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紅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先鋒小學,江蘇南通 226300)
提問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是師生互動的基本途徑。有效的提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更加感興趣[1]。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隨意提問,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對學生有一定的啟發。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談談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認識,希望給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參考。
課堂提問是語文課堂進行師生互動的基本途徑,教師應將其充分利用起來。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缺乏較強的提問意識,只是將教學內容完整地講授給學生聽,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沒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僅有的師生互動也是教師問學生有沒有聽懂、所講的知識掌握了沒有等封閉性的問題,使得學生認為語文學習枯燥無趣,容易分神甚至困倦,影響了學習效果[2]。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雖然有課堂提問的意識,但是并沒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問題,課堂提問往往隨口就來,流于形式,并沒有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很多教師有時候只是覺得課堂氣氛過于沉悶,需要活躍氣氛,于是就針對正在講授的知識進行提問。這樣提出的問題往往沒有讓學生思考的價值,只是暫時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將分神的學生重新拉回課堂學習中來,算不上是有效的提問,只是浮于形式,對提升教學效果作用不大。
有效的教學提問往往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語文學習水平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但是,很多教師并未在這方面花費太大的心思,只是毫無章法地進行提問,想到哪里就問到哪里。這樣的提問往往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有的問題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學生回答不出來,容易挫傷其學習積極性;有的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思考的價值,白白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前,要深入分析教材,明確本堂課要講述的主要內容,以及可以在哪部分內容進行課堂提問,并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設計問題,確保問題不會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也不會因過于簡單而讓學生沒有成就感[3]。
例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教師應先深入分析課文,明確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帶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明確文章主旨。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你認為‘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什么要加引號呢?作者的父親是真的不疼愛作者嗎?成年后的作者是如何對待父母不同的評價的?通過閱讀課文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樣借助學生的閱讀感受,設計開放性、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還能讓學生明白父母愛子女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從而培養學生優秀的心理品質。
學生的身心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在設置課堂問題時,教師要了解這個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注重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獲,實現自身的個性化發展。教師如果在設置課堂問題時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會使一部分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設計課堂問題時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學生之間的學習水平差異,設計出適合本班學生的科學合理的問題,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教師首先要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主人公的足智多謀,學習主人公認真分析問題的態度和思想方法。然后,教師結合本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實際學習水平,設置如下問題:“田忌一共賽了幾次馬,每次比賽幾場,賽馬過程是怎樣的?”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勝于田忌同級別的馬,但是兩次比賽的結果完全相反,為什么用的是同樣的馬,比賽的結果卻不同呢?”隨后,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孫臏獻計”的相關內容,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么好的計策為什么田忌和齊威王都想不到,孫臏卻能想出來呢?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自主閱讀情況升級問題,如讓學生對課文中涉及的三個主要人物進行點評,并談談這篇文章帶給自己哪些啟發。教師根據教學進度進行層層遞進的問題設置,使得學生在自主閱讀時更加投入,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也越來越深刻,閱讀效率更高,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得到提升。
課堂提問還要具有思辨性、啟發性、有效性,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基于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找準本堂課的授課重點,提前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具有啟發性、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探求欲,讓學生在思考、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訓練思維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為了讓課堂提問更有啟發性,教師可首先引導學生通讀課文并概括課文主要描述了一件怎么樣的事情,接著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啟發式提問:“文中第二自然段寫到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并詢問諸葛亮現在和曹軍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好。周瑜在問諸葛亮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是如何想的呢?”要想更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就要了解相關歷史、故事背景、人物的性格特點,并進行獨立思考。隨后,教師可以針對諸葛亮愿意立下軍令狀來引導學生思考:“大家知道立下軍令狀意味著什么嗎?諸葛亮為什么敢立軍令狀呢?”學生們積極思考,發散思維,加上教師的適當引導,從而準確回答出這個問題。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展開思考和探究,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課堂有效提問的重要性,并將其付諸教學實踐。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設置課堂問題時,教師首先要了解授課內容與學生之間的相關性,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學生設置有針對性的問題,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學習內容。教師還要重視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與認知能力,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切實做到因材施教,有效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借助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展學生思維的思辨性,切實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