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


【摘要】 德國藝術在中國有著近一個世紀的傳播和影響史,中德兩國美術交流在美術引入以及輸出方面基本處于大國間平等交流的文化關系。本文試圖突破一般美術學研究的范式,從中德美術交流的事實出發,以三個時間段為線索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至今的中德美術交流的歷史進行大致梳理。
【關鍵詞】 中德美術;藝術交流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J11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5-0112-02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南省教育廳2020年度人文社科一般指導性計劃項目《中德美術交流與比較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ZDJH-318。
中德兩國之間擁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良好的政治氛圍以及深厚的社會根基為兩國之間開展美術交流奠定了基礎;另外,兩個國家在藝術思維、情感表現方面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共同點,擁有相似的文化價值追求。本文試圖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至今的中德美術交流的歷史進行大致梳理,試圖闡述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以及交流的特點,找出美術交流以及文化傳播的基礎以及存在的差異性,在相互的比較中找出異同點,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中德兩個國家民族的藝術特點,以及兩國如何對人類共同的終極價值的民族個性、生命個體的差異性進行表達,思索通過交流德國當代藝術給中國當代繪畫所帶來的啟示,我國藝術如何更好地實現本土化的問題,從而塑造當代中國美術的主流形態和國家形象。
一、1949年—1971年中國與民主德國的美術交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的時候,國際局勢十分緊張,與德國開展的美術交流呈現出“間歇性”的特點。
此階段的對外交流展數量不多,能清晰地看到在“引進來”的德國展覽中以版畫形式居多,而中國“走出去”的展覽比較少。通過梳理中德兩國之間的美術展覽,而表現主義藝術與德國造型藝術關系是最密切的,尤其是版畫中拿黑白分明的色塊、錯綜復雜的線條是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所鐘情的藝術風格。德國的珂勒惠支和中國的魯迅先生可以說是兩個關鍵性的人物,為表現主義引入中國做好了鋪墊。(如表一)
二、1972年—1989年的中德美術交流
中德1972年10月11日建交,隨著冷戰結束,兩德統一,中德關系在曲折中迅速發展深化,兩國關系發展逐步順利起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合作關系均有較快發展。②
來華藝術展覽是中外美術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期間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對外交流過程幾經波折,直到1978年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多層次、多渠道的來華藝術展可謂盛況空前。西方大量藝術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國,被“拿來主義”的藝術家大膽效仿、借鑒,這種借鑒在今天看來絕大多數是盲目的,也存在著某種程度“誤讀”。但在諸多的藝術思潮中,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因其精神要素與中國當時要求變革的文化心態相適應,兩度在中國進行傳播,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繪畫發展歷程。
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2000年,外國來華藝術展覽共計600多次,包括各種繪畫、雕塑、書法、攝影等展覽。此階段從當時的展覽題材中可以明顯看出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展所占的分量。這個階段我國的對外美術交流基本上“引入”大于“走出”,非常清晰地看到以作為德國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的表現主義是怎樣逐步引入、影響中國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和精神領域的。(如表二)
三、1992年至今中國與德國的美術交流
90年代末,海外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態勢,此階段德國來華展覽數量不算多,但是“分量”很重,影響很大。首先是1993年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伊門道夫展在北京國際藝苑展出,讓中國認識了“新表現主義”繪畫潮流。④其次,1996年5月“德國收藏家路德維希捐贈國際藝術品展覽”在北京舉行,路德維希夫婦成為西方向中國捐贈的第一人,他們無償贈送的117件作品幾乎囊括了世界級大師的一流作品,除了4件藝術大師畢加索的原作外,還包括了德國藝術家彭克、呂佩茨、基弗、里希特等新表現主義大師的作品。此外影響比較大的展覽就是2008年舉辦的“靈動的風景——穿越德意志藝術時空以及格哈德 · 里希特藝術展”。中國人民也親眼見到了西方當代藝術。
同樣,中國在德國的藝術展也同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93年“中國前衛藝術展”在德國柏林展出,這是一場非官方性質的中國前衛藝術展,而且是群展。
2000年以后,國際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就中德美術交流展來說,“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比例基本均衡,可以用“平等交流,塑造國家形象”來概括中德兩國之間的展覽交流及特征。展覽圍繞“融合、共振、互補”為主題,實現中德兩國之間的平等對話,展現大國風采,塑造主流形態。以“走出去”的大型展覽為例,如我國政府在德舉辦了“中國文化年”系列活動,參展作者包括劉大為等40位當代知名藝術家,作品以中國西部少數民族題材為主,涵蓋了國、油、版、雕等多個藝術門類,多視角地展示了中國藝術家們對西部題材的探索與思考。
2001年“柏林亞太周 · 中國主賓國”活動中的“生活在此時——中國當代藝術展”,是首個以中國政府名義舉辦的海外中國當代藝術展,將中國當代29位藝術家的作品,帶入到西方當代藝術的重鎮——德國。⑤
四、結語
我國自建國以來與德國的美術交流展引進來的形式居多,可以說在繪畫風格受德國影響較大,1949年—1971年中國與民主德國的美術交流為表現主義引入中國做好了鋪墊;1972年—1989年的中德美術交流兩度在中國進行傳播,盛況空前,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繪畫發展歷程;1992年以后中德展覽呈現井噴式狀況,2000年以后的交流展,實現中德兩國之間的平等對話,展現大國風采,塑造主流形態。
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也和德國當代藝術一樣在世界藝術發展史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今中國藝術家走出國門辦展覽的姿態更加積極主動。可以說,中德藝術交流展是一種異國文化的共生、交融。
注釋:
①表格資料、數據主要參考了中國美術館主編:《中國美術年鑒(1949-1989)》,廣西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新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史略》,新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9年版;以及《美術》《世界美術》《人民日報》等期刊。
②徐沛君:《德國美術史話》,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85-89頁。
③表格資料、數據主要參考了中國美術館主編:《中國美術年鑒(1949-1989)》,廣西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
④(德)沃爾夫 · 迪特爾 · 杜貝著、張言夢譯:《表現主義藝術家》,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35頁。
⑤趙毅、趙劍:《世界大國(地區)文化外交 · 中國卷》,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頁。
參考文獻:
[1]王鏞.中外美術交流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2]徐沛君.德國美術史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3]邢新宇,柳思思等.世界大國(地區)文化外交 · 德國卷[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
[4](德)沃爾夫 · 迪特爾 · 杜貝.表現主義藝術家[M].張言夢譯.北京: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2005.
[5]曹衛東.審美政治化:德國表現主義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瑞士)沃爾夫林.意大利和德國的形式感[M].張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傅中望.韻律與方法——中德當代繪畫藝術交流[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3.
[8]趙毅,趙劍.世界大國(地區)文化外交 · 中國卷[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