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姝心
(北京寶島婦產醫院,北京)
臨床上,產后出血屬于一種急危重癥。有相關研究顯示,在患者發生產后出血后,有0.14%的患者會由此進行子宮切除,對女性的健康安全產生了較大的威脅,也是導致產婦發生死亡的重要原因[1]。產后出血指在胎兒娩出后24 h內,陰道分娩有超過500 mL的出血量,行剖宮產分娩者出血量超過1000 mL。尤其是在產婦分娩結束后的2 h內,有極為明顯的出血現象。為了減少產婦的產后出血量,為產婦的生命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對于產婦分娩后的恢復十分重要,在止血的同時,盡可能保證產婦的正常生育功能不受影響,滿足其生育需求[2]。本研究就子宮壓迫縫合術在產后出血(均選取出血≥500 mL的患者)中的應用有效性進行分析探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86例。按患者使用的止血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實驗組患者45例,患者年齡為25~39歲,平均(32.63±5.42)歲;孕周為38~41周,平均(39.46±0.52)周;初產婦26例,經產婦19例。其中,對照組患者41例,年齡為25~38歲,平均(32.72±5.12)歲;孕周為38~42周,平均(39.51±0.49)周;初產婦27例,經產婦14例。患者納入標準為:精神正常,言語意識清晰者。排除標準為:①完整臨床資料缺乏者;②存在全身性血液疾病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傳統治療,為患者進行子宮按摩,必要時可采用子宮動脈結扎術等。實驗組采用子宮壓迫縫合術,手術方式如下:將患者子宮自腹部切口取出,開展子宮壓迫試驗,進行加壓,加壓完成后患者的出血情況基本停止,則表示有較大成功可能性;下推膀胱腹膜返折,使患者的子宮下段得到充分暴露。進針點選取患者的子宮右側內側3 cm及子宮下緣2~3 cm。選取患者的子宮宮腔至切口上緣2~3 cm、子宮內側4 cm處作為出針點,對應縫合。在為患者進行縫合的同時,注意將縫線于患者子宮底部垂直繞至后壁處,注意吻合子宮前壁及進針點。適當對患者的子宮進行加壓后將兩根縫線收緊,確認患者無明顯出血活動后進行打結,將子宮切口進行常規閉合。在完成患者的止血操作后,將患者的子宮重新放置回患者腹腔并進行10~15 min的觀察。若觀察到患者陰道無出血情況、子宮下段無滲血現象出現,并且患者的子宮活力與顏色均正常時,即逐層關閉患者腹腔。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為患者出血量經治療后不超過50 mL/h,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月經及尿量恢復至正常水平;有效為患者的出血量有明顯減少,患者的生命體征基本平穩,尿量及月經量基本恢復正常;無效為患者的出血量仍較大,患者的尿量較少,低于30 mL/h甚至無尿液排出,患者的生命體征不平穩,月經依然不正常[3]。對比兩組并發癥情況,包括感染、子宮切口液性暗區等。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n(%)]
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n(%)]
據相關數據顯示,由產后出血導致的產婦死亡,發生率為2%~3%,嚴重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4]。因此,針對產后出血患者,及時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對于保留產婦的正常生育功能,挽救產婦的生命有著重大意義[5]。過去,有多種應用于治療產婦產后出血的方法,包括采用結扎子宮血管、子宮內填塞紗布及切除子宮等,雖這些方式能為患者進行產后止血,但止血成功率較低,同時一些方式會對產婦的生育功能造成影響,臨床治療效果不夠理想[6]。本次研究將傳統治療與子宮壓迫縫合術進行對比。傳統治療主要是采用宮縮素、按摩子宮等方式為產婦進行止血,雖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的作用,但對于難治性產后出血,止血效果較差[7]。子宮壓迫縫合術則是通過對子宮壁的弓狀血管采用壓迫及捆綁等方式進行擠壓,從而實現血流速度的減緩,以促進局部血栓形成,最終起到止血的作用,臨床效果顯著[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臨床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產后出血患者中,應用子宮壓迫縫合術,能有效減少出血量,改善其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