜”美學敘事結構,[4]以三個高考生的家庭展開故事,從不同性格的父母以及不同個性的高考生為切入點,講述了三個家庭這一年的歡喜與憂愁,就會讓青少年潛移默化的接受除課堂或家庭之外的知識。由此看來,影視教育不應只局限于優秀影片,要協同各方以其豐富優秀影視教育的藝術形式。
綜上,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可以說影響青少年一生的健康成長。現代社會中,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過程中矛盾凸顯,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極易造成角色混亂,產生消極影響。教育是我們國家民族最重要的事業,通過影視教育,可建立一個新的出發點,針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特點,有針對性的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合理運用“優秀影片”,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社會各界應協調配合,幫助青少年完成這個過渡時期的轉變,促進自我同一性更好地形成。
參考文獻:
[1]( 美 ) 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學 ( 第六版 ) [M].陳會昌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周凱,孫秋.優秀影片對青少年影視教育的影響作用初探[J].文化產業,2020(21):105-108.
[3]陳霞.中小學影視媒介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13(04):73-77.
[4]牛鴻英.“歡喜”美學的敘事建構——電視劇《小歡喜》的藝術創新性研究[J].中國電視,2020(01):28-32.
作者簡介:
鄭倩,女,漢族,山東德州人,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新聞學院),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肖鑫,男,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視聽藝術與教育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