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永平
(浙江省長興縣第六小學,浙江長興 313100)
情景一:每天女兒放學寫作業的時候,我就在邊上陪著,她一走神,我就提醒她:“好好寫作業!”可提醒后不一會兒,她又走神了,每次都這樣,一天提醒的次數不下20 次。
情景二:暑假里,在我的“威逼利誘”下,我們制定了所謂的“假期生活作息時間表”。執行的第一天在我的嚴加看管下,孩子完成得相當“出色”。第二天,家里來了客人,大人們在忙著招待,孩子作業寫完了,然后跑出去玩,后來檢查作業,發現他的作業一塌糊涂。
筆者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中發現,如上述情景中兩位媽媽所描述的情況屢見不鮮,就孩子寫作業拖拉向筆者傾訴的家長也不在少數?!安惶嶙鳂I,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這句網絡流行語,成了很多家長陪伴孩子寫作業時的真實寫照。筆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在理解家長的焦慮與無奈的同時,也發現很多家長只是簡單地給孩子增加學習的負擔,真正能夠跟上孩子的成長步伐,在孩子的學習道路上發揮積極作用的家長少之又少。長此以往,不僅不能解決孩子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心理。這是個常見的但又十分棘手的問題,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該如何實現家校聯結,幫助家長在家庭教育上發揮建設性作用,成為孩子學習成長的有力支持者呢?就此問題,筆者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活動前的氛圍營造能夠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是提高活動實效的前提,能為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為了直觀了解孩子在家寫作業的情況,筆者設計了調查問卷,對班級45 名學生家長展開調查,收集寶貴的原始資料,為接下來工作坊如何開展工作指明方向。本次共發放問卷45 份,收回45 份。
初步分析,班里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寫作業磨蹭現象,其中難度較大的作業完成速度最慢,學生有畏難情緒;從中也不難發現家長對孩子寫作業磨蹭問題能給予建設性幫助的較少,大多只是簡單地增加課外作業,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
收集資料確定好主題,筆者便開始思考活動開展方式。筆者曾組織過十余次家長會,可是收效并不明顯,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的家長會形式單一。
家校溝通要真正做到具有實效,最關鍵的是把活動的主動權交還給家長,讓他們動起來[1]。因此,本次活動中,筆者改變以往傳統的家長會形式,大膽嘗試以家長參與工作坊的方式組織活動。
活動開始前,改變傳統的對號入座形式,借用“尋找有緣人”的游戲,提前制作5 種不同顏色各9 張的字簽,讓家長隨機抽取,迅速地將他們分成5 個大組。家長平時因為工作繁忙,相互交流的機會并不多,這樣的分組形式不僅快速,同時打破了大家的舒適區,組建了新的團隊,為下一步深入交流和分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活動正式開始后,筆者先創設了“一個孩子因為寫作業磨蹭,晚上10 點還在寫作業”的情境,請一位家長上臺扮演孩子,其余家長則展現自己平時的教育方法,如指責、冷漠、說教、批評、挖苦、建議等。通過體驗,很多家長發現自己平時的教育雖然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但基本是無效的,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筆者呈現活動前發放的問卷統計數據,讓家長直觀了解到孩子寫作業磨蹭是共性問題,隨后請家長結合“孩子一周作業表現觀察記錄表”在小組內討論分析孩子寫作業磨蹭的原因。
分組后,家長“吐槽”孩子的種種表現,各組代表記下孩子們在家寫作業時一些“拖延癥”的具體表現,家長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總結出孩子寫作業磨蹭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應付心理:反正完成學校的作業還得做家長留的作業,怎么也做不完,不如慢慢來,孩子對作業有畏難情緒。(2)時間觀念不強:孩子在寫作業前沒有合理地規劃,喝水、削筆等小動作較多。(3)力求完美:孩子感覺寫不好的作業會反復涂改重寫。
要讓孩子改掉寫作業磨蹭的陋習并非一日之功,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扮演好引導者、協助者的角色。那么家長該怎么做呢?孩子寫作業磨蹭的成因各不相同,因此,接下來的分組交流讓家長選擇組內出現最多的一兩種現象進行討論,研究對策,并派代表進行匯報。
一組代表陳康家長:我們小組針對孩子時間觀念不強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我們覺得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提高效率:準備一個鬧鐘和籃球,寫25分鐘作業,休息5 分鐘,跟孩子約定好寫作業要專注,休息時進行拍籃球訓練。
二組代表王天逸家長:我對時間觀念不強做一些補充,在寫作業之前設定作業完成時間很有必要,可以利用表格記錄每項作業的完成時間,讓孩子直觀地感知時間,對花費較多時間的練習進行探討,尋找問題所在。
三組代表林峰家長:我們小組探討的是孩子出現畏難情緒怎么辦?比如,數學提升題,一遇到難題就寄希望于家長協助,而不是自己主動思考。我們建議結合班級的學習小組,請組內學有余力的學生錄制講解視頻,發至微信群供組員交流學習,其他組員觀看后進行評價,同時實行積分獎勵機制。
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往往會出現反復,而且讓學生改掉寫作業磨蹭的毛病也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校內校外齊發力。
在“互聯網+”環境下,筆者充分運用微信平臺,抓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在相應的時間段針對一個訓練重點,實行“比學趕超”策略,以此提高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這樣的監管舉措,既方便教師了解學生的寫作業情況,也有效改善了家長無力管教的情況?;ヂ摼W能將學校、家庭與孩子學習聯系起來,既能提高家校溝通效率,又能更好地吸引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
一個優秀的學習團隊能讓每個成員有歸屬感,并給予他們積極影響。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緊跟小組學習進度,經過商量,我們制訂了如下競賽獎勵方法。
小隊積分前5~9 名將獲得銅牌團隊的稱號,期末成績總分加3 分;小隊積分前2~4 名將獲得銀牌團隊的稱號,期末成績總分加5 分;小隊積分第1 名將獲得金牌團隊的稱號,期末總分加10 分。
很多學生表示自己積極完成作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想拖小組后腿。同時筆者發現,面對能力較弱抑或自主性不強的組員,其他組員會努力督促,相互鼓勵,營造了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
歷時一個學期的家校合作得到了家長和孩子的認可,達到了預期效果。筆者認為,這一切都得益于整個過程既有生活氣息又有指導意義的體驗實踐,更離不開大家的不懈努力和長久堅持,同時教師、家長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寫作業磨蹭的問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