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榮
(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醫(yī)院,河北 秦皇島)
急性腦梗死是指在1個月內出現腦梗死的情況,且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的特征[1]。因此,在治療上需要在3 h左右進行溶栓治療,抓住黃金用藥期。患者在早期可以通過藥物進行治療,但是當病情發(fā)展到晚期或者重度發(fā)病時,可直接造成死亡[2]。因此,為了有效提升此病的生存率,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臨床上也在進行相關藥物的研發(fā)。丁苯酞作為急性腦梗死的一種新藥,也開始在臨床上得到大量使用。本文則是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丁苯酞治療的分析,以探討應用效果。
選擇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并根據住院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40例,男女分為27例、13例,平均(67.22±7.64)歲;研究組40例,男女分別為29例、11例,平均(67.62±8.14)歲,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較小,P>0.05。
納入標準:(1)患者確診急性腦梗死;(2)要求1 h<患者病發(fā)時間<48 h;(3)要求18歲<患者年齡<80歲;(4)患者本人知情并簽署意向書,且院倫理委員會知情、批準。
排除標準:(1)丁苯酞過敏;(2)患者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3)患者存在臟器功能不全。
對照組40例,接受常規(guī)治療,所選藥物為阿司匹林腸溶片(生產企業(yè):江蘇平光制藥有效公司;規(guī)格:25 mg;國藥準字:H32026317;用法用量:口服、2片/次、每天早晚2次服用)、阿托伐他汀鈣片(生產企業(yè):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20 mg;國藥準字:H20051408;用法用量:口服、2片/次、每天早晚2次服用)、依達拉奉注射液(生產企業(yè):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20 mL;國藥準字:H20080592;用法用量:靜脈滴注,2次/d)和前列地爾注射液(生產企業(yè):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2 mL:10 ug;國藥準字:H10980024;用法用量:靜脈滴注,1次/d),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再介入相應的治療。
研究組40例,接受常規(guī)治療+丁苯酞治療。常規(guī)治療與對照組相一致,并同時接受丁苯酞(生產企業(yè):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0.1 g;國藥準字:H20050299;用法用量:空腹口服、2粒/次、每日3次)治療。
兩組療程皆為4周。
比較兩組NIHSS評分、Barthel評分和總療效。在NIHSS評分上,采用美國標準的腦卒中量表進行測量。在Barthel評分上,則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況進行評分,以獲取患者的生活自能能力。在總療效上,依據《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3]和《臨床療效評定標準》[4]相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類,總療效=顯效+有效。
將數據納入SPSS 17.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在NIHSS評分、Barthel評分上都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NIHSS評分、Barthel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NIHSS評分、Barthel評分比較( , 分)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 Barthel評分研究組 40 17.62±3.44 80.65±5.41對照組 40 22.96±4.57 74.36±6.29 t 5.904 4.787 P 0.001 0.001
研究組總療效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總療效比較[n(%)]
在當今的社會中,急性腦梗死在致殘和致死上的概率非常高,對我國社會和家庭都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危害[5]。在對該病的臨床研究上發(fā)現,其病發(fā)原因較多,并不能做出十分清晰的劃分,但是一直認為血液成分的變化、血管壁的變化和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動脈發(fā)生粥狀硬化,影響血流動力學指標出現異常,導致血流量、血液黏度和血流阻力等情況出現異常,從而形成血栓[6]。而臨床上治療主要包括溶栓治療和神經保護治療兩種,不過在溶栓治療上,受制于黃金治療時間的限制,往往不能實現對患者的有效治療,而在神經保護治療上,又受制于臨床試驗效果,而遲遲得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在本次研究上,常規(guī)治療通過多種藥物結合,以幫助患者抗血小板聚集、穩(wěn)定動脈粥狀斑塊、改善微循環(huán)等等,從而助力于穩(wěn)定患者的病情,助力于患者的恢復[7]。而在臨床研究上發(fā)現,向急性腦梗死患者加以丁苯酞的治療,其治療效果更好,更有助于患者的病情的好轉。丁苯酞是由我國自主研發(fā)而出的一種人工合成的消旋體藥物,其中的左旋芹菜甲素與芹菜籽中的結構相同[8]。丁苯酞主要是改善腦梗死灶周圍的血管側支循環(huán),提高缺血腦區(qū)中的血流量,以縮小患者腦中呈現的梗塞面積,保護神經細胞,起到抗腦缺血的目的,從而有效地改善患者出現損傷的中樞神經功能。并且丁苯酞在改善和修復患者受損的中樞神經上,主要是通過消解花生四烯酸,降低其的含量,增加患者腦血管皮NO、PGI2的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發(fā)揮抑制谷氨酸、自由基作用等,以實現對改善和修復患者受損的中樞神經的目的。另外,丁苯酞主張及時應用,越早應用越好,一般在患者病發(fā)1~48 h應用會取得極佳的治療效果。而采用常規(guī)治療+丁苯酞治療的模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出改善患者受損中樞神經和抗血小板聚集、穩(wěn)定動脈粥狀斑塊、改善微循環(huán)等的目的,從而以達到更為徹底、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采用常規(guī)治療+丁苯酞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在NIHSS評分、Barthel評分和總療效上的表現皆好于單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在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患者時,積極向患者提供常規(guī)藥物治療+丁苯酞治療的模式,有助于患者獲取更好的治療效果,以減輕患者腦卒中情況,提升患者的自我自理能力,助力于患者的健康生活。
綜上所述,向急性腦梗死患者提供丁苯酞治療,可以改善患者預后,提升生活質量,以獲取更好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有保證,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