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殿華
(吉林省臨江市人民醫院,吉林 白山)
現代社會中,人們因為工作的壓力、學習的煩惱、不健康的飲食、日夜顛倒的作息等因素,身體機能削弱,各種基礎疾病的發生率急劇上升[1-2]。尤其是當抵抗力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弱的情況下,各種疾病的發生和治療,對患者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壓力。高血壓是多數現代人都患有的慢性疾病,因為初期癥狀不顯,往往得不到人們的重視[3-4]。據統計,在高血壓初期未及時控制治療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臟器功能異常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數量龐大[5-6]。因此高血壓的控制和治療是現代社會人們關注健康問題的重點。目前,高血壓通過改變生活習性和藥物來控制,常用藥物包括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對降壓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7]。此次主要研究了同時使用氨氯地平與替米沙坦在高血壓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8例高血壓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按用藥方式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9例患者。對照組中有男30例,女19例,年齡45~75歲,平均(63.56±3.21)歲,患病時間2~7年,平均(5.45±1.45)年;研究組中有男29例,女20例,年齡46~74歲,平均(62.45±3.12)歲,患病時間2~8年,平均(5.78±2.15)年;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準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高血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中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患者和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患者自愿參加且簽訂了同意書;③近期未服用降壓藥物的患者(停止服藥兩周以上)。排除標準:①患者臟器功能嚴重受損;②患者認知異常;③對此次研究中使用的藥物過敏患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規格5 mg、國藥準字H20066843)治療,5~10 mg/次,1次/d,持續給藥30 d。研究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聯用替米沙坦(規格40 mg×14 s、國藥準字H20060285)治療,初始用藥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40 mg/次替米沙坦,2次/d,持續給藥30 d。所有患者在治療中使用同一標準血壓計測量血壓,分別記錄好患者治療前的血壓值和治療后的血壓值。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情況,包括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比較兩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患者療效,治療后患者各種癥狀消失,且血壓降低到正常值,則視為顯效;治療后患者各種癥狀基本消失,且血壓恢復趨近正常值,則視為有效;治療后患者各種癥狀仍然明顯,且血壓值依舊高于正常值,則視為無效。
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舒張壓和收縮壓相差不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舒張壓和收縮壓均有所下降,其中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對比( , mmHg)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對比( , mmHg)
組別收縮壓 舒張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56.21±8.45 136.45±6.54 102.21±4.89 91.05±5.51研究組 157.22±7.89 122.64±6.58 102.85±5.68 86.41±4.87 t 0.612 10.420 0.5977 4.417 P 0.542 0.000 0.551 0.000
對照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n(%)]
對照組的總有效率低于研究組的總有效率(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對比[n(%)]
高血壓是現代人常見的基礎疾病之一,患者普遍具有頭暈頭痛、惡心、心悸等癥狀[8]。患者年齡、精神狀態、身體狀態、所處環境等因素均有可能導致高血壓病發。臨床醫學將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兩大類,繼發性高血壓的誘因在臨床中較為明顯,治療方案著重針對該誘因疾病的診療,原發性高血壓指的是病因不明確,臨床表現以血壓升高為主,后期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的高血壓,治療方案以降血壓為主[9-10]。本次研究對象均屬于原發性高血壓,臨床治療中常用氯胺地平或替米沙坦降壓,但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為了提高患者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我院開展了探討同時使用氨氯地平與替米沙坦在高血壓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的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舒張壓和收縮壓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舒張壓和收縮壓都有所下降,其中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比研究組高,且治療總有效率低于研究組(P<0.05)。
綜上所述,同時使用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一起治療和控制高血壓,在降低患者血壓方面效果顯著,并且減少了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