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一
(新疆克州人民醫院,新疆 克州)
紅細胞壓積也被稱為紅細胞比容,簡稱為HCT,是指在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經由離心沉淀之后,測得下沉的紅細胞占全血的容積比,也是一種能夠對紅細胞數量大小以及體積進行反應的方式,另外結合紅細胞計數以及血紅蛋白含量,還能夠計算紅細胞平均值,可以臨床貧血的形態學進行分類[1]。本文將結合對紅細胞壓積對血凝指標測定的影響及校正措施進行研究與分析,詳情見下文。
應用全自動血凝儀分別對60例紅細胞壓積不同的患者作為樣本量進行檢測,其中HCT<25%的患者30例為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52歲,平均(23.76±5.15)歲,HCT>50%的患者30例為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53歲,平均(23.56±5.24)歲,觀察紅細胞壓積對血凝指標測定的影響及校正措施,應用國際血液標準委員會(ICSH)、國際血栓止血學術委員會(ISTH)、臨床檢查標準委員會(CLSI)推薦的抗凝劑,進行血漿制備時需要避免選擇感染、腫瘤、創傷、術后、妊娠等人群的標本,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兩組在一般資料的對比(P>0.05),無明顯差異。
應用全自動血凝儀分別對紅細胞壓積不同的患者作為樣本量進行檢測,抗凝劑:3.2%檸檬酸Na,采血管中一般抗凝劑與血液的比例為1:9,抗凝劑用量=0.00185×血量(mL)×(100-HCT),采 血 量(mL)=0.2(mL)/0.00185[100-HCT(%)],抗凝劑0.3 mL:全血2.7 mL。
清晨采集同一患者的靜脈血標本2管,予以109 m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并且無脂血、黃疸、溶血現象,其中一管采用血液離心機離心5 min,吸入血漿備用,另一管靜置30 min后加上離心后的血漿來調整紅細胞壓積,再經由顛倒混勻之后應用血細胞分析儀及免疫熒光分析儀測定紅細胞壓積,并分析計算結果。
對兩組抗凝劑校正前后PT、APTT結果進行比較。
數據納入SPSS 17.0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在抗凝劑校正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校正后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血液的凝血機制是個復雜的過程,通常是一系列血漿凝血因子相繼酶解激活的過程,最終生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形成纖維蛋白凝塊。凝血四項一般包括PT、APTT、TT、FIB,在臨床一般用作對于患者的術前準備、抗凝劑的用量觀察以及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診斷以及治療評估。FIB即是人體血漿中纖維蛋白原,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增高常見于急性心肌梗死,減低則常見于原發性纖溶癥、重癥肝炎、肝硬化。TT則主要對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的時間進行反應,一般增高可見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異常血紅蛋白血癥,血中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高,降低則無臨床意義[2]。
表1 對比兩組抗凝劑校正前后PT、APTT結果( , s)

表1 對比兩組抗凝劑校正前后PT、APTT結果( , s)
組別 例數PT APTT校正前 校正后 校正前 校正后對照組 30 10.81±1.23 14.31±1.95 27.59±3.68 32.04±2.36觀察組 30 22.11±3.25 13.71±1.08 49.58±5.01 31.71±2.59 t 17.811 1.474 19.375 0.515 P 0.001 0.145 0.001 0.607
PT即是凝血酶原時間,即加入組織凝血活酶和鈣離子使血漿凝固的時間,能夠用于對外源性凝血系統有無障礙進行檢測,也能夠對口服抗凝劑的用量進行監測,是臨床用于對口服抗凝劑進行監測的首選指標,另外其缺乏主要見于維生素K缺乏、嚴重的肝臟疾病、纖溶亢進、口服抗凝劑等,縮短則常見于血液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等。
APTT則是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具有部分凝血活酶作用,能夠加快先天性凝血因子V活化,是一種檢查內源性凝血因子的過篩實驗,另外由于APTT的高敏感性以及肝素的作用,APTT可以用作對肝素治療監控,一般其增高主要見于血漿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減低,降低則常見于高凝狀態,例如促凝物質進入血液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況[3]。
凝血四項檢測在輔助診斷、抗凝治療中具有重要價值,因此臨床對其準確性也具有更高要求,尤其是在采血前準備、血液標本的運送、實驗室標本接收、機器檢測等過程中,要求相應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另外試驗采血的抗凝劑為枸櫞酸鈉,抗凝原理是能夠與血液中Ca2+結合喪失凝血功能,從而阻斷血液的凝固,達到抗凝效果。
依據本研究,經檢查發現APTT延長時,需在經由復查確認且排除肝素感染之后,觀察是否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是抗凝物導致[4]。另外經由臨床檢查,此項檢驗與血液標本的采集與所加的抗凝劑具有一定的關系,例如貧血患者的紅細胞壓積往往很低,血漿幅度則會大比例增高,從而對抗凝比例造成影響,因此臨床在檢查時應用抗凝劑的劑量應當通過公式計算[5]。
紅細胞壓積是能夠對血液黏度造成影響的重要因素,一般機體的血液黏度會隨著紅細胞壓積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則降低[6]。經由臨床研究,導致其增高的原因一般可見由于大量嘔吐、腹瀉、大面積燒傷后有大量創面滲出液等導致患者的血液出現濃縮,因此測定紅細胞壓積以了解血液濃縮程度,可作為補液量的依據,例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有時可高達80%左右[7]。導致其降低的原因則多見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貧血或是血液稀釋,另外根據貧血類型不同,紅細胞計數以及紅細胞壓積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因此還可以結合紅細胞比積和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的量計算紅細胞貧血[8]。
結合本次實驗研究,檢測凝血項目時對低紅細胞血癥和高紅細胞血癥要進行抗凝劑的校正,由于肉眼無法判斷,因此需要應用機器檢測血常規來確定抗凝劑的用量及采血量,但同時其校正過程較為復雜,因此結合本實驗研究結果,掌握凝血四項標本采集中的注意事項,對保證結果準確性應用效果顯著,并且異常的HCT值對結果準確性有間接影響,需經由校正公式校正處理。
綜上所述,不同的紅細胞壓積值對于凝血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間接影響,檢測結果需經由校正公式校正處理。